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 語 泰 伯第八 第8章

 子曰:「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。”」
<白話>
夫子說:“興起在詩,卓立在禮,完成在樂。”
<文義>
1.興於詩 :“興”,興起的意思。“詩”,指詩經。
2.立於禮:“立”,確立、堅定的意思。“禮”,禮儀制度。
3.成於樂:“成”: 完成的意思。“樂”,音樂。
4.夫子用“詩、禮、樂”這三個科目來施教,希望能夠達到“興、立、成”
這三個教育目標。
5.樂是詩譜,詩是樂詞,禮是天然秩序,是人事規範,亦可以說,禮是詩的動作,
詩樂表現皆須依禮成立。
6.詩禮樂是聖人之學的基本修養,是孔門弟子的共同學科。

<思惟提綱>
1.學《詩》是要興起什麼?感發什麼呢?
2.夫子刪節編輯《詩經》的工作。他對《詩經》挑選的原則是什麼呢?
3.“道、德、仁、義” 這四個概念如果沒有禮,不可能實踐出來嗎?
   生活中有什麼例子呢?
4. 盡美盡善的樂可以對教化產生怎麼樣的影響呢?
5. 我們怎麼幫助下一代去偽存真,幫他們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行為原則呢?


<義理解釋>  16分37秒
一. 引用經文
1.《尚書·舜典》:“《詩》言志。”學《詩》就是為了要立志。
2.《毛詩序》:“在心為志,發言為詩。”
3.《論語·里仁·11》:子曰:「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;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。」
4.《論語·里仁·16》:子曰: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」
5.《論語·衛靈公·31》:子曰:「君子謀道不謀食。耕也,餒在其中矣;學也,祿在其中矣。君子憂道不憂貧。」。
6.《論語·為政·2》:子曰:「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無邪。」
7.《詩經·蓼莪》:“ 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扶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複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。昊天罔極! ”
8.《詩經‧衛風‧木瓜》:“ 投我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。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!
投我以木桃,報之以瓊瑤。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!
投我以木李,報之以瓊玖。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! ”
9.《論語·八佾·8》子夏問曰:「『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。』
何謂也?」子曰:「繪事後素。」曰:「禮後乎?」
子曰:「起予者商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。」
10.《論語·季氏·13》:“不學《詩》無以言”
11.《毛詩序》:“《詩》發乎情,而止乎禮。”
12.《中庸-第一章》:“ 發而皆中節,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 ”
13.《禮記·曲禮》:“ 道德仁義,非禮不成。 ”
14.《論語·里仁·18》:子曰:「事父母幾諫。 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」 
15.《論語·為政·20》:子曰:“ 臨之以莊,則敬;孝慈,則忠;舉善而教不能,則勸。 ”
16.《弟子規》:“ 待婢僕,身貴端,雖貴端,慈而寬。 ”
17.《論語·季氏·13》:“ 不學禮,無以立。 ”
18.《禮記·曲禮》:“ 人有禮則安,無禮則危,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。 ”
19.《禮記·樂記》:“ 樂者,天地之和也。 ”
20.《論語·述而·13》:“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! ”
21.《論語·八佾·25》:“子謂《韶》: 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 ”
22.《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卷第三》樂“養人之性情,蕩滌其邪穢,消融其渣滓”
23.《論語·八佾·23》: 曰:「樂其可知也:始作,翕如也;從之,純如也,皦如也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繹如也,以成。」“

二. 重點摘記
泰伯第八 第8章   講師:張慈方    16分37秒

(前言)
我們一起來學習《泰伯第八篇》第八章。泰伯這一篇我們談到的是至德。這樣的品德修養、心胸格局,到底是如何培育出來的呢?
(原文)
子曰:“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。”

(一)消文及註釋
心智、志向,是從《詩》而興起的,要學《詩》。(興於詩)
要能夠和人相處,立得住腳,立身行道,就要學禮。(立於禮)
最後,一個人的修養完成,就要靠樂。(成於樂)
夫子是用“詩、禮、樂”這三個科目來施教,希望能夠達到“興、立、成”這三個教育目標。

