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里仁第四 第 23章

子曰:「以約失之者,鮮矣!」

解釋:
夫子說:「生活上能自我約束而犯過失的人,很少了吧!」(參見 日常法師《論語摸象記》)

文義:
1. 約,就是約束、儉約。
2. 本章從兩方面說,一方面約束我們不要只在文字上面說(就像22章,「古者,言之不出,恥躬之不逮也。」提醒我們要身體力行、要實踐),一方面內心上要克己復禮,把握特點不要走偏,切不能只是成為大家經常談的「口頭禪」。論語中說「群居終日,好行小惠」那大家在一塊兒,大家閒談,談得很高興,對不起!那個沒有什麼用場,乃至於歷史上有「清談誤國」。(參見 日常法師《論語摸象記》)

思維題綱
1.您承許「自我約束」、「克己復禮」的人不容易有過失?除聖言量外還有何理由?
2.生活中,您曾面對境界升起並成功做到自我約束的經驗嗎?
3.這樣的方式,是苦是樂?您有何感想?
4.「自我約束」、「克己復禮」是否有次第層次呢?

重點摘記
1. 約是約束、收斂的意思,其反面就是放任。約的主要對象,就是自己的心。心管好了,行為上就很少出現過失,所以,修道的關鍵,在於管控內心。

2. 管好內心的最佳時機,就是在私心雜念剛剛出現的時候,它還沒有太大力量,很容易熄滅就沒有機會再去為非作歹;如果任其滋長放任,不加約束,就越來越大,最後必定失控,非犯錯誤不可。

3. 例子:(1)比如某人跟你說話不夠尊重,或者你跟他打招呼,他沒有回應,於是你心裡就有個小小的不滿,不及時消融,放在心裡就會不知不覺的長大。當排斥心積累到一定程度,有一天就會爆發爭吵,而相互傷害。(2) 微破點規矩,多占一點,覺得這沒什麼,如果對這個占小便宜的心姑息遷就,就會習以為常,慢慢演變成大的貪污之心,最終會犯下嚴重的錯誤。

4. 任何一個非的念頭,只要一出現,就要毫不留情的加以克制,因為越拖越麻煩。犯了錯誤,受苦的畢竟還是自己,而且往往還會傷及別人。

5. 克己用功的困難,就是壞念頭剛剛出現的時候很微細,我們並不能及時察覺,等到發現時,它已經長大了,這時又不好控制

6. 解決這個問題,主要靠提高對善惡的敏感度。提高敏感度,又主要依靠多學習、多觀察,就會對善惡是非的標準,越來越清晰,越來越熟悉。

7. 善惡標準在外面表現為:禮與非禮;在內心就是:仁與不仁。只要我們常年學習這些聖賢傳下來的經典,就會慢慢熟悉仁與不仁的樣子,這時候那個“約”,就會在內心形成。就像住在心頭的一個保安,保護著我們不被惡念之賊所傷害,而讓善心、善念得以長養。這時做出來的行為,自然就越來越合乎禮,那離君子就不遠啦!理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