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里仁第四 第11章

子曰:「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。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。」


(解釋)

孔夫子說: 「君子所思念的是道德的增進,小人所思念的是資產的增加;君子常思念著法度的遵行,小人常思念著恩惠的獲得。」

文義 :

1.懷,思念也。/朱熹《四書集注》

2.本章是君子和小人的對比,其實這裡就說出一個特點—君子、小人心目中所追求的方向是在哪裡。

3.「懷德和懷土」是君子和小人心目中所追求的方向,偏重於內心的抉擇;「懷刑和懷惠」是君子和小人在內心抉擇之後,外顯的行為。

4..本章指出君子和小人的特點,心目中所懷的是什麼,我們可以拿來檢點自己、對比一下,就曉得自己的心念和行為哪個對、哪個不對,內心應該安住於何處,應該緣什麼,我們的目標應該定在哪裡,以及如何慢慢的增長自己。

思惟題綱

1. 每個人無論作何種抉擇,都離不開追求快樂、逃離痛苦,君子和小人亦然,但是為何所思念的所關懷的會不同呢?

2. 想想,平常在我們腦筋裡歡喜的是什麼?是癡癡呆呆的癡相,一天到晚迷迷糊糊?還是心中有所緣,貪、瞋?我比較靠近君子還是小人?

3. 我們經過學習,很多道理都明白了,常常內心要安住在懷德還是很難做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

4. 如何才能把懷德的念頭堅固呢?

義理解釋

(一)引用經文

1.《論語‧里仁‧9》:「士志於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!」
2.《論語‧雍也‧9》: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回也!」
3.《論語‧述而‧5》:「甚矣!吾衰也,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。」
4.《詩經‧大雅》:「刑于寡妻,至於兄弟。」
5.《孝經‧天子章》 :「德教加以百姓,刑于四海。」
6.《論語‧為政‧14》:「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」
7.《論語‧述而‧36》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”
8.《尚書‧大禹謨》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;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
9.《論語‧顏淵‧1》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」
10.《大學‧傳九釋齊家治國》:「心誠求之,雖不中,不遠矣。」

(二)重點摘記

1.所謂君子,是志於道的士經過修習而達到相當修養的人。

2.本章用了四個“懷”,懷在《說文》解釋念思也,就是通俗講心心念念想著。

3.君子和小人所念思的有什麼不同呢?

(1)“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”。“德”是德行,“土”是土地,土地為資產的象徵,引伸為田宅產業等。君子心心念念思的是什麼呢?德行的增進;小人所念思的是物質利益的增加。

(2)“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”。“刑”是刑法、法度,“惠”是恩惠、小利。君子常念思法度的遵行,小人常念思恩惠的獲得。

(3)懷德和懷土,是偏重於內心的抉擇,更強調君子和小人心目中所追求的方向;懷刑和懷惠,則是內心抉擇之後外顯的行為。當內心抉擇的方向是德行修為的增長,那外顯出來的自然就是遵守禮法。如果我們追求的是物質利益方向,那顯現出來的一定是貪圖小利。

4.每個人無論作何種抉擇,都離不開追求快樂、逃離痛苦這種人的本能驅使。到底快樂是來自於內心的成長還是物質的滿足呢?這是物質和心靈抉擇的問題。每個人可能都會有自己的見解。

(1)記得小時候,我會因為一個新衣服、一個新書包高興很長時間;稍稍長大,會因為一輛嶄新的自行車,或者自己喜歡的一個遊戲機,激動好幾天;工作了以後,拿到第一份工資的時候也很喜悅。

(2)隨著年齡的增長,經歷的增加,你會發現物質所帶來的快樂越來越少,快樂的時間也越來越短,反而是以前不太在意的一些事,留在心底的溫暖和喜悅會延續很久。比如父母的關心,比如遠方朋友簡單的一個問候,或者某位尊敬的師長給予的鼓勵和肯定。有時候不經意間幫助了別人,看到別人的快樂,自己也莫名地很快樂,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類似的體驗。

