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述而第七 第5章

子曰:「甚矣吾衰也!久矣,吾不復夢見周公。」
<白話>
孔夫子說:「我真衰老的厲害啊!好久好久,我沒有再夢見周公了!」
<註譯>
1.衰:衰敗。
2.周公:周武王的弟弟,輔佐武王伐紂救民,制禮作樂的聖人。
3.從「久」和「不復」,可見孔子盛年時,常夢見周公的。

<思惟題綱>
1.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這句話什麼意思?你體會過嗎?你所思所夢的是什麼?
2.孔子說他老了,很久沒夢見周公了,可見孔子在青壯的時候,常常夢見周公的。請問孔子為什麼會朝思暮想周公?
3.從孔子的感嘆,您讀懂他老人家的心懷?

<義理解釋>
一、引用經文及資料
1.「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」出處:《論語•八佾•14》子曰:「周監於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」
2.「喪家之犬」出處:《史記‧孔子世家》:「東門有人,其顙‎(ㄙㄤˇ )似堯,其項類皋陶,其肩類子產,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,纍纍若喪家之狗。」
3.「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」出處:三國魏.曹操《步出夏門行》詩

二、重點摘記
 (一)這一章孔子更貼近我們的生命
1.孔子在晚年有這樣的感慨:“啊!我已經很衰老了。”孔子的衰老從哪裡看得出來呢?他說我很久或者不常常夢見周公了!已經很久沒有再夢到周公了。
2.我們現在“夢周公”,其實是一個開玩笑的話,是一個比喻,就是打瞌睡;這裡的“夢周公”就真的是夢見周公。

(二)夢見周公的意涵-心念周文化的復興
為什麼孔子用夢見周公與否,來看自己的壯或衰呢?這個就很耐人尋味。
1.周文化是三代文化的集大成,「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」(《論語•八佾•14》)周文化的開創者,其實就是制禮作樂的周公,所以周公就代表禮樂文化的體現跟開創者。
2.所以,夢見周公,其實就是孔子要復興周文化,念茲在茲的事情。就日有所思、夜有所夢,整天時時刻刻、心心念念,都在想著如何興復周文化,如何改善禮壞樂崩的現實的狀況。

(三)孔子青壯時期,常常夢見周公!
1.孔子在青壯的時候,應該是常常夢見周公的。
2.孔子當時是有雄心壯志,而且是身體力行。在復興周文化這一條路上,非常非常地努力精進,念茲在茲,心裡想的都是這個事情。

(四)孔子晚年感嘆:久矣,吾不復夢見周公!
1.等到孔子晚年了,年老力衰了,在復興周文化這件事情上,外在的條件,也沒有辦法提供一個良好實現王道的條件。
2.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,最後在鄭國,被喻為喪家之犬,一事無成幾乎就回到了魯國,在晚年回到魯國,六十八歲回到魯國。
3.最後生命的幾年,他就透過教育弟子,透過刪訂三代文化的經典,編訂六經,這樣的工作,來傳承自己王道的理想。
4.從孔子晚年的這些行誼我們可以看到,孔子確實沒有辦法及時地把周文化精彩的禮樂文化、王道的理想,實踐在春秋末年—這個動蕩的時代,這個昏君亂相居高位的時代。

(五)孔子到老: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!
1.孔子那種興復周文化,想要提升自己生命,想要饒益所有的人,甚至饒益後代的人,這樣的壯志,並沒有絲毫的減損。
2.也就是說,體力可能不行了,實現理想的環境也不在了,也沒有出現,可是想實現理想,想傳承文化精華、聖賢智慧這樣的壯志,孔子從來沒有減損一分。
3.“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”,壯志是不已的,孔子就像老驥一樣,其實雄心壯志不鬆,不會因為時間的過去而有一分的減損。

(六)本章是孔夫子莊嚴的宣誓
1.這一章看起來是一種感慨,也是孔子一種莊嚴的宣誓,對於自己生命的雄心壯志、初衷的理想,一絲不減的莊嚴的宣誓。
2.這一章,我們不能輕忽地看待它,也是一個聖者一生持守,我覺得一個非常非常精彩的一個總結。

(七)述而篇前五章復習
1.各章精要
(1)第一章,是孔子對自己學習的大方向、大原則,怎麼傳承、承接住古聖先賢傳統文化的精華跟智慧的一種態度跟方向;
(2)第二章,在這個態度方向之後,就提一個具體學習的心態以及內涵,心態就是默而識之,內涵就是學跟誨,自利跟利他的學習,那不管自利、利他,都是在一個精進的態度上面;
(3)第三章,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自己的學習,就是自己擔心什麼事情?孔子所擔心的就是修德為核心開展出來的修德、講學、徙義跟改善。整個總結起來,其實是德行的一個修養,以及生命提升的一個學習;
(4)第四章,換成另外一個角度,說孔子雖然承擔重大的志業,荷擔先聖先賢的使命,可是呢,他其實還是一個非常有溫度的人,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一種從容、快樂、輕安、自在;
(5)第五章,從孔子的慨嘆—不復夢見周公,來看孔子,即使到了晚年,體力衰損了,可是豪情壯志,其實是沒有一分減損的。

2.展現聖人的氣象及學習
所以前五章,我們可以看到,孔子在傳承文化上面、個人學習上面的一些方法跟內涵;另外可以看到孔子在平常時候的一種行誼表現,以及孔子那種堅持初衷、執意不悔的一種堅持跟豪情;整體來說,這些篇章都可以看到聖人的氣象,以及聖人的學習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