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13章

子貢曰:“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聞也;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

<白話>
子貢說:「老師的文章,大家可以聽得到、聽得懂;至於性和天道,老師有說,只是說了大家聽不懂。」

<文義>
1.「文章,可得而聞」:文章,即是六藝與修齊治平之學,此屬人道,所謂人道敏政,諸弟子所共修,經常講習,故可得而聞也。 /李炳南《論語講要》
2.「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」:性與天道,深微難知,能知之者,顏子、曾子、子貢數人而已。且孔子教育注重人道,故罕言之,是以不可得而聞也。/李炳南《論語講要》

<思惟題綱>
1.在本章中,子貢把孔子的學問,分成哪兩大類?
2.何謂文章?何謂性與天道?
3.為何文章可得而聞?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?
4.既然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,我要學?我如何學?

<義理解釋>
(一) 引用經文
1.《朱熹.論語集注》:「文章,德之見乎外者,威儀文辭皆是也。」
2.《論語.泰伯.19》子曰:「大哉,堯之為君也!…巍巍乎!其有成功也。煥乎,其有文章!」
3.《禮記.中庸.第一章》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、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
4.《禮記.中庸.第二十六章》:「故至誠無息,不息則久,久則徵,徵則悠遠,悠遠則博厚,博厚則高明。」
5.《禮記.大學.明德章》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
6.《禮記.中庸.第二十章》:「人道敏政、地道敏樹。」
7.《論語.子張.24》子貢曰:「…仲尼,日月也,無得而踰焉。」
8. 焦竑《筆乘》:「性與天道,夫子罕言之,老子累言之,釋氏極言之。」

(二) 重點摘記

1.本章解釋
子貢說,老師關於文章方面的學問,我們聽得到。老師對於性與天道這方面的學問,我們就聽不到了。這一章,就涉及到三個概念-文章、性和天道。

2.文章
(1)「文章」,是指禮樂、典章、法度。朱子說:「文章,德之見乎外者,威儀文辭皆是也。」文章,不僅僅是文辭典章,包括舉止行為、事業功績,是一個人內在的功德的外在顯現。
(2)當一個人的道德修養,達到一定高度,自然而然就會成就各種事業,言行舉止也自然會顯現出莊嚴、威儀有氣度的樣子。
【喻】《論語.泰伯.19》孔子讚歎堯的偉大:「巍巍乎!其有成功也。煥乎,其有文章!」

3. 性與天道
(1)《中庸》一開頭說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就是說,我們人人都具有天然本有的性,這個性是寂然不動的,又是萬德萬能的,但我們自己不認識,因為被各種慾望情緒所障礙。
(2)儒家講的性是與情相對而言的。情,就是私心在起作用,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都是情,一起來的時候,都為自己的利益打算。
(3)《中庸》教我們,要認識情,去情顯性。修道,就是以萬德萬能的性為目標,克制自己的私心私情。儒家就是要立志於學道,孔子之學,有本性,有人道,有天道。天上日月星辰,照亮萬物永不止息。所以《中庸》說「天道,至誠無息。」
(4)聖人是以天為法則的,教誡弟子要立志於道,從孝順父母做起,慢慢地放下自己自私的心,在世間親民,一直到止於至善,這就是《大學》。
(5)《大學》就是要學習明明德。《中庸》就是要恢復本性,這就是儒家教育的目標。

4.性與天道既不可得而聞,學習從孝悌開始
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,也就是說,有關性和道的學問,夫子說的,我們聽不到,或者說聽到了也聽不懂。所以,從我們學習的角度來講,學習儒家,我們的重點,應該是放在文章的層面,從最基本的孝悌開始。

5. 孔子的學問分成兩部分,一是文章,一是性與天道。
在子貢的這個評價之後,學者把孔子的學問分成兩部分,一文章,一性與天道。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,是講文章;《周易》和《中庸》,是講性與天道。甚至有人認為,詩書禮樂是比較低級的,孝悌忠信是鈍根的人才學的;性與天道則比較高級,是有才能的人學習的。讓後面的學人趨之若鶩。孔子面對諸多高徒尚不能言的性與天道,我們後輩卻常掛在嘴邊,好高騖遠,這是我們需要小心,也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。

6. 為什麼夫子講的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?
(1)夫子以體認、踐行的態度來對待性與天道,說的很少。
(2)整個的教學實踐過程,就是對性與天道的認證和求索。
(3)夫子重視步驟次第不能紊亂,從弟子規做起,忠恕一以貫之。
(4)夫子治學特點,寓深刻的道理在日用倫常之中。

夫子一直是以體認、踐行的態度來對待性與天道的,說的很少。在教學實踐上,夫子注重仁道,仁道敏政,仁就是要兼愛天下幫助眾人,六藝、四科、修齊治平這些都是仁道。最基本的,就是從《弟子規》做起,忠恕之道一以貫之。學生們一起共學,在與人互動當中練習,在各種境界當中實踐,在仁的道上,擇善固執、止於至善之時,就圓滿了性與天道。整個的教學實踐過程,其實就是對性與天道的認證和求索。

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,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。後面《論語.子張.24》子貢還說「仲尼,日月也,無得而踰焉。」孔子的學問,就像日月一樣,沒有辦法超越,就像天一樣,不能踩著台階走上去。由此,可以看到,子貢是能探測到老師的道的。子貢,經商可以富可敵國,做官可以官至宰相,遊說各國就可以改變天下的局勢,跟老師學道還可以聽出性與天道,算得上是完人了。但是孔子面對子貢這樣一位高徒,給出的建議也是讓他從忠恕開始,終生行之,然後才是己欲利而利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

由此可見,夫子重視的是什麼?就是弟子在學道的路上,必須要講究步驟次第,絲毫不能紊亂。必須要從認識自己開始,再推己及人,擴大到天下的人。這就是夫子的治學特點,寓深刻的道理在日用倫常之中。我的老師也說過,無論你學了多深廣的內涵,都要收攝在當下的這一念用心才行,這也是修學的關鍵。

7.透過本章的學習-立志學道,具體落實,體證性與天道
透過這一章的學習,對於初學論語的人,應知生命可以達到-率性的境界。我們要立志學這樣的道,但是剛開始,一定要依照事相而行。禮樂典章,百工技巧,乃至政治教育,社會各行各業,都是依事相而行的具體落實之處。所以,無論做任何事、面對任何人,都要本著仁德之心,推己及人,去爭存讓,公而無私,那麼修至極處,自然就會體證性與天道。

8.想深入了解性與天道,可以參閱佛教經典
明代的狀元焦竑的《筆乘》,有一段話「性與天道,夫子罕言之,老子累言之,釋氏極言之。」關於性與天道,夫子說的很少,老子說的多一點,釋迦牟尼就講的非常詳細了。所以說,如果我們對儒家的這部分學問,有更深的需求,是可以參閱一些佛教的經典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