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雍也第六 第11章

子謂子夏曰:「女為君子儒,無為小人儒。」

〈白話〉

 孔子告訴子夏:「你要成為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儒者,不要只是個心量狹小的儒者而已。」

〈文義〉

1. 《說文解字》釋為“儒,柔也,術士之稱”;先秦則有儒家學派;漢代之後,儒泛指讀書人,包括廣大“學而優則仕”的官員。

2.  狹義儒生指信奉儒家經典的人,廣義儒生指精通經典和知識淵博的讀書人;儒者,尊崇儒學、通習儒家經書的人, 漢代以後泛指一般讀書人。(百度、維基百科)

3.「君子儒」是見識宏大,可以擔當大任的儒者。他一心為公、為大眾,在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大事業上精進不已。(網路:明倫月刊/論語簡說)

4. 「小人儒」是自我設限在淺近狹小的自身範圍內。例如有人讀書只為功名利祿,或是不求名利而「閉門讀書多歲月」的隱士,這些人最高只能算是小人儒。(同3.)

〈思維題綱〉

1.本章起頭“子謂子夏”,試著從《論語》中〈學而․7〉、〈為政․8〉、〈八佾․8〉揣測子夏的性格特徵。
2.您覺得儒和君子、小人有何關聯?
3.君子儒、小人儒又有何差別?
4.在現今時代,本章的內涵對您有何啟示?

〈義理解說〉
一、引用
1.《論語集注․卷三》朱熹著。儒,學者之稱。程子曰:「君子儒為己,小人儒為人。」謝氏曰:「君子小人之分,義与利之閒而已。然所謂利者,豈必殖貨財之謂?以私滅公,适己自便,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。子夏文學雖有餘,然意其遠者大者或昧焉,故夫子語之以此。」

2.《論語義疏》皇侃著。「儒者濡也。夫習學事久,則濡潤身中,故謂久習者為儒也。」

3.《論語新解》錢穆著。「或疑子夏規模狹隘,然其設教西河,而西河之人擬之於孔子。其從學之徒如田子方、段干木、李克,進退有以自見。漢儒傳經,皆溯源於子夏。亦可謂不辱師門矣。孔子之誡子夏,蓋逆知其所長,而預防其所短。推孔子之所謂小人儒者,不出兩義:一則溺情典籍,而心忘世道。一則專務章句訓詁,而忽於義理。子夏之學,或謹密有餘,而宏大不足,然終可免於小人儒之譏。而孔子之善為教育,亦即此可見。」


二、重點摘要

(一) 認識子夏

 1. 子夏,在孔門四科當中列於文學科。

 2. 他設教於西河,當地人把他比擬為像孔子這樣子的地位,弟子田子方、段干木、李克都有名。

3. 後代漢儒傳經,其實也都溯源於子夏,文學上的成就不辱師門。

(二)義理

1. 子夏文學雖有餘,志向上的遠者、大者是不夠的。

2. 錢穆先生提到,小人儒呢,可能出現的是兩種狀況:一個是溺情典籍,而心忘世道。就是沉醉於典籍的研究,但是對於以利天下,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是不夠的。另外一種是專務章句訓詁,而忽於義理; 比較局限。

3. 整部論語中,這是唯一一次提到儒這個字,儒後來也成為學派之稱,孔門成為儒家,孔子是創此學派的人。

4. 對儒學有所誤會可能將儒學理解為小人儒。正在學儒學的人,可以思考自己是怎麼學儒學的呢?

5. 皇侃詮釋: “儒者濡也。夫習學事久,則濡潤身中,故謂久習者為儒也。”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要自覺的當儒者,成為學儒的人,應該是經過長期的熏習浸潤,使自己渾然不覺之中,就是言說的時候是以儒言言說,行事的時候是以儒行行事,他認為這樣子就是在生活當中實踐君子之道,這就是君子儒。

 (三)我的老師提醒:

 1.怎麼樣學《論語》? 就是讓我們的心,和我們所背誦的聖人的言論,聖賢的言論,慢慢的合一。

 2. 背的目的,就是要讓我的心,成為我們所背誦的經典那樣子。所以我是很自然的說話行事,就是是以經典為原則,那透過我這樣的努力,讓身旁的人感覺到,哇!經典如此美好。

 3. 學經典的人,是這樣的讓人感覺到嚮往之,想跟他在一起。

 (四)結論

 1. 我覺得孔子其實他對於學生跟著他學習,他內心的那個期望是有一個很高的境界。

 2.夫子一直不斷地希望學生,可以朝著那個境界再向前。然後是讓學習跟生命是完全貼緊在一起,而不是做學問。

 3. 結合上一章,就可以更感受到孔子對於學生那種殷重的關愛。我們也以此策勉自己,就是我在學習儒學的時候,我也會照君子儒的這個方向去努力著,希望能接受更多感受的機會。以此跟大家共勉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