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里仁第四 第3章

子曰:「唯仁者,能好人,能惡人。」

(解釋)
孔子說 : 只有仁者能夠好人、能夠惡人。

「好」、「惡」是動詞。一位長官要能夠賞罰別人,必須看得很清楚:這個人真有功德就賞,這是好人;這個人真有過,就惡。那麼,這位長官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是他很明智,觀察很正確。而此處說,只有仁者才能夠好人、惡人。這句話的中心就是在這個「仁者」上頭。 /摘自《日常師父.論語摸象記》

思維題綱
1.什麼是仁者,仁者具有什麼特性?
2.一般人是憑什麼去好惡?對所好惡的對象,又是如何去好惡(去對待)?
3.仁者的好惡跟一般人的好惡有何異同?
4.我如何從一般人的好惡,轉換成仁者的好惡?

義理解釋

引用經文
1. 朱熹「仁者,蓋無私心,然後好惡當於理。」/出自《朱子.集注.里仁》
2.「微管仲,吾其披髮左衽矣」/出自《論語.憲問.十八》
3.「孔子寫《春秋》,一字褒貶,而亂臣賊子懼。」
/出自《孟子•滕文公下》「《春秋》之中,…一字之褒,榮於華袞,一字之貶,嚴於斧鉞。…」
/出自《史記•孔子世家》「《春秋》之義行,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。」
4.「挽狂瀾於既倒」/出自卞毓方的《文天祥.千秋祭》「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」
5.子貢問曰:「鄉人皆好之,何如?」子曰:「未可也。」「鄉人皆惡之,何如?」子曰:「未可也。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」/《論語.子路.二十四》
6.子曰:「眾惡之,必察焉;眾好之,必察焉。」/《論語.衛靈公.二十七》
重點摘記
1.子曰:“唯仁者,能好人,能惡人。”
孔子說: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地好惡人,對別人的好惡,才能表現得合宜得理。「唯」就是唯一,只有仁者對於好惡能夠如理地表現。朱熹說:仁者是無私心,所以能夠好惡得理,合乎理。
2.好vs惡
(1)一般人的好惡,就是順著自己的感觀、感受、本能或者自己的私心,我喜歡這個人,我討厭這個人。這是一般人的好惡。有了這樣感受上的喜歡跟討厭,進而在行為上,我喜歡他,我就幫助他;我討厭他,我就不理他,甚至我就傷害他。一般人順著感受、順著私心的好惡,當然是不合理的。
(2)仁者的好惡,「好」就是喜歡所以好,因為看到他的一個好處,所以想跟他效學,就是見賢思齊;或者是看到他的好處,有機會想舉用他,為大家服務,舉用賢者。這個是仁者的好,就是要麼見賢思齊,要麼舉用賢者。
仁者的惡,「惡」就是看到他的缺點,看到之後,仁者不是討厭,或者想傷害他,而是想幫助他。
3.仁者的好惡,不管是見賢思齊,或者見不賢而內自省,甚至進一步想幫助他,都是在自身的學習上面,或者自他兩利的觀點上,來看這個好惡。
4.【喻1】齊恒公能夠尊王攘夷、一匡天下,都是有賴於管仲的協助,管仲是鮑叔牙推薦給齊恒公的,這是鮑叔牙對於政敵的管仲的一種好,就是一個仁者的好。沒有鮑叔牙,管仲是不可能作出這麼大的貢獻。孔子曾經稱讚管仲,「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。」稱讚管仲是一個仁者,對於維護整個華夏文化,作出非常大的貢獻,那這個貢獻,其實是要有賴於鮑叔牙無私地推薦管仲。
5.【喻2】孔子寫《春秋》,一字褒貶,而亂臣賊子懼。透過史書的書寫,能夠匡正時風,挽救狂瀾於既倒,希望能夠帶領時代,走出一條仁政王道的康莊大道,讓亂臣賊子內心有所懼畏,這個就是仁者的惡。
6.仁者在好惡上是能夠得理的,不像一般人只是順著本能私欲的好惡,充滿了私心,不順我心我就討厭,甚至傷害他,完全是不一樣的。
7.這一章「唯仁者,能好人,能惡人。」,我們學到,一個仁者在好惡上能夠合理,也就是說,本來是一種本能的好惡,如果透過學習,以及聖者的引導,我們可以從自他更開闊的角度,更公允的角度,來好惡,或者來表現我們的好惡。讓我們的好惡能夠如理。
8.《論語》談好惡的篇章,如:
《子路篇(24)》子貢問孔子“鄉人皆好之,或者鄉人皆惡之,怎麼樣呢?”孔子都說“未可也,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”就是說,好惡的評價,不是看多數人,而是要看是誰喜歡,誰不喜歡,因為物以類聚。所以一般人,如果順著本能跟私心的好惡,其實是不如理的,所以就不能以多數的好惡,作為價值的標準。
《衛靈公篇》子曰:“眾惡之,必察焉;眾好之,必察焉。”不能順著多數人的好惡,還需要仔細地去觀察,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