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學而第一 第十四章

子曰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事而慎於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”

義理講解

重點摘記
1.本章描寫君子對於生活和學習的態度。
2.「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」君子吃不求飽,住不求安適;常人要求吃好、住好,生活要安逸享受。反思一下,我呢?
3.為何君子的所求與常人不同?因為有更美好更快樂的事要去追求--志於道,君子以對道的學跟習為樂,無暇把心思放在物質享受。君子把生命做最好的投資。
4.君子並非要刻意過苦日子。《中庸》: 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踐,行乎貧踐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」是說君子無論外在好壞,他都自在無礙,他的快樂已經超越物質的影響。
5.超越物質的快樂,相信您稍稍有所體會了。這陣子,你學《論語》,每天要花時間背書、聞思、研討,犧牲了睡眠、看電視、遊樂,但是你卻覺得快樂!
6.「敏於事」敏於實踐。君子不在意安飽,但對恭行實踐卻很積極。敏於事,一定是透過觀察,看到該做的就去做,該改正的就改正,不會退縮猶豫。
7.敏於事的背後,是理智的取捨和決斷,是智慧加上勇氣。子曰:「見義不為,無勇也。」《論語.為政(24)》,君子見到該做的就做,是很勇悍的。
8.生活實例:當我跟人發生不愉快,誰先道歉呢?我先道歉;當我與人爭執不下時,我就先讓步、先去傾聽。因為是我在學習仁德。這就是「敏於事」。
9.「慎於言」講話很謹慎。《朱子語類.論語集注》:「事難行,故要敏﹔言易出,故要謹。」《論語.里仁(24)》: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。」《論語.里仁(22)》:「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之不逮也」。《論語.憲問(29)》: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。」這幾段話都描繪了君子對講話謹慎的狀態,“誠謙用心,反求諸己”。
10.不慎於言就會隨口而談,會有過失。一般人隨便說話的習氣很重,一定要改,要慎於言。
11.君子要麼不開口,開口就要說好話,說有意義的話,說導人向善的話,或者開口跟人研討學問道德,以求改善提升自己。所謂「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」。
12.「就有道而正焉」親近有道之人,求證自己所學是否正確,錯的加以改正。一個人不求安飽「敏於行而慎於言」已經相當難得,但君子不會就此為足,他會主動親近老師,以求不斷提升,因為他有一種無限的依師求學的心,深知學無止盡,不會得少為足。這才稱得上是好學「可謂好學也已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