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7章

子曰:「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。從我者,其由與?」子路聞之喜。子曰:「由也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。」

白話
孔夫子說:「道行不通,那就乘船出去海外吧!真正能跟從我一起去的,就是由了吧?」
子路聽了很高興,夫子看見他高興了,馬上說:「你啊,橫衝直撞的好勇勁超過我,但是真正完成事情的能力不夠。」

文義
1.「桴」,竹子、木頭編成的渡水工具。大型的桴又稱「筏」。
2.「無所取材」,不同註解:
(1)材,與裁同。譏其(子路)不能裁度事理。/《朱熹‧四書集注》
(2)材,編桴所需的竹木。沒有地方去弄到這些材料來造竹桴。

思維題綱
1.夫子何以感嘆說:「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」?既然王道行不通,離開就好了,為什麼要「乘桴浮於海」?
2.又為何說「從我者,其由與」?
3.子路為何「聞之喜」?如果您是子路,您會聞之「喜」嗎?
4.夫子為何又說:「由也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。」?

義理解釋

(一)引用經文
1.《中庸•第二十章》:「知仁勇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。」
2.《論語•陽貨•23》:「君子義以為上。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,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。」
3.《論語•為政•24》: 「見義不為,無勇也。」
4.《論語•泰伯•2》:「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」
5.《論語•述而•10》子謂顏淵曰:「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唯我與爾有是夫!」
子路曰:「子行三軍,則誰與?」子曰:「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」
6.《論語•先進•17》:「柴也愚。參也魯。師也辟。由也喭。」
7.《論語••先進•12》閔子侍側,誾誾(ㄧㄣˊ)如也;子路,行行(ㄏㄤˋ)如也;冉有、子貢,侃侃(ㄎㄢˇ)如也。子樂。「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」
8.墮三都:
魯定公十二年(前498年),孔子擔任魯國的大司寇,為了加強魯定公的君權,派子路墮毀三桓的三都。三桓就是魯國三位國相-季孫氏、孟孫氏、叔孫氏,掌控國家大勢,他們的城牆高過周禮所規定的18尺。
墮三都最終失敗,孔子不久之後,也離開魯國,開始周遊列國。但是墮三都,還是有它一定的成功,使魯國的實力稍微變強,周遭敵對的諸侯國不敢侵擾魯國。

 (二)重點摘記:

1.春秋末年,孔老夫子努力推行王道,可是非常得艱難,而且不為人理解,有時還有生命危險。在周遊列國時,陳蔡絕糧,差點和眾弟子餓死;路過宋國,也被司馬桓魋追殺;甚至被人說成是喪家之犬,可謂歷盡滄桑。雖然難,但孔老夫子並沒有灰心,為了行道,甚至將生死置之度外。當然,夫子偶爾也會有所感嘆,特別是孔子晚年,文化衰退,社會風氣難以挽回,內心不免感嘆,這個道行不通啊!

2.如果道行不通,就離開這個地方就行了,為什麼還要乘桴浮於海呢?孔老夫子周遊列國觀察天下,中原整個都行不通,所以要乘桴浮於海。桴,是一種小木筏,把一根大木頭中間挖空,就成為桴。在當時,江南一帶用,主要是木筏和竹筏;在北方,多半用桴。

3.孔子說,如果王道行不通,就乘木筏出海,跟隨我的,大概只有子路罷了。子路聽到老師的肯定,喜形於色,孔老夫子看到他高興的樣子,馬上就說:你呀,好勇過我,你那個橫衝直撞的勁頭超過了我,但是無所取材。做事不懂得剪裁自己。孔老夫子既肯定子路的勇敢,又提醒弟子要避免好勇。

4.君子之勇
《中庸》:「智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。」一個君子,智、仁、勇是成德立仁最重要的三個品德,但這種勇與子路的好勇是不一樣的。《論語•陽貨•23》子曰:「君子義以為上。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,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。」可見君子之勇,不是義氣用事的魯莽衝動,而是要有所取材,其首要精神表現是見義勇為。孔子說:「見義不為,無勇也。」同時勇要用禮來節制,「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」勇需要循禮而行,以禮來節制勇。

5.子路的勇-直率勇敢、性急魯莽、逞強好勇
子路的性格特點--直率勇敢,經常把握不住分寸,暴露了性急魯莽的弱點。
《論語•述而•10》子謂顏淵曰:「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唯我與爾有是夫!」孔子讚揚顏回懂得取捨,明白進退。子路聽了心中很羨慕,趕快問老師「子行三軍則誰與?」如果您統帥三軍去打仗,您要帶誰呢?顯然是逞強好勇的表現,孔子馬上回答:「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」空手就要與老虎搏鬥,徒步就要過河,縱然死而無悔的勇猛之人,他是不贊成的。孔老夫子讚賞的,應當是遇事謹慎冷靜、考慮周詳、善於謀劃、能解決問題或成就事業之人。

6.這一章,孔老夫子先讚嘆子路的勇於擔當,但一看到子路洋洋得意,感覺到苗頭不對,馬上給予糾正,希望弟子改掉好勇的習氣。在《論語》當中,子路是被老師批評最多的,他的性格也是讓老師最擔心的。《論語•先進•17》孔子評價子路「由也喭」,說子路比較魯莽,圍在孔子身旁的閔子騫、冉有、子貢,都是表現得和悅而溫順的樣子,唯獨子路一副剛強的樣子。孔子非常擔心,說:「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」像子路這個樣子恐怕不得好死啊。不幸言中,這份擔心最後成為事實,子路後來在魏國為官,為了救主人不顧危險,最後慘死於亂軍的刀劍之下。

7.子路,是孔子最親近的學生,也是最好的弟子,為人忠誠,恪守孝道,勇敢有為,晚年在倫理方面達到很高的境界,孔子也常常誇獎他自信、堅毅、忠誠,師弟間有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。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時,策劃「墮三都」墮毀季孫氏、叔孫氏、孟孫氏三桓封邑的都城,執行的重任,夫子將它託付給果敢勇毅的子路。可見在關鍵時候,子路是夫子最信任的弟子。後來,孔子因失意而離開魯國,子路便毫不猶豫辭去記事宰的官職,跟隨夫子風塵僕僕周遊列國推行王道。

8.在遍遭冷遇、碰壁,深感行道不成時,孔子嘆道:「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。從我者,其由與?」足見夫子對子路的信任與倚重非同一般。孔子也很清楚,弟子聽了這話的反應並及時給子路點化。聖人教學的善巧方便,實在是循循善誘,恰到好處。
讀到這裡,我們彷彿可以看到兩位聖者,相視一笑,師弟間傳遞的美好與溫暖,一直延續到今天。

1 則留言:

Paul 提到...

思維着,爲何孔子在想要「乘桴浮於海」時,所選的弟子爲何是子路而非其他弟子?
從子路的屬性來說,勇猛剛決,該是個很好的先鋒。
如是想來,孔子還是想到未經之地推行其德行,而非意氣消沉的逃避。
如是似也看到聖哲對於正法的執着。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