論語 學而第一 第六章

子曰:「弟子,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 
重點摘記 :
1.學而篇前五章架構出論語及儒家的思想綱領,內聖外王、以及自利利人的實踐次第。
(1)第一章,提醒我們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應該以學習作為人生的宗旨。
(2)第二章,提到孝弟為仁之本,我們要成為一個仁者,孝弟是入手的第一步。
(3)第三章,從反面提醒我們,巧言令色是離仁德非常遠的。
(4)第四章,傳孔子心法的曾子現身說他用三件事反省自己:能不能做到忠以及
   信,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承傳師長的教誨。
(5)第五章,講治國的原則,包括敬、信、節用愛人以及使民以時。

2.第六章是一個弟子學習者學習的本末先後次第。第一件是孝,第二件是弟。孝弟是實踐仁的根本,也是入手處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。
3.學習孝弟可以養成非常好的內涵與習慣,對父母要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們這樣的心意能夠充分的領納到心裡,承傳父母要給我們最好的內涵。會心懷感恩、付出行動、終身報恩。
4.離開家庭要學習對長輩恭敬,這就是弟。當然也延伸到對平輩的恭敬,弟道。
5.在入孝出弟的基礎上,孔子總結出做人做事的兩個重要原則—謹和信。
6.謹,朱熹註解「行之有常」,行為有一個恒常的準則。我們常常三分鐘熱度,立了一個大志,沒有幾天遇到挫折,我們就氣餒、就放棄。行之有常「謹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的原則。
7.信,人言為信,朱熹註解「言之有實」。為什麼能夠言之有實、言之有信?
因為人生有宗旨。當你人生有宗旨,你說的話就有豐富的內涵,你的所作所為就能夠信實,獲得別人的信任。
8.入孝、出弟、謹、信,是對自己生命的實踐,關注的焦點在自己身上。可是我們的生命不能只關注自己,我們要「泛愛眾」,去關愛所有的人。
9.我們的學習最重要是要根結到「親仁」親近一個仁者。這位「仁者」是有高遠的生命境界、高尚的節操,是我們要效學的對象,就是我們的師長。就像曾子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總結在“傳不習乎”,對於師長的教誨是否能夠真正的領納,把它實踐出來。
10.心靈提升的學習是要跟上一個值得崇敬的師長,跟他學,過上一個無悔的人生。
11.行有餘力則以學文,這個「文」泛指詩書六藝的文章,就是一般的知識學問。
12.心靈提升的學習是根本,知識學問的學習是枝節,有本跟末的不同。學習的重點應該在心靈的提升。
13.心靈提升是我們學習的根本,而知識的學習是可以來輔助心靈的提升。孔子才會說「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