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里仁第四 第15章 2/2

子曰:「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」曾子曰:「唯。」子出,門人問曰:「何謂也?」曾子曰: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!」


(解釋參考前一天)

文義內涵 / 摘自日常師父《論語摸象記》

老夫子的中心思想是仁,為什麼不回答仁而回答忠恕呢?
實際上「仁」字是一個比較不容易捉摸的內涵,所以孔老夫子對這個仁字也並不是經常講的,但是他真正引導我們的卻全部是這個。不但孔老夫子,曾子之所以為曾子,也就是這樣,告訴我們的是跟我們相應的走法,照這樣走上去,自然總會走到。所以不回答仁而回答忠恕。

忠──盡己為忠,不管做任何事情,盡心盡力地去做。            恕是恕人,人與人之間盡你自己的力量去做;對別人,你盡量以很寬恕的態度去對待。這樣的做法,就是克己復禮實際上實踐的內涵,所以說「忠恕而已」。你對任何事情能夠這樣去做,你慢慢地能走上來。

思惟題綱

1. 曾子不是絕頂聰明,孔子說他魯鈍「參也魯」,那為什麼他能說出夫子的一貫之道是「忠恕」呢?

2. 平常我們總覺得自己笨笨的,曾子笨笨的卻成為孔子的心法傳人。古人說「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」,所以我該如何做,能有他的成就呢?

3.我們平常不順心,總是怨天尤人,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不是這樣,要忠恕。請問我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忠恕?讓我不再抱怨、不再責怪,而且不斷地學習之後,最後體會到「道不可須臾離也」的境界。

義理解釋

(一)引用經文

1.《中庸》:「忠恕違道不遠」
2.《中庸》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
3.《中庸》:「道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 」
4.《論語‧先進‧17》:「參也魯」
5.《論語‧雍也‧15》:「誰能出不由戶?何莫由斯道也!」
6.《論語‧子路‧16》:「遠者來,近者悅。」
7.《論語‧憲問‧1》:「邦有道穀」

(二) 重點摘記

1.「忠恕」的本身雖然不是道,但是「違道不遠」。《中庸》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我們生命,人人都有一種本性,能夠把這種本性開顯出來的就是道。所以接受教育,朝著聖賢經典的話去做,這就是修道。從另一個方面來講,學習克己復禮,這就是修道。用正確的方法克服一直以自我為中心的各種情緒和欲望。那麼,依照什麼標準去克呢?就是依照仁、禮的標準,禮法就是對大家都有好處的標準,根據這個,不斷地去調整和修正,這就是修道。

2.最終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呢?那就是要達到率性的狀態。《中庸》:「道不可須臾離;可離,非道。」道一分一秒都不能離開,如果離開了,就不是道了。道一定是與我們的生命、生活息息相關,就存在於我們如何對待萬事萬物的心念之中。

3.道說起來又太深奧,怎麼辦呢?曾子在這一章就說「忠恕而已矣」。就是從忠恕開始下手練習,不斷地代人著想,盡己之力,努力不斷地學習實踐,那最後就會體會到不可須臾離也的道的境界。

4.孔子的弟子當中,曾子並不聰明,孔子說他「參也魯」魯鈍,那為什麼他能明白夫子的一貫之道呢?反過來,能言善辯的我們,如果思考這個問題,是否能夠透過自己的一些學習修正,給出一個答案呢?

(1)面對夫子的提問,曾子沒有回答「仁」,而是回答「忠恕」。忠恕就是依照著仁而用出來的行相,力行忠恕也是曾子一生的寫照。

(2)曾子是以自我的修正經驗告訴我們,從忠恕開始。形而下的忠恕,可以帶我們最終走上形而上的深遠的道。

(3)道那麼深遠難懂,對於不得其門而入的我們來說,曾子所說的忠恕,就像是鋪到了我們眼前的階梯,使道變得如此的實在和易於實踐,瞭解了忠恕就走進了道。

4.《論語》中夫子面臨兩個最心愛的弟子,兩次提及一貫之道。可以想見,聖人熱切的心意——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。我們如果沒有讀聖賢的書籍,根本沒有機會認識到,生命當中道體生命的證得,是超越一切、生死無畏的。更沒有機會想到,有一個一以貫之的趣入道體生命的實踐之法,那就是忠恕。

5.第三篇《八侑》講了禮之後,第四篇《里仁》開示出禮的根本是出於仁的精神。仁也是儒家的核心精神,就是推己及人,仁者愛人。

(1)我們自私自利的心,會讓我們活得非常痛苦,就算是全世界的人對你好,也不會讓我們感到滿意。學習仁,就有機會讓我們從種種痛苦中抽身。平時我們都怨別人,別人做對了也不行,我們不服氣,覺得沒什麼了不起;別人做錯了,更不行,我們覺得別人做的不好。

(2)曾子告訴我們,別人對了,我們要忠;別人錯了,我們要恕。我們通常也有這樣的經驗,當我們覺得是別人的錯,就特別不容易原諒對方,念念不忘,自己也是很痛苦。可是一旦覺得是我自己錯的時候,很容易就把這件事放下。所以學會代人著想,靜坐常思己過。

(3)學會忠和恕,也是對我自己生命最有意義的一件事,它可以讓我們一直生活在快樂當中,並且保持生命不斷向上的方向。

6.既然生命只要有一天,如果學到了道,也是值得的。那我們從生到死三萬天要怎麼度過呢

(1)夫子告訴我們,應該在人與人互動的關係上面,不斷地修改完善自己。在每天的生活中;在人我的關係上,不斷地練習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

(2)面對種種自利和利他的抉擇時,不斷地練習利他。這也是決定我們是否能夠得到道體生命的根本所在。

(3)「誰能出不由戶?何莫由斯道也?」哪一個人可以生而為人卻不用走人該走的道路?那麼既然力行忠恕,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我們生命最有意義的狀態。那麼這一生,無論我們遭遇到什麼,都不應該忘記生命還有一個更高的意義,那就是要在學道中渡過一生,得到道體生命的體驗,去力行忠恕。

7.一位臺灣的朋友,他非常激動地給我發了一張照片,我一看上面寫的是習近平主席題寫的新年寄語:「未來的中國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。真正的危機不是金融危機,而是道德和信仰的危機。誰的福報越多,誰的能量越大。與智者為伍,與良善者同行。心懷蒼生,大愛無疆。」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有這番話,那就是天下有道,就會「遠者來,近者悅。」

8.作為有志于弘揚儒家文化的我們,更是應該「邦有道穀」,努力地走下去。死亡不可怕,可怕的是沒有真正的活過。活了很久,道體生命都不曾顯現,那才是生命的最大遺憾。從忠恕開始,踐行實踐,那希望我們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,獲得道體生命的成長,飽嘗道體生命的欣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