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八佾第三 第21章


哀公問社於宰我。宰我對曰:「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。曰:『使民戰栗。』」子聞之,曰: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」

(解釋)
魯哀公問宰我:「製作社主(社神的牌位)用什麼木頭?」宰我回答說:「夏朝用松木,殷朝用柏木,周朝用栗木。周朝之所以用栗木作社主,主要是為了使老百姓戰兢惕厲。」孔子聽到這話,說:「已經做了的事情就不用再解釋了;已經完成的事情,不必再勸諫;已經過去的事情,就不須再追究了。」

說明:
1. 魯哀公在位時,魯國大權仍被三桓(孟孫氏、叔孫氏、季孫氏)掌控,哀公事事都不能作主,一心想把主權收回。所以,就問社於宰我。
2.對一個國家來說,最重要的兩件事──土地和食物,如果沒有土地,人民就沒有住所,沒有食物,人民活不下去。所以,國家要祭拜土地神,以表示感謝。「社」指「社主」,就是為了祭祀土地神所立之神位。

思惟題綱
1.宰我回答說「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。」之後,加了一句「使民戰栗」,如果您是魯哀公,對「使民戰栗」你的解讀是什麼?
2.孔夫子聽了宰我對魯哀公的回答之後,為何說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」?
3.如果您是宰我,聽了夫子這樣的回應,您有何感受?您接到夫子給您的教誡了?

義理講解

重點摘記

1. 本章,共有三句話:
(1)第一句「哀公問社於宰我」。哀公問宰我,製作社神的牌位應該用什麼木頭?「社」就是社神,管土地的神。對於一個國家來說,最重要的兩件事:土地、食物。沒有土地,人們就沒有居住的場所;沒有食物,人們就無法生存。所以古人又把國家叫社稷。祭祀社神要有一個標誌,哀公問社主用什麼木材比較好?
(2)第二句「夏後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,曰:使民戰慄。」。宰我回答說:夏朝用的是松木,殷朝用的是柏木,周朝用的是栗木。接下來,宰我又補充說「使民戰慄」,說周朝用栗木,是為了使人民產生恐懼之心。
(3)第三句「成事不說。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」。這是宰我的話傳到孔子那兒,孔子說了這三句。
2. .整章,三句話連起來,就像猜謎,一般人不明白什麼意思,孔子是真的很了不起,他不僅明白哀公問什麼,還明白宰我在答什麼,甚至在這個事情上,還教育提升了宰我。
3. 使民戰慄的「戰慄」,就是形容恐懼的樣子。宰我回答社主用的木料之後,為何突然加上了這麼一句?宰我在孔子的弟子當中,是言語科的代表,以語言見長,為什麼要這麼說呢?古人的《集注》講,因為當時哀公想除去三家權臣,不敢明說,因此就借「問社」暗示以誅滅三桓之家。宰我知其意,就以言語來答覆哀公,說使民戰慄,就是在回答可以「誅」的意思。
4. 當時的情況,君主的大權早已落到三家大夫的手中。昭公時期,就想回收大權了,結果反而被三家逼走,死在了他國。昭、定、哀,到了哀公時期,三家更是不把君主放在眼裡,用天子的禮樂,祭祀泰山之神,討伐…等等,哀公更是事事都不能作主,回收權力的想法,也更為熾盛。所以,就問社於宰我,實際上是在問:國家社稷,下一步要怎麼辦呢?宰我聽明白了,所以就在答完「夏後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」之後,補上「使民戰慄」,是有意識的在勸哀公,要動用嚴刑峻法來除掉三桓。
5. 「子聞之,曰」,當時,孔子不在現場,孔子在陳,所以說「子聞之」。孔子聽到這段對話,說了三句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」
(1)成事不說:已經做成了定局的事情,就不用再說了。哀公失政,三家專權的局勢形成已久,再說也無用,所以就不需要再說了。
(2)遂事不諫:這句是對宰我說的,說三桓之家已經遂心成事,你(宰我)對哀公的勸諫,也是為時已晚,不能再這麼勸諫了,這樣勸不如不勸。
(3)既往不咎:是指宰我對於哀公勸諫的話,雖然不恰當、不適當,但是已經說出了口,也不能再追咎了。如果追咎,也會有更大的問題。
6. 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了,孔子曾經和魯定公商量,要墮三都,而此處宰我主張哀公收回權力、強公室。應該說宰我的理念和孔子是一樣的,為什麼夫子說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」呢?
7. 我們看一下當時的情況就知道。夫子認為,宰我的舉動在當時的情況已經是不合時宜了。夫子強調,做任何事都要在政治環境和社會現實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做,才可能做成功。成事、遂事都是指既成現實的事,而且夫子墮三都,用的手段比較溫和,只是削減越制的都城,如果不被發覺,是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覺,悄悄地完成的。而後來的情況就不一樣了,三家大夫實權在握,已經不可以輕易採取行動了,動也動不了他們。公室本來就弱,哀公又剛剛繼位不久,正是應該以禮使臣,積累實力的時候,所以動用武力顯然是不明智的。夫子用三個相似的話來表示,三家主政已成為事實,此事不可為、不可諫、不可救,只能緩圖之,要從長計議。 
8. 歷史證明,孔子的提醒是對的,後來,哀公一直採取與三家對立的政策,甚至還想借助他國的力量來除去三桓,結果,哀公被三家逼迫,逃往他國,死於有山氏。宰我也因為協助齊軍攻謀田氏而被殺害。他們都沒有聽進去孔子的勸告。
9. 透過本章的學習,雖然我們沒有掌管天下、國家,可是我們有自己的小家,也要處理家中的人與事,也會有委曲、抱怨,也有你高我下,分分合合…,我們也會去詢問朋友的意見。那我們究竟要怎麼聽?怎麼抉擇?這些都會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,都是要自己去承受苦樂結果的。所以生活中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,親近智者,要善於傾聽智者的勸誡。
==
八佾第三第21章下半段
子聞之,曰: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」

