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述而第七 第16章

子曰:「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易,可以無大過矣。」

<白話>
孔子說:「再多加我幾年歲數,或者五年、或者十年,來學習《易經》,就可以沒有大過失了!」

<文義>
1.“加”: 也可解釋成“假”,給予的意思。
2.“易”: 指《易經》。(詳見4.)
3.“五十”:“五”與“十”斷句分開,五年、十年。
4.《易經》是中國哲學的根源,是伏羲氏仰觀天文,俯察地理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常期觀察的結果。他發現在無窮變化中有一不變的太極,由此生兩儀,兩儀再變生四象,四象演化為八卦。
經後人發揚詮釋,而有《連山易》(神農時代的《易》)、《歸藏易》(黃帝時代的《易》)、《周易》(周朝時期的《易》),前二者已經遺失、絕傳,所以通常所說的《易經》就指的是《周易》。
《周易》是周文王在羑(ㄧㄡˇ)里坐牢時,研究《易經》所作的結論。《周易》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淵藪,奠定了中國哲學的一些基本范疇,如“陰陽”,對中國人影響很大。

<思惟題綱>
1.多數學者認為,本章應是孔子在六十歲以後說的。請問一位六十多歲的成就者如此說,是怎樣的心境?請試著解讀孔子的心情。
2.為什麼 窮究透徹《易》,可以無大過呢?
3.您知道“韋編三絕”這個成語典故的來歷嗎?
4.本章孔子讀《易經》給了您什麼啟發?透過義理講解老師的引導後,再觀察自己得到了什麼啟示?

<義理解釋>
一、引用經文
1.《易•說卦》:「易」的內涵是:「窮理盡性以至於命。」
2.《論語•為政•4》子曰:「吾十又五而至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。」
3.《史記•孔子世家》:「孔子晚而喜易,序彖、系、象、說卦、文言。讀易,韋編三絕。曰:『假我數年,若是,我於易則彬彬矣。』」
4.《朱熹•四書集注》:「學易,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,進退存亡之道,故可以無大過。」
5. 蕅益大師《論語點睛》:「學易方無大過,易其可不學乎?今有窮年讀易,而過終不寡者,其可稱學易乎?」
6.《易傳》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」
7.《七佛通戒偈》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
8.《古逸•六韜》: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皆為利往。」
9.《論語•雍也•20》子曰:「務民之義,敬鬼神而遠之,可謂智矣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 (一)“五十以學易”中的“五十”,三種解讀
1.“五十”是指夫子五十歲
(1)從文中推測,孔子說這話的時候,不到五十,可能是四十五、六歲, 然後加上幾年,就到了五十。這個“加”,可解釋成“假”。
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,為什麼五十歲學《易》,可以無大過呢?
(2)《易•說卦》說“易”的內涵是:“窮理盡性以至於命。”就是《易》能夠窮究天下萬物的根本道理,徹底洞明人類的心體自性,以達到改變人類命運的崇高目標,從而使人類行為與自然規律能夠和諧平衡、生生不息。
(3)《論語•為政•4》孔子說自己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所以說,孔子在“天命之年”讀“至命”之書《易》,就可以無大過。
(4)如此解釋,會有一個疑問,如果孔子在五十歲之前不讀《易》,那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”如何成立?

2.“五十”是“卒”字之誤
朱熹認為“卒與五十字相似而誤分也。”,故“五十”是“卒”字之誤,改為“卒以學易”。意思是給我幾年,全部精力用以學《易》的話,就不會犯大過。

3.“五十”是五年、十年
還有一種解釋,“五”與“十”斷句分開,變成五年、十年,意思是加我幾年,五年或十年,我可以把《易》窮究透徹,這樣就可以不犯大過。

(二)晚年的孔子仍像小學生謙卑好學
文字不管如何解釋,我們看到晚年的孔子還說,再給我些時間,我可以把《易》窮究透徹,可以不犯大過。這種對生命無法飽足,懷著一顆謙卑的心,永遠以小學生的態度學習的聖者,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仰的!能夠矗立於世界文化的頂峰、生命達到如此高度的聖者尚且如此,我們有什麼理由停止生命成長的腳步呢?

