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里仁第四 第一章

子曰:「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,焉得知?」

解釋
孔子說:「里仁為美」能夠住在有聖人或有善知識的地方是最美的;「擇不處仁,焉得知」如果居住處不能選擇有仁人、善士或者善知識在的地方,怎麼能夠稱得上明智?

說明
1.「里」當動詞用,居住在某處。現在要找的這個處所是「仁」,它不是一個有形的東西,而是我們精神上面、心理上面安頓之處。我們應該使心安在仁之上,那就對了,這樣才好、才美。
2.安頓於仁並不是天生就會的,需要智慧去抉擇,所以下面說「擇不處仁,焉得知?」
有了很好的腦筋而不懂得選擇應處的地方,那這個腦筋就白白浪費了!
孔老夫子告訴我們:世間的人不是沒腦筋,可惜是用錯了!人往往以為自己很聰明,把最難得到的好腦筋用歪了,這是我們的致命傷。真正的好腦筋,應該這樣去抉擇--擇處仁。
(摘自 日常師父《論語摸象記》)

思維題綱
1.我們將進入論語第四篇里仁篇的學習,里仁篇主要談的是「仁」,請您翻閱前面學過的《學而篇》、《為政篇》、《八佾篇》,找出那些章有談到「仁」,內涵是什麼?
2.想一想,我在選擇居住環境,我的標準或原則是什麼?孔夫子的標準是什麼?
3.居住的環境會影響心靈提升的學習,請舉例,或您親身的體會實證。

引用經文
1.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。」/出自《論語‧學而第一(2)》
2.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」/出自《論語‧學而第一(3)》
3.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」/出自《論語‧學而第一(6)》
4.「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」/出自《論語‧八佾第三(3)》
5.顏淵問仁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」/出自《論語‧顏淵第十二(1)》
6.樊遲問仁。子曰:「愛人。」/出自《論語‧顏淵第十二(22)》

重點摘記
1.論語前四篇的主旨內涵:
《學而篇》主要是透過個人心靈提升的學習,讓自己的生命能夠不斷地提升。
《為政篇》是基於個人學習的基礎,讓生命發散出正向的影響力,讓自己還有周遭,以及整個社會能夠越來越好。
《八佾篇》主要談為政的內涵在於禮樂。
《里仁篇》主要是談仁這個概念。
2.整部《論語》,“仁”出現過109次,出現的次數非常非常的多。“仁”是儒家以及《論語》的中心思想。

3.回顧前面三篇,談到仁的內涵:
《學而篇》第2章,有子提過“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。”有子強調,孝悌是實踐仁的根本,也是實踐仁的入手處。
《學而篇》第3章,孔子提醒我們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”巧言令色,是遠離仁德的。
《學而篇》第6章,孔子說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”作為一個學習者,最重要的除了孝悌、謹信以及愛眾這樣的美德之外,學習都要歸結到親近仁德,要親近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仁者、一個老師。
《為政篇》雖然沒有談到仁這個字,可是為政以德,所以整個《為政篇》其實就是仁的實踐,以及實踐之後產生的影響力,所以《為政》也是以仁為中心開展出來的。
《八佾篇》第3章,孔子提醒我們“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”,禮樂的核心思想在仁,仁外在的表現就是禮樂,所以禮樂跟仁之間有一種外顯跟內在核心的緊密關係,其根本還是在於仁心。

4.《里仁篇》所談的仁,其內涵為何?
里仁篇的前七章直接談仁,談仁的內涵,如何去實踐,實踐仁的各種面向。論語的前三篇學而、為政和八佾所談的仁,重點也都在談仁的實踐。也就是說,孔子在引導我們學習仁的德性,重點不在對仁下定義,而是殷殷教誨,善巧地引導我們怎麼樣把仁實踐出來。

5.如何實踐?就是透過日常生活的對境,在各個面向把仁實踐出來。讓仁貼近我們的生命,讓仁可以饒益我們的心靈、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。

6.對仁的定義,一直到《顏淵篇》(論語第十二篇),孔子透過跟顏淵的問答,說“克己復禮為仁”;透過跟樊遲的問答,說“仁者愛人”。這是孔子對仁最主要的兩個界定。

7.概念的界定為何不先提?因為先提,常常會讓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陷入知識或者理念的分析,而忽略了這樣的概念怎樣在我們生活中,跟我們的生命連接,改善我們的生命。所以,孔子先引導我們怎樣去實踐,了解實踐的方法、實踐的面向,然後再提概念的界定。

8.子曰:“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,焉得知?”
【里仁為美】這個“里”主要當動詞,就是居住或者居處的意思。有兩個意涵:
(1)居住的地方是要有仁厚的風俗,就是選擇居住的地方,要選擇有仁厚風俗的地方,這個才是美好,才是對的。
(2)內心要安住在仁這個德性上面,這樣才是美好的。
里仁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具體的環境的抉擇,一個是心安處的抉擇。這兩個抉擇,都非常的重要。
【擇不處仁,焉得知?】知,智慧的智。在抉擇的時候,不管是具體的環境選擇的錯謬,或者內心安住失去了方向,都不是一個智慧的人應該有的表現。
9.一般我們在選擇居住環境,我們的標準或原則是什麼?
(1)一般的抉擇標準可能是繁榮、方便。比如說交通方便,比較喜歡住在市區繁榮的地方,不只是交通方便,買東西也很便利。可是這樣的環境常常是非常喧鬧的環境,在這樣紛擾的環境中,心難於安定下來。
(2)另一個抉擇,可能僻處深山之中,遠離塵囂。這樣的環境,看起來是比市區喧鬧的環境稍微好一點,可是在遠離塵囂中,也常常跟人失去了緊密的聯繫。

10.孔子在這裡並沒有說,我們要住在喧鬧的市區或者安靜的郊區,而是要以仁德之風、仁厚之風,作為我們抉擇環境的標準。顯然跟我們的抉擇標準,是不一樣的。環境實質形成的氛圍跟風俗,才是我們應該抉擇的重點,而不是環境外顯的安靜或者是方便性。

11.更重要的,這個仁是心的安住處,我們的心要處在仁德的方向,而不是遠離仁德。為了心要處於這個仁德,就是克己復禮的仁,或者能夠愛人的仁,這樣的仁德上面,那外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,它是幫助我們能夠心處於仁德的一個條件。因為我們總是受環境的影響。

12.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,小孩子放在不同的環境,他成長受到的薰習就不一樣。孟母三遷的故事,孟子在學校附近居住,才能真正好好地學習;在市集,他就學人家做屠夫,在墳塚之間,就學人家做道士,都沒有辦法好好地學習。所以環境是非常重要的。

13.環境的抉擇對我們自身心靈提升的學習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所以這裡“里仁”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環境的重要性,一個是自身安處在何方的覺察,這兩個其實是有因果關係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