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泰伯第八 第13章-1

子曰:「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;邦無道,富且貴焉,恥也。」

<白話>
孔子說:“堅定地相信並努力學習,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。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,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。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,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。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,是恥辱;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,也是恥辱。”

<文義>
1.“篤信”,就是堅定的信心。
2.“守死”,就是堅守,至死不渝。
3.“善道”的“善”,是羨慕、仰慕、喜愛的意思,這裡也用作動詞。
4.“守死善道”,是堅守所善的道,至死不變。
5. 見,音現,指出來做官。

<思惟提綱>
1.如何理解儒家修身的大部分內容,都是圍繞“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”這八個字展開的?
2.“先信自再信他”這兩個方面的信是什麼內涵?
3.如何觀察到顏回對孔子有絕對的信心?
4.以“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”檢視一下自己目前修學的狀況,我篤信好學嗎?我守死善道嗎?

<義理解釋>  14分40秒

一、引用經文
1.《三字經》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 “性相近,習相遠。”
2.《孟子》告子下篇——曹交問曰:「人皆可以為堯舜,有諸?」孟子曰:「然。」
3.《論語•述而篇•22》子曰:“天生德於予,桓魋其如予何?”
4.《史記•孔子世家》載:“孔子適鄭,與弟子相失,孔子獨立郭東門,鄭人或謂子貢曰:‘東門有人,其顙似堯,其項類皋陶,其肩類子產,然其要(腰)以下不及禹三寸,累累若喪家之犬。’
5.《論語•·衛靈公•1》 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興。子路慍見曰:「君子亦有窮乎?」
子曰: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」
6.《論語•·子張•24》子貢:“仲尼,日月也,無得而逾焉。
7.《論語·•子張•25》子貢:夫子之不可及也,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。 ”
8.《史記•孔子世家》子曰:「故居下而無憂者,則思不遠;處身而常逸者,則志不廣。
庸知其終始乎?」
子貢曰:「夫子之道至大,故天下莫能容夫子,夫子盍少貶焉?」
子曰:「賜!良農能稼,不必能穡;良工能巧,不能為順;君子能修
其道,綱而紀之,不必其能容。今不修其道,而求其容,賜,爾志不廣矣!思不遠矣!」
顏回曰:「夫子之道至大,天下莫能容。雖然,夫子推而行之,世不我用,
有國者之醜也。夫子何病焉!不容然後見君子。」
孔子欣然歎曰:「有是哉,顏氏之子!吾亦使爾多財,吾為爾宰。」
9.《論語•泰伯•7》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
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!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!”
10.《論語•里仁•5》子曰:「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
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  /講師:劉政曜 /14分40秒

(原文)  子曰:“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
            邦有道,貧且賤焉,恥也;邦無道,富且貴焉,恥也。”
(一)本章消文
孔子說:“堅定地相信並努力學習,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。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,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。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,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。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,是恥辱;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,也是恥辱。”

(二)“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”是本章總綱
第一句話“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”
1.“篤信”,就是堅定的信心。錢穆先生認為:“信而好學”,非篤信不能好學,非好學亦不能篤信。”
2.“守死”,就是堅守,至死不渝。“善道”的“善”是動詞。“守死善道”,是堅守所善的道,至死不變。
3.朱熹認為:“守死者篤信之效,善道者好學之功。篤信,守死,直也;好學,善道,順也;一直一順,一剛一柔,相濟相成,修身之道也。”
4.這句話是本章的總綱,也是實踐夫子之道的不二法門。可以說,儒家修身的大部分內容,都是圍繞這八個字展開的。

(三)“篤信”,相信自己可以成聖賢
“信”,分兩個方面:首先要信自,第二要信他。
1.“信自”,就是我們平時講的自信心。聖賢之學跟宗教不一樣,宗教也講信,可是這個信,是信神、信上帝,它沒有教你先相信自己;聖賢的學問首先是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本來是聖賢。
2.《三字經》開端就說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本善,就不會想到要去修善。沒有這個信心,就不會想到要去恢復。《三字經》中又說:“性相近,習相遠。”在習性上,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別,有善也有惡。凡人還沒有恢復到本善。雖然沒有恢復,可是本性是清淨無染的,跟聖賢沒有兩樣。
3.堯、舜、禹,這是大聖人,文武周公,也是大聖人,他們恢復了本善。孟子講得好:“ 人皆可以成為堯舜。 ”人人都可以做聖賢。就是相信自己本來跟聖賢沒有區別,這是“信自”,這是最重要的。
4.就像《論語·述而篇》當中我們學到,子曰:“天生德於予,桓魋其如予何?”面對宋國大夫司馬桓魋的追殺,孔子一點不為生死、功利所動,內心無比的堅定。就是憑著這份信心,雖然在有生之年沒有遇到明君,無法施展他的德行、他的才華,但給整個中華名族留下了傳世文化的瑰寶。

(四)“篤信”,相信聖賢及其教誨
先信自,再講到信他。
1.學習傳統文化和學習科學又有不同。學習科學,注重懷疑;學習傳統文化,則必須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有堅定的信心,不能懷疑。“信他”,是信已經成就的聖人,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王、武王、孔子、孟子,這些都是聖人。
2.他們的教誨,我們認真地學習,我們相信他們的教誨是真實無虛的,我們能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我們總有一天也跟他們一樣有所成就。他們的境界,我們暫時還沒有達到,還不甚了解,但是憑著信心,相信他們不會欺騙我們。
3.他們不求功利,他們是真實仁愛之心,給我們遺留下來的教誨,我們能做、能相信,就能夠成聖成賢,這是“信他”。

(五) 顏回成就最大,因為對孔子有絕對的信心
1.顏回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,在弟子當中學問、成就最大, 最重要的是他對孔老夫子有絕對的信心。