(解釋)
孔子聽到哀公與宰我的對話,就說了三句話: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
「成事不說」:已經做成了定局的事情,就不用再說了。哀公失政,三家專權的局勢形成已久,再說也無用,所以就不需要再說了。
「遂事不諫」:這是對宰我說的,三桓之家已經遂心成事,宰我對哀公的這個勸諫,也是為時已晚,不能再這麼勸諫了,這樣勸,不如不勸。
「既往不咎」:是指宰我對於哀公勸諫的話,雖然不恰當、不適當,但是已經說出了口,也不能再追咎了,如果追咎,也會有更大的問題。

一. 思惟提綱 :
1.孔子說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」,想一想,我們對已經過去的事,是不是經常放不下---成事說、遂事諫、既往咎?我們放不下的是什麼?結果呢?
2.常師父說學論語要盡可能多去實踐、體會,而且要記住儒家的基本精神有二:
一個是仁、一個是易。請問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」其中的仁和易的精神,為何?
(註:「仁」就是推己及人、代人著想;「易」則是世間的真相、萬事萬物變化的法則。)
3. 對於已經做了、已經完成、已經過去的事,本章告訴我們「不說,不諫,不咎」,學而篇卻告訴我們要反省--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請問有矛盾嗎?為何沒有,請說說看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二. 義理講解4’50”/金夢秋 老師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(一)引用經文

1.「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。」/出自《論語•八佾第三(20)》
子曰:「關雎,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。」
(二). 重點摘記

1.魯哀公與宰我的這段談話,孔子雖然不在現場,卻能夠完全了解對話人的心情,了解局勢,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,而且言語含蓄謹慎,讓不成熟的舉動消滅於無形。可看,孔子有著成熟的政治遠見,不虧是偉大的政治家。
2.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」這三句話,代表了聖人對於任何已經發生了的事,該怎麼面對、該怎麼解決的一種態度,是一個標準。
3.現實生活中,「成事不說」的應用:
很多女生與先生吵架,經常說: 「想當初你如何如何,要不我怎麽可能嫁給你。」言外之意,先生過去的好,都是騙術,自己最後悔的,就是嫁了他。「成事不說」,已經嫁了人就要弄明白,現在發生了什麽,解決現在的問題,現在的我是因為他的什麽問題而受傷了? 要講我需要什麽,一遍對方聽不懂,就多講幾遍。把過去的賬本全翻出來,然後說對方不好,也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,雙方的關系會越來越糟,你也得不到想要的關心和重視。那不如直接說,你的關心對我很重要,請你多關心我一下好不好。
4.現實生活中,「遂事不諫」的應用:
很多時候孩子犯的錯誤,都是家長再三叮囑過的,他們依然會犯錯。比如一個朋友就講,他的孩子很不注意衛生,不願意洗手,他經常說孩子也不肯改。那一次,孩子去完洗手間回到教室,拿起麵包就吃,同學發現了就嘲笑他,而且把它當笑話到處講。孩子就很難過,回家和父母說,父母更難過,張口就罵:「誰讓你不聽我的,否則怎麽會有今天。」遂事不諫,孩子已經很受傷了,再說他,就是更加的傷害,不如鼓勵孩子要勇敢地面對,以此事為策勵,徹底地改善自己不講衛生的毛病。
5.成事、遂事、既往,說的都是已經過去的事。很多人,只是看上去活在現在,其實是活在過去,好像過去和未來才是真實的,當下的生活反而不是真實的,這不是夢遊一樣的生活嗎?
6.前面說「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」,就是讓我們學會克己自律,控制情緒。今天我們學「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」,就是要讓我們放下過去,活在當下,面對現實,進行更好的改善。
7.「既往不咎」是孔子一以貫之的處事原則,既能避免沖突、和諧地面對未來,又可以處理好當下的人和事。
8.我們為了某一目標重新聚合在一起,往日的一切矛盾、糾結一定要放下。尤其居家過日子,沒有不磕磕碰碰的,如果說從結婚、坐月子、養孩子一直算下來,一直計較著對方的種種的不好,那過去沒過好,現在又讓過去傷害著,未來也是不可能過好了!
9.佛教的經典講過這樣的故事:有一個人被毒箭射中了,他把箭拔下來看了一下,又把那個箭往自己身上的傷口紮下去,然後再拔下來看看,又紮下去,就這樣不斷地重覆。我們會想,世界上怎麽會有這樣的人呢?可是生活中我們反覆地想著過去傷害自己的事,不就是像這個人一樣嗎?受了傷不趕快去療傷,還不斷反覆地用同一個利器來傷害自己。實際上,很多事已經過很久了,就不要再一再地重覆一個模式。
10.「既往不咎」是告訴我們,不要一直讓過去的錯誤,傷害現在以及未來的我們。放下過去,從過去的生活中跑出來,才能面對有希望的未來。當過去無法再占據你的時候,我們才能夠活好現在。能這樣生活的時候,無論是走路、做飯,或是面對任何人、任何事,那都是一種敬心,都是專注,都是至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