(二)興於詩
1. 學《詩》為了立志
(1)“興”,朱熹先生說,就是興起的意思。教育最開始就要先學《詩》。
   學《詩》是要興起什麼?感發什麼呢?
  《尚書·舜典》上說:“《詩》言志。”學《詩》就是為了要立志。
(2)什麼叫志呢?《毛詩序》裡面說:“在心為志,發言為詩。”“志”,就是心之所向。
(3)我們可以體驗一下,平常我們起心動念,真正內心的所志、所願是什麼?
  閒來沒事,起心動念,不是今天吃些什麼?等一下去哪裡玩?有什麼好看的?
  有什麼新鮮的?遇到困難,覺得辛苦的時候,心裡就開始怪東怪西,怨天尤人。
  最好事情都由別人來做,好處都給我。有時候不順心,還會想要傷害別人。
(4)我的老師說:平常我們的起心動念,真正的所志所願,總不外乎就是配我胃口的。
  換句話說,就是隨著自己的習氣走的東西。

2. 學《詩》讓人想效學聖賢
(1)我們和君子心裡面的志向,有差距嗎?
“ 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 。” “ 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 。”“ 君子謀道,小人謀食。”君子想的總是別人,小人想的總是自己的好處。
(2)起心動念、所思所願,會影響一個人生命的目標,生命的高度,它會決定我們將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。
(3)所以夫子選擇詩詞歌謠,來做思想基礎建設。因為夫子看到,這些詩詞歌謠非常
  淺白易懂,在反覆吟唱的音樂中,一而再,再而三,很容易地打動人心,引發感情。
(4)所以夫子他說,吾自衛返魯之後就開始,刪節編輯《詩經》的工作。那《詩經》挑選的原則是什麼呢?“ 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無邪。 ”
(5) 也就是可以引導我們思想上面,去惡從善的這一些詩歌。它可以讓我們發起想效學聖賢,學君子的志向。就像朱熹先生說的,“ 故學者之初,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,
  而不能自已者,必於此而得之。 ”

3. 《詩》讓我們的心“去惡從善溫柔敦厚”
(1)比如說,像《蓼莪》這首詩裡面我們讀過:
“ 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扶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複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。
 昊天罔極! ”讀著讀著,是不是會讓我們內心興起一種,“哎呀,我的父母親真是
 恩德浩大。我得要好好想到他的辛苦,趕快把握時機好好孝順父母。 ”
(2)比如我們讀到《木瓜》詩:
 “ 投我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。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!
    投我以木桃,報之以瓊瑤。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!
    投我以木李,報之以瓊玖。匪報也,永以為好也! ”
 人家雖然送我的只是非常平常的瓜果——木瓜、木桃、木李,
 但是我回送的卻是一些像 瓊琚、瓊瑤、瓊玖這樣的美玉。
(3)不是回不回報的問題,也不是等不等值的問題,而是啊,我非常珍惜這份真誠的感情。(4)是不是讀著讀著,我們的內心就會興起一種想法:
“對呀,就應該這樣!雖然他對我不太好,但是我應該要像詩裡面所說的君子,
  好好地去對待他。不是公不公平的問題,而是' 我欲仁, 斯仁至矣。 ”
 是不是讀著讀著,我們的心就溫柔敦厚,心就去惡從善,“ 思無邪 ”起來了呢?

