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述而第七 第28章-2

 唯何甚?人潔己以進,與其潔也,不保其往也 !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<白話>

夫子說,何必做得太過分,如果一個人能夠幡然悔悟、捨舊從新,就應該讚許他潔身上進而加以教導 ,而不要抓住他以往的過錯不放。

<文義>

1.「唯何甚」:何必做得太過分。

2.「人潔己以進」:「潔」: 棄舊從新。「進」: 求進步。

3.「與其潔也」:「與」:讚許。肯定他改正錯誤, 潔身自好,努力修德。

4.「不保其往也」:「保」,保有、保住。「往」,過去 。不要緊盯著別人以往的錯誤、過失不放。

<思惟提綱>

1.為何夫子說「唯何甚」? 換成是您碰到難與言的人,會如何面對呢 ?

2.夫子說「人潔己以進,與其潔也,不保其往也 ! 」是要教導我們甚麼內涵?

3.「保其往也」緊盯別人的過錯不放,我是這樣的人嗎?

4.「不保其往也」,想一想,如何做到?



<義理解釋>  述而第七第28-2章

一、引用經文

1.《論語•子罕•16 》子在川上曰:「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。」

2.《論語•子罕•4》 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
3.《論語•里仁•17 》子曰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

4.《大學•經•1 》:「大學之道: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

<義理解釋>

一、引用經文

1.《論語•子罕•16 》子在川上曰:「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。」

2.《論語•子罕•4》 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
3.《論語•里仁•17 》子曰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

4.《大學•經•1 》:「大學之道: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
(原文) 互鄉難與言,童子見,門人惑。子曰:“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,唯何甚。人潔己以進,與其潔也,不保其往也。”

(一) “不保其往也”思惟角度

如何才能改變緊盯別人的過錯的這種思惟方式呢?有幾個角度可以嘗試:

1.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

一是要認識到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。夫子說:“逝者如斯”(《論語•子罕•16 》),提醒我們,一切都像滔滔流水一樣變動不居。人以前有過錯,不等於他永遠有過錯、永遠不會改變,不能把人看死,不能拿老眼光看人。夫子說的四勿: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,就是講消除這種固執成見的心態。(《論語•子罕•4》)

2.看到別人的過錯,立刻反求諸己

其次,看到別人的過錯的時候,應該立刻反求諸己、向內看。看看別人的錯誤我有沒有呢?如果自己有的話,那就趕快改善和淨化自己,這就是夫子所說的 “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”(《論語•里仁•17 》)別人就像自己的一面鏡子,折射出自己平常看不到的缺點錯誤,無形中給自己提供了改善自己的機會。如果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的話,那對別人,不但不應該排斥棄絕,而且應該是心生感激。

3.多看他的優點

再次,可多嘗試去看別人的優點。此長而彼消啊,習慣看優點了,那對別人的缺點,就不再緊盯著不放了。
比如說,對於互鄉的童子,我們可以這樣看他的優點:童子家鄉的名聲本就不好,而夫子又是那樣一個有名望的大德,他能夠主動求見,親近仁者,可想而知,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!而且他小小年紀就知道,求上進要從根本處著手,要去親近有道的仁者,這又是多麼的有智慧!這樣去看待他的時候,那種排斥、捨棄的心態,就會得到遏制。

(二) 結勸 :

最後小結一下。

1. “有教無類”是教育工作者須具備的胸懷。

“有教無類”不捨棄任何一個人,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胸懷。有這樣的胸懷才能由明明德,進而親民、止於至善。(《大學•經•1 》)把大學之道,走通、走順、走到頂點。

2. 以夫子為典範,見賢思齊,好好效學。

夫子是我們的典範,我們要見賢思齊,好好地效學。“看人過失”的思惟方式,是我們常犯的一個毛病。這個毛病,會導致對人產生成見、產生棄捨的心態,所以必須下力氣改善它。願所有的有志於大學之道的朋友們,一起共勉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