2.面對困境,有弟子對孔夫子心生疑惑
【子路】
(1)孔子周遊列國,往返於衛城,徘徊於晉楚之間,到處碰壁。期間不但他推行的道不能施展,很多時候他與眾弟子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,“累累若喪家之犬”,甚至被逼上絕境,比如“陳蔡絕糧”。有些弟子就會對老師產生疑惑。
(2)子路就問:“君子亦有窮乎?”子曰:“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”
子路是一個率性真實的人,追隨孔子四十餘年無怨無悔,碰到困境時他還是很鬱悶:君子是天下最待人著想的群體,怎麼也會走投無路呢?
(3)孔子回答:“君子可以無路可走,因為他是君子;如果小人無路可走,他們就會鋌而走險,不計後果。”
【子貢】
(1)子貢思路敏捷,能說會道,是孔門“言語”科的高材生。子貢對老師的讚仰,在眾弟子中也是非常出名的,他曾說:“仲尼,日月也,無得而逾焉。”“夫子之不可及也,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。 ”  他把老師的道德修養比作天、比作日月,高不可攀。
(2)面對困境,他還是動搖了,他建議:“夫子之道至大也。故天下莫能容夫子。夫子蓋少貶焉?”子貢認為:孔子的仁愛禮樂思想不是做得不夠,而是做得太好了,導致諸侯君王不能夠理解,不能接受,如果孔子能夠稍稍降一點標準,可以容忍一些不足或者瑕疵,也許就有些君王可以接受孔子,請孔子幫助執政,從而使孔子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。
(3)可是孔子說:“ 君子修行道德就是要給世間一個標準,這個標準一定不能媚俗、一定不能功利、一定不能短視、一定不能將就。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,是農夫的最高境界;專注於技藝精巧,不問世俗喜好,才是工匠的最高境界;追求完美的道德取向,而不在乎是否被君王所接受,是君子的最高境界。'賜,爾志不遠矣!'子貢,你怎麼能這麼樣目光短淺,貪圖眼前的實惠呢?”

3.面對困境,顏回依然篤信孔夫子
(1)面對同樣的困境,同學的質疑,顏回卻慷慨陳詞:“夫子之道至大,故天下莫能容。雖然,夫子推而行之,不容何病?不容然後見君子!夫道之不修也,是吾醜也。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,是有國者之醜也!不容何病?不容然後見君子!”
(2)表面柔弱的顏回有一顆強大的內心,君子修道是為了這個人世間,不是為了哪一個諸侯君王,
我們修到了道德的境界,可以安邦定國但不為諸侯所用,那是天下諸侯的恥辱,只能證明天下擁有權力的人出了問題。在這樣的一個利欲熏心的時代,沒有人認同我們的道行,正說明我們是一群不為世俗所動的君子,正說明我們所追求的、修養道德是這個天下最需要的,這是我們的榮耀所在。
(3)孔子聽了顏回的議論,感到欣慰,並讚歎說:如果顏回未來擁有許多財產,他願意給顏回當管家。
顏回不愧是孔老夫子最得意的門生,對孔子所奉行的大道了解通透。(8.《史記•孔子世家》)

(六) 效學顏回,對師長深信不疑
1.逆境來臨之時,一般人難免會產生不悅的心,甚至懷疑起聖賢、懷疑自己。是不是真正力行大道呢?怎麼做了好事還會受到挫折?怎麼對人這麼好,人家反而傷害自己?
2.又或者,責怪他人不理解自己的努力、奮鬥和苦心,甚至發展為自暴自棄,放棄修學;另一方面,也可能有人改弦易轍,屈從現實,於是降低道德標準,如此不知不覺隨波逐流。
3.在世俗的濁流當中,仍然有人內心篤定,從容不迫,堅持正確的方向,就如同涓涓清泓一般,向前流淌,潤澤眾生,使道德的光芒越發燦爛,照耀萬世。就像顏回對老師深信不移,他不被眼前的困境所障礙,他堅守正道之心與夫子並無分別。

(七)篤信之後,要好學
1.相信自己,相信聖賢,這兩個信非常重要,缺一不可。有了這樣的信心,我們要努力地求學。
2.好學是成就聖賢學問的基本條件,不好學就不能得到。
3.好學的基礎是篤信,我們不能夠有堅定的信心,不能相信自己,不相信聖賢的教誨,我們也不可能有好學。

(八) 守死善道,一定得道
1.“守死善道”,“ 守死”的“守”是動詞。“守死”,就是堅守,至死不變。“善”,是羨慕、仰慕、喜愛的意思,這裡也用作動詞。“善道”,是我們所羨慕的、所仰慕的、所喜愛的實道,
不是世間的名聞利養、物質的享受。我們能夠善道,才能夠守著這個道,一生不改。
2.正如曾子在《論語》中講:“仁以為己任,死而後已。”所以,“守死”和“善道”是我們求道的兩條重要原則,真正用這兩條原則堅持一生不改,我們一定就能夠得道、證道。
3.正如孔子說:“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”君子的心時時刻刻都住在仁道上,沒有違背仁。即使在忙碌的時候、在困境當中,甚至是苦難當中,都不違背仁。
4.孔夫子守死善道 利益千秋萬代子孫
綜觀孔老夫子一生,何嘗不是守死善道呢?他幼年喪父,少年喪母,道德學問高深至極,仕途卻終生不順,周遊列國,不被重用,種種情形,換做一般人,哪裡能夠經受得起如此多的障礙和打擊呢?然而夫子生命不息,奮鬥不止,以一顆寬廣博大的心包容這一切,明知不可為,卻仍然盡力而為之,使得大道能夠流傳至今,利益千秋萬代的子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