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19章-4

違之,之一邦,則又曰:『猶吾大夫崔子也!』違之。何如?」

<白話>
到了他國。那執政的人也和崔子差不多,就又說:“這些人,就像我國的大夫崔子一般。”於是又離去了。像他這樣的人怎麼樣?
<文義>
離開了弒君作亂的國家。再到另一個國家,不料那一國的臣子仍是僭亂的,他又說:『這裡的臣子還是和我國的大夫崔杼一樣。』於是又離開了。像他這樣的人怎麼樣?

<思惟題綱>
1. 陳文子離開了弒君作亂的國家。再到另一個國家,仍舊發現同樣的問題再度離去,對您有何啟示?
2.您覺得夫子若遇到如陳文子同樣的狀況,會怎麼做呢?
3. 選舉時總會聽到一種說法:搞政治的都是一個樣,不為國家只為自己,所以我不會去投票。您的看法呢?
二. 義理解釋
(一)引用經文
1. 《論語•泰伯•7》
曾子曰: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」

2. 《論語•里仁•6》
子曰:「我未見好仁者,惡不仁者。好仁者,無以尚之;惡不仁者,其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。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。」

(二)重點摘記
 (1)忠、清、仁,都是美德,仁的標準更高
仁的標準,仁是要克己復禮,克己要達到極致,徹底格除私慾,同時要一心為仁,乃至為家國天下。夾雜一點私心,就不算仁。粗的私慾,容易發現;細的私慾,就不容易發現,而且常常被它左右而不自知。
 (4)孔子之答,意在於教導後學,學習仁德,固然離不開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社會實踐,但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的功課,也就是不斷淨化私慾的克己功夫,確是要紮紮實實的練習。

4.「仁」不輕易得到
(1)子文之忠,文子之清;如子路,能在千乘之國善治其賦;如冉求,能夠在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善
為其宰;如公西赤,能束帶於朝,而善酬賓客,也都不免各有其私,故也不見得都具備仁德。
(1)做事容易修心難,任勞容易任怨難,忘利容易忘名難,提起容易放下難,粗的功夫容易,細的功夫
就不那麼容易了。

5.結攝
(1)學了這一段,千萬不要去拿去要求別人,而是要拿來檢查自己。我們初學仁德,不可能在行善時沒有任何私心雜念,但也絕不能因為有私心雜念,乾脆什麼善行就都不做了。
(2)私慾是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善行實踐,被漸次淨化的。夫子的弟子們,不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嗎?六藝百工,世界第一,也是一步步走上來的。
(3)最終目標一定要高遠 -「仁以為己任」,不高遠,人就耽於現前;階段性目標一定要切實 -「一日用力於仁」,不切實就無從著力。同時樹立這兩個目標,才是最有智慧的。

(三)個人分享: 立下生命宗旨,並精勤學習朝著目標努力

1.在《論語•公冶長• 2》子謂南容,「邦有道,不廢;邦無道,免於刑戮。」......節錄義理解釋如下:

 儒家在面對不同時局的時候,有一種抉擇的自主跟抉擇的智慧。這個社會平靜,在上位者重視賢才,那儒家的弟子就會出來,為社會貢獻能力。當這個社會時局動盪,事不可為,一方面,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,努力貢獻一己之力,改善這個社會的不公不義;可是呢如果真的情勢已經難違了,那也可以獨善其身,等待更好的時機,再為大家做事。所以這樣的抉擇,其實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,也就是說生命的自由、生命的自主以及理想的實踐,這些因素呢,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動,而喪失了自身生命的最高原則,生命在這裡有一種自由跟自主。

2.《論語•述而•10》子謂顏淵曰:『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唯我與爾有是夫。』」,「用之」、「舍之」,「之」指仁道,「舍」是捨棄。孔子、顏淵的「行」「藏」,合於仁道就行,兼善天下;背離仁道就藏,絕不戀棧職位,退下來厚培學問道德,等待時機。(用之則行舍之則藏:任用我,我就出仕,實現抱負;捨棄不用,我就退隱,獨善其身。舍,通「捨」。)
3. 至於”獨善其身”我比較接受的是像夫子那樣致力於教化的工作,而不是完全關起門不理世事,因為《論語•魏靈公•28》子曰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 道必須要有志之士來傳承下去。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