4. 不學《詩》無以言
(1)就像子夏應該也是讀《詩》吧,子夏和夫子,有一個“興於《詩》”的很好的例子。
 就是子夏讀了這個《詩經·衛風. 碩人》篇,他就來問夫子:
“ '巧笑倩兮, 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'何謂也? ”
(2)夫子呢,就用繪畫的比喻來引導——“ 繪事後素 ”。讓讀《詩》的子夏他可以舉一反三,從繪畫聯想到:是不是啊,這個老師講的意思就是,禮儀也跟繪畫這些事情一樣,是居於後的,所以說“ 禮後乎 ”。
(3)沒想到,夫子對子夏的回答非常滿意,你竟然會觸類旁通,所以就回答他說:“ 起予者商也,始可與言《詩》已矣。 ”
(4)所以夫子就跟他的兒子伯魚說:“兒子啊,你學《詩》了沒?你要學《詩》哦!為什麼?不學《詩》無以言哦!”因為,我們說出來的話,可能會言之無物,也可能說出來其實就是代表我們生命的方向。

(三) 立於禮
1.道德仁義,非禮不成
(1)學《詩》之後還必須學禮,才能夠立。立什麼呢?
  學《詩》立起來的志,它必須要透過禮才能夠在我們身上去實踐出來,去站起來。
  否則,一切都是空談。
(2)《毛詩序》裡面說:“《詩》發乎情,而止乎禮。”
(3)雖然學《詩》讓我們感發了情感, 立了志,但是落到生活當中、待人處事當中,
  畢竟我們是普通人,情緒啊,或者配胃口的老習慣,還是會常常跑出來。怎麼辦?
  這時候我們就用禮去節制它。什麼該做,什麼不該做?
  我們的視聽言動必須要達到禮的標準。這樣我們才可以“ 發而皆中節,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 ”
(4)這時候大家一團和氣,秩序井然,這些立的志會因為禮的協助,才有機會在我們身上
  實踐出來。
(5)《禮記·曲禮》篇也說到:“ 道德仁義,非禮不成。 ” “道、德、仁、義”,
  這四個概念如果沒有禮,它不可能實踐出來,在我們身上住下來的。

2. 以禮實踐孝順
(1)我們就舉個例子,比如說:我們也知道要好好孝順父母啊,但是面對父母有過失的時候,我們會怎麼做呢?  會不會呢動不動就板起臉孔,疾言厲色地把父母親訓斥一頓,還說“我是為你好,你得改啊!你得改啊!”如果是這樣,很可惜,我們為人子女的孝道就立不起來了。
(2)那該怎麼辦呢?依禮行事。為人子女,這時候我應該用什麼標準呢?夫子教我們說:“幾諫。”用委婉的語言跟態度去勸諫,不斷地說、不斷地說。
(3)如果父母親“見志不從”怎麼辦?要繼續,“ 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 ”慢慢地說,心存敬意,對很有恩的父母親,不斷地、不斷地想盡辦法讓他開心。
(4)讓他開心之後說不定呢,我們講的話他就有機會慢慢地去調整。這樣我們為人子女啊,這個孝道才有機會立得起來。

3. 以禮實踐慈悲寬容
(1)又比如我們面對部屬員工,他把事情搞砸,我們怎麼對人呢?
  如果總是一副尖酸刻薄、得理不饒人、咄咄逼人的樣子,在員工的心裡面啊,
  早就對我們失去了尊重,可能還會對我們暴慢、不信、鄙倍。
  這時候我們當人家老闆的道,就立不起來了。而且啊,還會有被羞辱的危險。
(2)依禮而行該怎麼做?
  夫子教我們:“ 臨之以莊,則敬;孝慈,則忠;舉善而教不能,則勸。 ”
  或者是“ 待婢僕,身貴端,雖貴端,慈而寬。 ”
  人家是打自內心裡面就會尊重你,喜歡你這個老闆。
(3)所以夫子說:“ 不學禮,無以立。 ”
 《禮記》的《曲禮》也說:“ 人有禮則安,無禮則危,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。 ”

4. 掌握禮的核心-仁心
(1)可是有人會說:“禮這麼多,這麼繁雜,我哪裡記得住啊!”
  其實掌握住禮的核心,就是一顆願意待人著想的心,尊重別人的心。
(2)當我們內心居仁了,自然行為就有義。
(3)我們願意克己復禮,克制自己情緒和習慣,在互動的時候多為別人想一下、
  考量一下、尊重一下,自然就不會那麼難。

