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15章

子貢問曰:「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」子曰: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」

<白話>

子貢問道:「孔文子何以能得『文』的諡(ㄕˋ)號呢?」孔夫子說:「他聰明睿智,又篤志勤學,不以問及比他差的人為恥。所以得諡號為『文』。」

<文義>

1.孔文子:姓孔,名圉,衛國的上卿大夫,很有權力。。
2.謂之文:得諡號為文。

3.諡號:古代君主、諸侯、大臣、后妃等權貴死後,另起稱號,用以如實反映其生前事跡與功勞。依《逸周書•諡法解》,立諡制度是周朝周公旦和太公望制定的。

4.諡號「文」:表揚類的諡號,表示具有「經緯天地」的才能或「道德博厚」、「勤學好問」的品德。

5.不恥下問:以貴問賤,以長問少,以多問寡,皆是下問,人以為恥,孔文子不然。
6.孔文子生前私德有穢,家室混亂。子貢以其為人不足道,何以諡之為文,所以向孔子提問。

<思惟題綱>

1.孔文子死後,諡號「文」,孔夫子說因為他具備了兩個德行,哪兩個 ?

2.生性聰睿的人,當他位高權大之後,還能夠「好學」、「不恥下問」,容易嗎?孔文子就是這樣的人。

3.一個人終其一生能做到「好學」、「不恥下問」,關鍵為何?我如何做到?

二. 義理解釋

(一) 引用經文

1.《論語•先進•17》「柴也愚,參也魯,師也辟,由也喭。」

2.《論語•雍也•18》子曰: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」

3.《論語•八佾•15》 子入大廟,每事問。或曰:「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?入大廟,每事問。」子聞之曰:「是禮也。」

4.《論語•述而•21》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
5.《論語•泰伯•5》曾子曰:「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;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嘗從事 於斯矣。」

6.《論語•憲問•20》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。康子曰:「夫如是,奚而不喪?」孔子曰:「仲叔圉治賓客,祝鮀治宗廟,王孫賈治軍旅。夫如是,奚其喪?」

7.《論語•公冶長•28》子曰: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」

8.《論語•雍也•2》:「有顏回者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。」


(二) 重點摘記

1.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

(1)孔文子,衛國大夫孔圉,「文」是他的諡號。

(2)諡號:古代國君、卿大夫死後,會根據他生平,選一個字代表他一生的功德。諡號代表官方對逝者的評價,有蓋棺定論的意思。諡號「文」,是大德之人才有此殊榮。周天子當中,只有周公被稱為文。

(3)孔文子亂於家室,他讓太叔疾休了妻子,而娶自己的女兒,太叔疾被迫逃到宋國,孔文子又讓太叔疾的弟弟娶自己的女兒。孔文子做出這樣的事,卻獲得了文的諡號,有人認為是不合理的。

(4)子貢也心存疑問,就請問老師。孔子說他,第一敏而好學、第二不恥下問,有這兩條就符合諡號為「文」。依《蘇洵諡法》:勤學好問曰文。所以,夫子的回答是完全符合諡法。

2.為何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」謂之文也?

(1)我們認為「文」一定要有高學歷文憑,或者談吐文雅、文辭華美等等,我們都是從成果和現象來看待「文」,從來沒考慮和努力有關係。

(2)夫子認為「文」的兩標準,敏而好學的好學,不恥下問的好問,實際都強調了一件事,就是求學不止。

(3)《朱子集注》:天性聰明的人,不愛學習;地位高的人,以向下請教謂恥。諡法將勤學、好問視為「文」,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。

3.敏而好學

(1)一個人好學就很厲害了,聰明的人再加上好學,就如虎添翼。《論語•先進•17》曾參說自己「參也魯」,魯鈍的人,通過努力,都可以成就出偉大的德性,更何況是聰明的人。

(2)聰明的人容易不好學,這又是什麼原因?一個人如果從小沒有遠大的志向,就很容易陷在與周遭的人的比較當中。因為他付出很少的努力,就可以和他人一樣,甚至超越他人,就會對自己非常滿意。最終呢,就會像龜兔賽跑中的兔子,始終成為其他看似笨笨的人,努力超越的目標,自己卻因循苟且,耽擱、荒廢了一生。不如像烏龜一樣,始終努力的人取得的成就大。

(3)一個人聰明,卻沒有透過努力讓自己騰飛,反而被自己的聰明所耽誤,真是太遺憾的事了。

(4)敏-聰明

◎「聰」,左邊是耳朵的耳字,人要多聽;右邊是口上面兩個點像眼睛一樣,眼睛要多看、口要多問、下面的心要多思考。

◎「聰明」,就說多聽、多看、多思考,一次兩次還不行,要日日月月堅持努力地去做,才叫聰明。

◎ 聰明的解釋,是對於聰明的孩子不愛努力的一種扶正吧!說到聰明,就覺得可以不用好學了,聰明就可以驕傲,甚至認為,聰明就是可以少努力,這個見解,對我們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。

