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八佾第三 第二章

三家者以《雍》徹。子曰:「『相維辟公,天子穆穆』,奚取於三家之堂?”」
思維題綱:
1.周天子懦弱,諸侯、家臣各人能力強大,取而代之有何不可嗎?
2.當社會嚴重失序代表各人生命也失去秩序,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、現象?
3.現今民主自由的社會也有”八佾舞於庭”、”三家者以《雍》徹”的情形嗎?也會產生不良的後果嗎?

重點摘記:
1.《雍》,《雍》是《詩經》裡面的一個篇章。
2.《詩經》,就其內容去區分,有所謂的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,《風》是國風,主要是民間的詩歌,《雅》跟《頌》,是諸侯、大夫以及天子在祭祀的時候所歌詠的詩篇。
3.《雍》是周頌,雅頌裡面周頌的詩篇。徹,就是通扌旁的撤,在祭祀結束之後撤出供品的時候,就會歌誦《雍》這樣的詩篇。這個也是天子主持的祭典,才有這樣的一個規格。
4. “相”,就是幫助的意思,祭祀的時候有一個主要的祭祀者——主祭者,那其他在身邊幫忙輔助的,就叫相。“維”,是助詞無義。“辟公”,就是助祭者----諸侯
5. “天子穆穆”,這個“穆穆”就是很肅穆、很深遠的意思,也就是說,這個是形容天子那種莊嚴肅穆的顏容。《雍》的這兩句詩篇,提到祭祖,主祭者是天子,助祭者是諸侯,整個祭祀過程中各盡其份,氣氛非常地莊嚴肅穆,完全沒有提到大夫。孔子的話,也是在憂慮三家的僭越。所以會說:“奚取於三家之堂?” 當然也是在同樣的憂慮三家的僭越。
 在第一章是季孫氏的僭越,第二章是三家的僭越。可見這樣僭越的情況是非常非常普遍的。另外,僭越的內容,都是在禮跟樂上面。
6. 在古代,詩、樂、舞其實是合一的,是整個在祭祀的過程中是整體一一展現出來。禮跟樂,應該是維繫整個社會秩序非常非常重要的內容,也是周文化兩個最主要的精采的內涵。這樣的一個能夠維繫心靈秩序跟社會秩序的禮樂,到了春秋晚期孔子的時代,已經沒有辦法產生這樣的功用。
7. ”三家者以雍徹”令孔子憂心,理解角度:
(1) 社會秩序的一種瓦解。社會秩序,是由個人的秩序建構起來的每個個體的心靈是有秩序的,這個社會秩序才能真正的建立起來。
(2) 可能是更嚴重的就是生命的秩序也瓦解了。就是說,每一個人生命,找不到一個歸仰之處,找不到生命的歸宿。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也崩壞了,找不到依循的一種行為準則,整個社會上所有的百姓,就將無所措手足。
8. 孔子在《春秋》裡面常常提到,“子弒其父,臣弒其君”。這種僭越,到最後不只是利益的一種糾葛,還加上了生命的一個殺戮。所以整個社會,其實是一種非常非常動盪、人心非常浮燥、不穩定的狀態。
9. 我們常說安守本分,孔子講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,這樣角色的安分的扮演、如實的扮演,所以人與人之間就可以形成一種和諧。僭越,當然就踰越了這樣的一個分際,是一種妄作,所做的行為不符順於自己的身份,也就是一種自我的放大,或者是自我的無妄的、無畏的擴充,也就是,我想要怎麼做就要怎麼做,而不關顧別人的感受,也不關顧整個社會秩序的安定。這樣的行為,其實是非常非常自我的,也隱含了一種短視近利。
10. 相對安定的外在的社會秩序,才能讓這些王公貴族的權位世世常保。王公貴族們帶頭僭越,首先在德行的持守上,就是蕩然無存的,所以家裡面就會產生蕭牆之禍,有一些權力的矛盾跟糾葛,甚至是兵戎相向。因為他們又是佐政大臣,所以又會形成一種不好的影響,讓整個社會的一個動盪,更加的惡化,也是不利於個人身家性命,以及財產權位的一種常保。所以說,無論個人德行的涵養,或是社會秩序的建立,僭越,其實最後傷害的,是這些王公貴族們。所以說,這個僭越,也是一種非常非常深刻的無知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