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八佾第三 第11章


或問「禘」之說。子曰:「不知也。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?」指其掌。

(解釋)
有個人來請教孔子禘祭的道理,孔子回答說:「我不知道呀!凡是懂得禘祭之理的人,他對於治理天下的道理,就有如看自己的手掌紋那樣,瞭若指掌啊!」一面說著,一面指著手掌。
(註:「或問禘之說」指有個人,這個人是聽了孔子說「吾不欲觀之矣」(前一章第10章),便來向孔子求教禘祭的意義。)

一、思惟題綱:
1.孔老夫子的回答妙不可言。先說:「不知也。」下面又說:「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?」指其掌。請問孔老夫子是真的不知道呢?
2.孔老夫子既然了解,為什麼又說不知道呢?
3.孔老夫子是最能善巧地啟發人的大教育家,如果您是那位求教者,孔夫子給你的回答,你得到了什麼啟示?

義理講解

(一)引用經文及資料
1.「非仁孝誠敬之至,不足以與此。出處《朱熹集注》:「先王報本追遠之意,莫深於禘。非仁孝誠敬之至,不足以與此,非或人之所及也。…」
2.《孝經•聖治章》談到祭天:「昔者,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;宗祀文王於明堂,以配上帝;是以四海之內,各以其職來祭。」
3. 「先王報本追遠之意,莫深於禘。」出處《朱熹集注》:「先王報本追遠之意,莫深於禘。非仁孝誠敬之至,不足以與此,非或人之所及也。…」

(二)重點摘記
1.有人見魯國常行禘祭之禮,而不知當初制禮的本意,於是請教孔子老師,孔子卻回答說「我也不知道。」孔老夫子當然不是不知道,夫子不僅知道,且深深理解其內涵。從接下來的表述可以看出來。他說:瞭解禘祭的道理的人,對於天下的道理都瞭若指掌,就好像看自己掌紋,那麼清晰明瞭。孔門弟子還記錄了孔子當時的動作--指其掌。
2.孔子為何避而不答呢?可以從幾個角度去理解:
【角度1】:孔子是一位超級智慧的老師,不會浪費任何一個啟發教育的機會,所以這樣回答,以啟發請益者自己去思惟、反省。
【角度2】:禘禮是國家的禮樂大典,內涵深遠,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。即使說了,那個請問的人也未必能聽明白。《朱熹集注》說「非仁孝誠敬之至,不足以與此。」不是仁孝極致的人,你跟他講禘禮的內涵,也不會明白,所以孔子就不作解說。但是他有說,這件事情意義非常重大,大到什麼程度呢?搞明白這件事,天下所有的事你都可以搞得很明白。
【角度3】:禘祭之禮,自古唯有王者才能舉行。魯國僅是諸侯國,硬行禘禮,有非禮之嫌。但是魯國是孔子的祖國,孔子對於自己的國家和君上,決不私下議論是非,不作違禮之事。一方面,這樣的議論,對於國家沒有任何的利益,反而會使世人輕慢自己的國家。
3.角度3給我們的啟示:處在網路時代的我們,接受很多負面的資訊,對於這些,我們也應該有正確的認知和處置的方式,不要妄加非議,更不要麻木傳播,因為對自他都無益,乃至有害。
4.孔子將禘祭之禮的意義看得很高,乃至於說懂得禘祭之禮,就能通曉天下之禮。中國最後一次的真正的祭天之禮,是在清朝末年,所以對其內涵,已很難窺其全貌。不過這也沒大關係,因為我們學習《論語》的目標,不在於學術的研究和考證,而是希望通過義理的探討和實踐的體會,對我們在心法的學習有一些啟發和幫助。
5.《孝經•聖治章》談到祭天:「昔者,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;宗祀文王於明堂,以配上帝;是以四海之內,各以其職來祭。」講到祭祖配天的來由,也講到祭天祭祖的效用。四海的諸侯、臣民,都按照自己相應的職位,來參與祭祀活動。禘禮,應該是舉國之力承辦的一個大典。用現代話講,它是一個超大型的系統專案,需要舉國上下同心協力,各司其職,乃至於要至誠恭敬,方能完成。它檢驗的,不僅是國家的實力,還有管理水準,還有民心所向——凝聚力。
6.當今世界,很多國家適逢重要的紀念日,也常常會舉行盛大的國典儀式。雖然在內涵上,有別于中華民族傳統的禘祭之禮,但是也有彰顯國力,提振民心的用意所在,與此類比,或許我們可以稍稍體會一點禘禮的內涵。
7.古人為什麼要敬畏天地呢?在華夏先民的眼中,天是全能的,是至高無上的神,歷朝歷代的皇帝,都稱自己為天子。所以,淺顯理解,可以把禘禮看成是最高級的人與天的一種交流方式,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,表達敬天法祖,追思先賢的意願。《朱熹集注》:「先王報本追遠之意」都體現在禘禮之中了。
8.細細體會禘祭之禮,應該包涵儒家仁孝的內涵,實際上就是天子向天下人示範孝道。天子如此行孝道有什麼好處呢?《孝經•開宗明義章》:孝是德行之本。作為一國之君,真正做好了孝道,可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國家領導人,如果能夠尊重自己的祖先,能夠愛護自己的國民,他自然能夠感召全國上下,乃至於全世界各國的尊重。
9.【喻】08年汶川地震,中國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出現在災區,全身心投入搶救災民的工作。當時舉國上下,看到領導人這樣真切的關懷災區人民的安危,都感懷於心,全部行動起來,救災的人員、設備、物資,從四面八方迅速彙集到災區,各行各業,捐款的捐款,捐物的捐物,還發動捐血,舉國上下甚至是世界各國的愛心人士,都投入救災行列。這或許也有禘禮的內涵。
10.《大學》裡講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修身最重要的是修德行。德行的根本,在行孝道。我們現代人也知道孝,但或許不能理解孝道為何如此重要?這沒有關係,先從我們能接受的部分做起,漸次深入,假以時日,相信大家慢慢會感受到傳統文化之妙、之美。
11.古人將人與天、地並稱為三才,認為人是萬物之靈,應當效法天地之德。《周易》講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;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」真正的人,應該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嚴於律己,寬於待人,以仁義之心服務社會。這樣才不愧身為人,才是做為一個人的真正意義。
12.本章也提醒我們,每個人都應該勤修德行,教育應該把德育視為根本。如果我們能夠真實的落實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,則社會人心必然趨向於真、善、美,我們與天、地並稱為三才,才當之無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