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11章

子曰:「吾未見剛者!」或對曰:「申棖。」子曰:「棖也慾,焉得剛?」

<白話>
孔子說:「我沒見過心志堅強,不屈不撓的人。」有人說:「申棖不是嗎?」孔子說:「申棖的慾望太多,怎能算剛強呢?」

<文義>
1. 剛者:心志堅強,不屈不撓的人。
2. 或:有人。
3. 申棖:孔子弟子。字子周,魯國人。棖,音ㄔㄥˊ。
4. 慾:慾望太多。
5. 焉得剛:哪裡能夠算是剛強的人呢?焉得,何能。剛,堅強不屈之意。

<思維題綱>
1. 孔子為何會發出這樣感慨說「吾未見剛者」?
2. 現實生活中, 您有見過心志堅強,不屈不撓的人嗎?
3. 為何過多的慾望和追求,不但無法使人更剛強,反而會使人淪喪心志?

義理解釋
一.引用經文

1.《論語•里仁•6》:「我未見好仁者,惡不仁者。」

2.《論語•子罕•17》: 「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」

3.《論語•泰伯•7》:曾子曰「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」

4.《易傳》: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

5.《論語•述而•6》: 孔子曰:「志於道、據於德、依於仁、遊於藝。」

6.《論語•子路•27》:孔子曰:「剛毅木訥,近仁。」

7.《論語•里仁•5》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。」

8.《孟子•告子章句上•15》:「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」

9. 司馬遷《史記•伯夷列傳》:「聖人作而萬物睹」

二.重點摘記
1.本章孔子評論弟子申棖
延續前面十章,孔子對於弟子的評論,本章評論的弟子是申棖。申棖只出現在這一章,他的事蹟,我們並不是太清楚。孔子說他「多欲」,我們沒有找到具體的事蹟來做印證。不過,「多欲」、「多欲跟剛相違」,我們會做研討。

2.孔子的感嘆,再次出現。
(1)“吾未見其剛者”,就是說很少見到剛正剛強剛直的人。這樣的感慨,在其他篇章孔子也有過類似的感慨。比如說 :
《論語•里仁•6》:「我未見好仁者,惡不仁者」
《論語•子罕•17》: 「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」
(2)孔子表達了對好德者、好仁者少見的感慨。一般人對德行的學習,對仁的好樂,遠遠不及對於美色、外在以及名利的追求,所以孔子會發出這樣的感慨。
(3)好仁跟好德的美德,非常珍貴難得,「剛」亦是。所以孔子會發出感慨說“吾未見剛者”。

3.什麼是剛?
(1)朱熹註解:“剛是堅強不屈”,剛註解成堅強。為什麼一個人能夠堅強不屈呢?《論語•泰伯•7》曾子曰:「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」,「剛」堅強不屈,很接近這個「毅」,就是能夠擔負重責大任,而且能夠堅持到底,持之以恆。
(2)《易傳》提到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,天道也是剛健之德,這個「健」是剛健,「剛」也是剛健,也是不屈不息的意思。所以剛的德行,其實是接近於天之德的。天之德,在《易傳》裡也是表彰剛強不屈的一種德行。

4.為什麼一個人能夠剛強不屈?
為什麼一個人能夠剛強不屈,堅持到底呢?曾子的話「士不可不弘毅」提供一些思考的線索。「弘」是一種開闊的胸襟、高遠的理想;「士」要志於道、據於德、依於仁、遊於藝。所以一個士人是有高遠的理想。既然有高遠的理想,就會有剛正的氣象,對人對事會有一種剛直的表現。也就說,剛的另外一個意思是剛正、剛直、剛大。那最根本的,其實是有一個高遠的理想,有道的追求。

5.剛者的行相-剛強不屈、堅持到底、剛直剛正。
剛者在行為的表現上,最凸顯的是剛強不屈,堅持到底,對人對事剛直剛正。背後其實是有一種高遠的理想,永恆的追求,所以才能展現出一種弘毅,任重道遠的德行。在《論語•子路•27》孔子曰:「剛毅木訥,近仁。」剛,其實是作為一個仁者所外顯的行為裡面,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面向。孔子對於剛這樣的德行,就他的觀察,能夠全然圓滿實踐的人,其實是非常非常少的。

6.孔子不認同申棖具有剛的德行。
孔子的感慨,是有人跟他說「申棖是一個剛直的人」,孔子回說「棖也欲,焉得剛。」慾望不能調伏的相狀是什麼?為什麼大家會認為他是剛直剛正剛強的人,可是孔子卻不認為?
《朱熹集注》裡,宋儒謝良佐推測,申悵的行為表現是悻悻自好者,就是自以為是,非常的強悍或非常的強勢。比如《刺客列傳》裡的秦武陽,跟隨荊軻要去刺殺秦王,十五歲就殺人了,在街上走,大家都不敢斜眼看他,怕招到殺身之禍。這樣的人,看起來是非常的剛強,因為他行為非常強悍,睚眥必報,以牙還牙。可是真的剛強嗎?其實沒有,他在最重要的秦庭的表現,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懦弱的人。那種悻悻自好,自以為是,對別人反應都非常激烈強勢的人,不是真正的剛強,因為他在內心裡面,在生命的深處,並沒有很深刻或者高遠的理想。

7. 棖多欲,心被外物所驅使,心無法自主。
孔子指出來就是棖也多欲,就是對於慾望不能調伏。慾望是什麼?《論語•里仁•5》子曰:「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。」對於外在事物、外在成就的追求,申棖是汲汲營營,或者比較在乎的。多欲的人心理狀態是怎樣?因為他向外在追求,追求別人的肯定,追求財富,追求美名,所以他的心是被外物所驅使,是無法自主的。

8.多欲,心無法自主,就不可能剛正剛強。
孟子說:「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」他是隨著耳目之感觀,追求外在的事物。外在的事物紛至沓來的時候,心其實是隨著外物而轉的。這樣的心是不能自己做主,不能自己做主的心,當然就不是一個剛正剛強的心。此外,追求名利富貴,其實有非常多不可確定的因素,所以常常要外求於人,外求於環境。一個人在立身處世的時候,常常是要求之於人,求之於外境的話,那當然也沒有辦法做到剛強。如果欲求太多,無法調伏的話,內心是無法剛強的。所以一個多欲的人,是為外物所驅使,也常常有求於人,當然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剛直。

9.一般人誤以為「悻悻自好,自以為是」是剛強。
申棖的行為,是悻悻自好,意氣盛盛自以為是,非常接近剛強,所以一般人會有這樣的誤會。孔子在這裡也展現跟世間評論不一樣的地方,我們評論或者觀察一個人,常常會流露於外表的表現,而忽略內心的原則,跟價值的安立。在評論的時候,會出現一些誤失,觀察也會出現一些偏移跟錯謬。

10.聖者觀察人,穿透外在的迷藏,直指內心的狀態。
聖者,在觀察人的時候,卻能夠擺脫或者穿透外在的迷藏,直指內心的狀態。這一章,對於申悵的觀察,對於剛的討論,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。難怪司馬遷在《史記》提到「聖人作而萬物睹」,作就是出現,就是說聖人出現,萬事萬物的真相才能夠真正的被看見。在這一章裡面,又再再的印證這一點。

11.唯有寡欲,才能真正的剛直。
我們常常會用到「無欲則剛」、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這兩個成語也可以相互的印證。剛跟多欲,其實是一個敵體相對的。唯有寡欲,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剛直,「行的正、做的直、走的遠」這個就是剛,剛跟多欲,其實是沒有辦法並存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