(3)我曾經以為內心的快樂一定要建立在物質的滿足之上。事實並非如此,很多時候,即使在物質很艱苦的境況下,快樂依然可以如影隨形。現在很多人喜歡登山啊、力行啊、長跑啊,戶外的一些活動,就是主動放棄物質的安逸,在艱苦的環境下達到一種內心的自我修煉和提升,在外人看來挺苦的,很多人呢卻樂此不疲。

(4)很多城市的大學生,畢業以後選擇去貧困的山區教書,條件極其簡陋,他可以安住在那裡好幾年,家人朋友都不理解。我們身邊,也有熟悉的老師去貴州的山區教書,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呢?一定是內心的某種力量支持著他們。這種幫助他人,獲得自我內心成長的快樂,自然不是物質條件匱乏可以阻擋的。“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回也!”這是孔子讚歎顏回的境界,我們深入《論語》義理的學習之後,好像也能稍稍到一些。

5.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”,“刑”,還有另一種解讀,取典範、模範之意。這種用法,在先秦時期非常常見,如《詩經》大雅:“刑于寡妻,至於兄弟”。《孝經》天子章“德教加以百姓,刑于四海”。這裡的“刑”,都作模範典範來解釋。懷刑就是不忘典範。

(1)孔子所懷的典範--周公,孔子經常夢見周公,畢生也是以周公為楷模,志在恢復周禮。孔子在晚年慨歎“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。”

(2)心懷典範有什麼好處呢?典範是正向引導的力量源泉,對一個人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導向和推動作用。

(3)七年前,我就遇到一位好老師,他的德行和行誼都深深地讓我折服,在我的內心,我是真正願意效學他,毫不誇張地說,他完全改變我人生的方向,讓我的生命變得充實,自已感覺很 有意義。

(4)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中,如果能遇到一位堪為楷模的好老師,真的是一種幸運,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,少吃很多苦。

(5)現代社會其實也並不缺楷模,有很多孝心、愛心人士,都非常值得我們效學。還有一種就是明星偶像,也吸引了無數的粉絲,也是一種典範的力量,然而如果我們崇拜的只是明星光鮮的外表和高額的收入,以他們為典範,就不能算是懷刑,而只能算是懷惠了。

6.本章,孔子將君子和小人內心和外在的生命狀態,鮮明地對立地擺在一起。《論語》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對比,還有很多的章節。為政篇(14章)提到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”,述而篇(36章)說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”等等,還有很多。孔子提供我們判別君子和小人的依據。

7.我們也常常講要近君子遠小人,這看起來也是很合理,實際上儒家宣導的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我們學習聖賢之道的方向,應該不是用於評判別人,而是要修為自身。

8.士志於道,對照一下我自己,我們志於什麼?很多時候我們也有所求,但我們所求的多數還是在生活的安樂上轉圈,常常是遠離懷德,而偏於懷土。

9.即便我們學習很多道理,都明白了,常常內心要安住在懷德,也是很難做到。為什麼做不到懷德呢?

(1)《尚書》說“人心為危,道心為微”,就是說人的心思變化多端,往往惡念多於善念,非常的危險。

(2) 我們做不到懷德,因為我們學習所得還不堅固。

10.如何才能把壞的念頭轉成好的念頭,讓道心堅固呢?結合本章的學習,幾點的建議與大家共勉。

◎第一,就是要學會觀察自己,如果能觀察清楚,就是聖賢學問之道;
◎第二,學習聖賢經典貴在堅持;
◎第三,特別重要,要找一位好老師,以他為典範,跟他學;
◎第四,不要把君子小人簡單的看成是對立的兩種人。我們絕大多數人應該是兼具小人和君子的狀態,此時此地為君子,彼時彼地為小人,但是當我們志於道以後,我們就會從小人向君子進發。

11.修習君子之道,就是要不斷地克制自己小人習性,讓內心君子的一面顯揚出來,所謂“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”。

12.現代人談起君子,常常被譏笑為偽君子,但這並不影響君子詞美好的內涵。我們做人、做教育、影響別人,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,正如《大學》“心誠求之,雖不中,不遠矣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