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8章 -1

孟武伯問:「子路仁乎?」子曰:「不知也。」又問。子曰:「由也,千乘(ㄕㄥˋ)之國,可使治其賦也;不知其仁也。」「求也何如?」子曰:「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;不知其仁也。」「赤也何如?」子曰:「赤也,束帶立於朝,可使與賓客言也;不知其仁也。」


<白話>
孟武伯問:「子路算是仁者嗎?」孔夫子說:「不知道。」
孟武伯再提問,孔夫子答說:「子路啊,可以做一名千乘之國的軍事統帥。至於他是不是仁人,我就不知道了。」
孟武伯問:「那,冉求又如何呢?」孔子答說:「冉求在擁有千戶的縣邑、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,可以讓他擔任家臣。至於他是不是仁人,我就不知道了。」
孟武伯又問:「那,公西赤又如何呢?」孔子答說:「公西赤整束衣帶、穿著禮服,站在朝廷上,可以派他接待外賓、辦理外交。至於他是不是仁人,我就不知道了。」

<文義>
1.孟武伯:魯國的大夫,是孟懿子的兒子。他想訪求孔門的人才,所以向孔子提問。孔子重視仁,所以先問年長的學生子路是仁者嗎?
2.子路:見前第7章。
3.千乘之國:乘(ㄕㄥˋ),四馬駕一車謂之乘,指兵車。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。
4.治其賦:指治理軍事。賦,田賦。古代依田賦,出車輛和壯丁以供兵役,故稱兵為賦。
5.求:孔子弟子,字子有,亦稱冉有,少孔子29歲。
6.千室之邑:有千戶人家的縣邑。
7.百乘之家: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。
8.宰:官名,此處指邑長或家臣。
9.赤:孔子弟子。姓公西,名赤,字子華,稱公西華或公西赤。是外交的人才。
10.束帶:束好衣帶。指穿戴整齊。

<思惟題綱>
1.孟武伯為什麼要向孔夫子打聽他的學生—子路、冉求、公西赤?
2.孟武伯首先提問的是「子路仁乎?」,而不是其他問題,為什麼?
3.孔夫子對自己的學生子路、冉求、公西赤,應該很清楚他們「仁乎」?為什麼夫子都說「不知也」?

<義理解釋>
(一)引用經文
1.《論語•為政•6》孟武伯問孝。子曰: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。」
2.《論語•里仁•5》:「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

(二)重點摘記
1.孟武伯
孟武伯,《論語•為政•6》,曾向孔子問過孝,他是魯國的大夫。在本章,他問孔子的三名弟子「仁不仁」?,他的目的,是為國家發掘人才,以盡到大臣的責任。

2.「仁」孔門心法的核心
仁是孔門心法的核心,是儒者追求的最高的心靈境界。仁的下手功夫,是推己及人、待人著想,當工夫綿密時,內心無一絲一毫的私慾,全然是一片利他之心,而且時時刻刻都不間斷。就如《論語•里仁•5》所描述「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」,君子就是吃飯過程中,內心也是與仁相應,而不相違的。

3. 體會「無終食之間違仁」的難度
我們反觀一下自己,體會一下無終食之間違仁的難度。比如逢年過節的時候,我們與親朋好友一起去飯館吃飯,面對滿桌的美味珍饈,我們是腦海裡立刻現起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”的古語,還是在談笑風生的同時,用眼角的余光掃視桌上的飯菜,看看哪幾盤菜是自己的最愛。“無終食之間違仁”,真的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做到的。

4. 子路仁乎
孟武伯首先問,子路是否達到仁的境界。孔子的回答是「不知也」不知道。俗話說師徒如父子,知子莫如父。孟武伯顯然不相信孔子真的不知道,於是就又問。孔子回答說:「子路這個人哪,可以做一名中等國家,千乘之國的軍事統帥。至於說他仁不仁呢,我不知道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