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雍也第六 第20章-1

樊遲問知。子曰:「務民之義,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知矣。」

〈白話〉
樊遲向孔子請問怎樣才算明智。孔子回答:「專心用力在推動人民應盡的義務上;尊敬鬼神,但不媚求,應遠離而不狎近,這樣就可以說是明智了。」

〈文義〉
1.樊遲,名須,字子遲,魯國人,少孔子三十六歲,是孔門弟子。本章中的樊遲已不是一般百姓的身分,而是從政擔任了公職。「問知」,於為政時,有了智慧就不會迷惑,辦事才能真正利益人民,不使人民受害。
2.「務」,專力,能集中力量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。
3. 民之義,就是《禮記•禮運篇》所說的人倫十義。即「父慈,子孝,兄良,弟弟,夫義,婦聽,長惠,幼順,君仁,臣忠。十者謂之人義。」政治的要務,以人倫十義化導民眾。(《論語講要》上論,李炳南著。
4. 「遠」,不是對鬼神故意離得遠遠的,而是不敢狎近。祭祀祖先,是為了報恩、不忘本。假使只想禱告求取利益,或是放肆不恭敬,就是狎近褻瀆,侮慢了鬼神。

〈思維題綱〉
1.〈雍也〉之前,樊遲是否出現過,還記得哪個篇章?
2. 您對夫子所言「務民之義」、「敬鬼神而遠之」的內涵有何看法?
3. 夫子的主張和現代從政者的做法似乎有很大的差異,您覺得呢?
4. 本篇上半章,您學到了什麼?

〈義理解說〉

一、引用

1.《大學•傳三•釋止於善之二》:詩云:「穆穆文王,於(ㄨ)緝熙敬止!」為人君,止於仁;為人臣,止於敬;為人子,止於孝;為人父,止於慈;與國人交,止於信。

2. 《中庸14》: 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;正己而不求於人,則無怨。上不怨天, 下不尤人。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險以徼幸。子曰:「射有似乎君子。失諸正鵠(ㄍㄨˇ),反求諸其身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
1.知”字通於智慧的智。孔子回答說:“要致力於盡做人的本份,對鬼神則敬而遠之,這就是有智慧的表現。”

2.因為人人都想趨利避害、離苦得樂,要達到這個目的,需要用正確的方法,而辨別什麼方法正確,什麼方法錯誤,這需要智慧。

3.孔子認為,有智慧的人的做法是,盡自己的本分,對鬼神則敬而遠之。

4.《大學》裡說:“為人君,止於仁;為人臣,止於敬;為人子,止於孝;為人父,止於慈;與國人交,止於信。”身份不同,對象不同,本分也不同。

5.自己的本分,歸結為一點,就是怎樣善待他人,其實都無礙乎仁德的“仁”字。

6.過去的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,而且覺得鬼神靈通神異,於是就有人期待著鬼神給自己降福消災,但孔子強調對鬼神固然不可不敬,但是不必依賴他們,還是要靠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,因為苦樂禍福都是由自己的德行決定的。

7.小結:

◎苦樂禍福都是由自己的德行決定的。因此應該在務民之義上著力,自然該得到的就會得到,不該得的也不要去非份妄求,君子素其位而行,自然處處心安,過著太平祥和的日子。

◎現代人多數不信鬼神,當然也不必談敬鬼神而遠之。但是有沒有人自己不盡本分,試圖靠投機鑽營獲得幸福呢?有的。所以這種偷心古今有之,靠非份的方法,即使一時得逞,但是不久就會倍償苦果,其實是沒有智慧的表現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