(四) 成於樂
1. “ 樂”讓我的身心與天地合一
(1)心志從《詩》而興,由禮而立而實踐,最後完成的階段就要靠樂了。
(2)在《禮記》的《樂記》裡面說到:“ 樂者,天地之和也。 ”
 真正的樂,可以讓我們的心和我們的身,可以整個和天地合而為一。
(3)就像孔子他說:“ 吾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! ”
 沒想到,《韶》樂竟然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。為什麼呢?
 子謂《韶》:“ 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 ”
(4)舜他一生的成就,整個都包含在《韶》樂裡面。因為他一生的事業跟功德,是非常
 盡善盡美的,他得到這個天下是禪讓得來的。因為大家都覺得他是品德非常圓滿,
 公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,所以把天下讓給他。
(5)所以韶樂也可以說,是舜他涵養品德到達這種至德所凝聚出來的。

2. “ 樂”的教化作用
(1)朱熹先生就說,其實樂可以“養人之性情,蕩滌其邪穢,消融其渣滓”。
(2)怎麼去把這些渣滓把它去掉呢?其實,就是我們在音樂當中,比如就像夫子和魯太師樂曾經談過的,在唱這個過程裡面,一邊唱一邊思考,結合著這個歌詞,然後想想我們心裡面原本的志向。
(3)想著想著其實就慢慢、慢慢地,“純如也,皦如也”。特別多那種負面的狀態,憂悲苦惱的狀態就會被慢慢地消除,我們會感到一種純淨光明、美好積極的狀態,漸漸地體會到那種聖人他內心裡面的那種心志。
(4)或者是說,就像朱熹講的,我們會體會到那種仁德之心,體會到那種相順於道德的
那種狀態。
(6)而且內心裡面我們就會慢慢想:
“對!這個就是我要做的,我就要和他一樣,我就要決定當一個君子。”
  這種決定跟力量、信心,是會越來越強的,甚至久久不去。
(7)這樣啊,把我們的教育也就算是告個階段,“以成”。
   所以呢,樂可以怎麼樣呢?
  養人性情,潛移默化,內心還會淨化,有這種教育作用。

3. “ 樂”要盡美,更重要的是要盡善
要能夠發生這種效果的樂,除了它的形式、旋律要盡美,更重要的是要盡善。它背後有一顆心的存在,這顆心是什麼呢?就是“興於《詩》”的內涵,它是樂的主體。

(五) 結語
1.  本章夫子點出非常奧妙的施教原則:“興於《詩》,立於禮,成於樂。”
 (1)“興於《詩》”,有人引導我們立志嗎?我們看的書、看的影片,是可以“思無邪”的嗎?我們輸入的軟件,會不會決定我們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呢?
(2)“立於禮”,如何與人互動相處呢?行為知不知道如何抉擇呢?學規矩,其實不是痛苦而是幸福,知道嗎?
(3)“成於樂”,學的音樂內容和形式、還有歌詞,挑選過嗎?知道它有很強的影響力量,會把我們的心,還有各種東西凝合在一起發生一種變化嗎?有這樣的輸入,自然就會有怎麼樣的輸出。

2. 我們有幸學到傳統文化,更要努力來幫助下一代。
(1)想想自己在這樣的年紀,竟然還可以學到傳統文化,可以學習經典,而且還有師友來管著我的規矩、管著我的習慣、管著我的行為,想一想真的很幸福。
(2)但是在這個幸福之餘,望眼現在這一個價值觀非常混亂的時代,我們的下一代,我們的孩子,就像海綿一樣,各種好的、壞的都吸進來。我們怎麼幫助他們一把,幫他們去偽存真,幫他們可以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行為原則,讓他可以去面對父母、師長、朋友。甚至有些空白時間,停下來注意下自己的感受、別人的感受,讓他的內心也有片刻的寧靜和和諧。
(3)這或許是我們可以一起來做努力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