(三)孔子對《易》的熱愛和渴求
1.“韋編三絕”成語典故
第一件事,要知道“韋編三絕”成語典故的來歷。
(1)按照《史記 • 孔子世家》記載:“孔子晚而喜易。……讀易,韋編三絕。曰:假我數年,若是,我於易則彬彬矣。”就是說,孔子晚年特別喜歡讀《周易》,以至於“韋編三絕”。
(2)“韋”就是熟牛皮,古代在竹片上寫書,再用繩條把它串起來,這裡用的是熟牛皮做的皮條,把竹片編綴成冊。孔子非常勤奮地讀《易》書,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,這個“三”,不是三次斷開,而是多次的意思。
(3)如果這樣讀《易》的話,就可以達到“彬彬”的狀態,“彬彬”就是“文質彬彬”當中的“彬彬”,意思是根本與枝葉都很茂盛,很圓滿。

2.《易傳》是孔子註解《周易》而作
第二件事情,就是孔子為《周易》作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註解,就是《易傳》,總共有十篇,又稱《十翼》。
(1)典籍中記載,孔子“五十究《易》,作十翼。” “ 翼”是翅膀,有輔佐的意思,孔子對《易》作解釋,有助於我們對《易》的理解和昇華,甚至認為孔子作的《易傳》為易學的研究插上了騰飛的翅膀。
(2)孔子認為《易》中有“古之遺言”,所以他非常喜歡卦爻ㄧㄠˊ 辭,而不是占卜,重點是“觀其德義”,將《周易》由一部卜筮之書提升為包含天人之道的德義之學。
卜 筮 卜,以龜甲推斷吉凶。 筮,以蓍草推斷吉凶。 卜筮泛指占卜。

(四)讀了《易》就不會犯過嗎?
1.朱熹說:“學《易》,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,進退存亡之道。”
《易》被認為是群經之首,中華文化之本源。
《易》揭示了宇宙人生本來如此的道理,把隱藏在偶然事物中的必然規律明示出來,把隱藏於變化無常背後的陰陽五行規律揭示出來。

2.《易經》揭示的道理極其深刻,是暫時的趨吉避凶,還是從源頭上認識吉凶之因而取捨進退,是不同的人讀《易》悟出的不同道理。

3.《易經》從古至今分出很多流派,但無非有兩個方向:一則用於卜卦算命,趨吉避凶;二則用於明理,悟宇宙人生真理。而《易經》真正的內涵,卻是後者,前者只是副產品而已。

4.藕益大師說:“學《易》方無大過,《易》其可不學乎?今有窮年讀《易》,而過終不寡者,其可稱學《易》乎?”意思是,學了《易經》而過失不越來越少的人,不能說學了《易經》。

(五)世間萬事萬物皆有數---“命自我立,福自己求”
1.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三家都認為,宇宙人生的運行和變化都是有規律的,即不管是天道還是人道,在重重疊疊、錯綜複雜的因緣背後都是有規律可循的。這個規律,易學上說是“數理”,就是“世間萬事萬物皆有數”。

2.孔子在《易傳》中說過一句家喻戶曉的話:“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”這跟佛教中所說的: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,異曲同工。

3.但“數理”並不是被“數”束縛,而是在認識“數理”的基礎上,要掙脫我們的“命”被“陰陽五行”束縛的桎梏,真正做到“命自我立,福自己求。”
4.說到這裡,我們可以揭開孔子說讀《易》可以不犯大過的秘密和本懷了。

(六)結論
1.《易》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及運行規律
(1)對於《易經》,我們可以不必拘泥於是五十歲之前讀還是五十歲以後讀,在不同的年齡段對《易》的認識和體悟肯定是不一樣的。
(2)《易》揭示了一個人一生必須遵循的準則,告訴我們一生不犯過、少犯過的根本道理,就是你要相信天道,天道顯現在人,就是人道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及運行規律。
(3)《易》其核心是告誡人們要敬畏天地,相信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現在不報,只是時機未到。

2.順應《易》的規律,可以趨吉避凶
(1)在現代社會,我們被眼前的物質、名利等等所紛擾,不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,不敬畏天地。
(2)信奉“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皆為利往”。
(3)人生順暢的時候,忘乎所以,可以隨心所欲去亂來;遇到不順的時候,求神問鬼,不反求諸己。
(4)古人云:舉頭三尺有神明。人在做,天在看。孔子又告誡我們:“敬鬼神而遠之”。自己不努力,鬼神幫不了你!
(5)總之,《易經》揭示了天命的運行規律,順應這個規律,可趨吉避凶。

3.孔子讀《易經》給我們的啟示---深信業果
根本的趨吉避凶,必須相信善惡果報,在每個當下,能夠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,看護好自己的心念,多作善事,不幹違背天地良心的壞事、惡事,如此就能防心離過,如此就是命自我立。這就是孔子讀《易經》給我們的啟示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