(5)敏而好學,強調面對學習的態度要好樂。《論語•雍也•18》子曰: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」 真正喜好學習的人,才能把它學好。耳聰目明,心思敏捷,還要能夠以學習為愛好,人生才會取得成功。

4.不恥下問

(1)「不恥下問」為什麼會困難呢?會以下問為羞恥呢?
如果覺得自己地位卑微、能力弱,孤陋寡聞,那麼向能力強、見多識廣的人請教,似乎就容易些;如果認為自己地位高,要求教於地位卑微的,自己的能力強,要求教於能力弱的,就覺得不光彩了,拉不下這個面子,寧願裝懂,也不願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。

(2)我們以什麼標準判斷別人不如自己?是否正確呢?

生活中,我們到底遇到了幾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呢?是不是大部分人,都像我們一樣,自我感覺良好呢?都覺得沒碰上幾個強於自己的人呢?這意味著,我們沒有太多的可能受學、求教於他人的機會了。

(3)任何人身上都有比我們高明的地方,真正有學問的人,都有勤學、好問的特點 。舜、禹、孔子,他們都是勤學好問的-每事問。/《論語•八佾•15》真正有學問的人,都不會心高氣傲。

(4)我們覺得人人不如自己,人人都在自己之下,自然就會恥於下問;如果覺得人人都是自己的老師,又怎麼會羞恥去問呢?

(5)不恥下問的關鍵:觀功念恩

不恥下問的關鍵,用觀功念恩的眼睛,看到他人比我們強的地方 。當我們長大成人,尤其是工作之後,想找一整段的時間,專門請教老師學習,不是容易的事,只能靠零碎的時間,隨時地向他人請教,取人之長,補己之短。《論語•述而•21》孔子都說:三人行,必有我師,更何況是我們,怎麼會找不到比自己強的人呢?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,所知總是有限的,總有比我們強的人,總有我們不懂的事。
覺得人人不如自己,就不願意問,堵住了好問的嘴,就堵住了學習的大門,堵住了完善自我的機會。有這個不務虛名,腳踏實地的求教他人,才能讓我們受益終生。

(6)不恥下問的顏回

曾子回憶顏回,《論語•泰伯•5》:「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;有若無,實若虛。」過去我的老朋友就是這樣做的。「以能問於不能」是最有智慧的人,才能做到的。

5.孔文子具有諡號「文」的品德

一般人以「下問」為恥,但孔文子不以為恥,所以夫子認為,他縱有其他的不善,但就「文」諡號,他具有這兩條--敏而好學、不恥下問,就可以了。諡法中列出:經天緯地、道德博厚、學勤好問、慈惠愛民等多種品德,凡是具有這些種品德之一的人,都可以視為文。

6.孔文子的才華與功勳

《論語•憲問•20》夫子說衛靈公無道,康子問:夫如是,奚而不喪?孔子說:「因為有仲叔圉幫忙他治理賓客搞外交,有祝鮀幫助他治理宗廟,王孫賈幫助他治理軍旅,所以才沒有滅亡。」仲叔圉就是孔文子,衛靈公無道,孔文子管理外交,保持國家安定,有很大的功勞。

7.夫子對孔文子的肯定,超越外在的事業功德

(1)夫子對於孔文子的諡號「文」,全然不談他的政治才華和功勞,僅就孔文子的學習精神及文化人格,他好學的狀態--敏而好學、不恥下問,進行肯定。

(2)在夫子心中,一個人天生聰明又能好學,能不斷努力的詢問,能做到這樣,就可以稱為文。可見夫子心中的文,這個諡號,是超越了一切外在的事業功德,更加深刻地體現出文以載道,文與道的關係。

8.《論語》中,孔子說到好學的三個典範

(1)孔子,孔子說他自己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學也。」/《論語•公冶長•28》

(2)顏回,「有顏回者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。」/《論語•雍也•2》

(3)孔文子,孔文子敏而好學、不恥下問。/《論語•公冶長•15》

9.本章夫子的叮囑 – 志於道、堅持學習

針對子貢的提問,夫子專門指出孔文子敏而好學、不恥下問的特點。強調生命中,無論我們遭遇了什麼,無論我們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上,都不能夠放棄要學習,要立志於道,都要提醒自己,必須意識到在生命裡,堅持深度學習,是多麼的重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