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罕第九 第11章-4

...且予縱不得大葬,予死於道路乎?」
<白話>
即使我不能得到盛大的葬禮,難道會死在路上沒人收屍嗎?」

<文義>
1.大葬:用君臣禮安葬。此所謂「場面」。
2.死於道路:死於路邊無人埋葬。

<思惟提綱>
1.夫子不認同子路的作法,夫子對自己的後事希望如何處理呢?
2.本章,夫子要教會子路和弟子們什麼?

<義理解釋>
一、引用經文及資料
1.《禮記》:「曾子易簀」
曾子寢疾,病。樂正子春坐於床下,曾元、曾申坐於足,童子隅坐而執燭。
童子曰:「華而睆!大夫之簀與?」子春曰:「止!」曾子聞之,瞿然曰:「呼?」曰:「華而睆!大夫之簀與?」曾子曰:「然!斯季孫之賜也。我未之能易也。元,起易簀!」曾元曰:「夫子之病革矣,不可以變,幸而至於旦,請敬易之。」
曾子曰:「爾之愛我也不如彼。君子之愛人也以德,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。吾何求哉?吾得正而斃焉,斯已矣。」舉扶而易之,反席未安而沒。
2.《禮記.檀弓》:子貢曰:「昔者夫子之喪顏淵,若喪子而無服,喪子路亦然。請喪夫子,若喪父而無服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 (一)曾子易簀
《禮記.檀弓》中曾子的一則記錄,可以提供我們一個看待此事的角度。《禮記》中記錄曾子臨終前,他的弟子和孩子們在他病床前照料,有一個小孩子看到曾子身體下面鋪的竹席,便說:“這席子多麼漂亮光滑呀,一定是大夫用的席子吧。”曾子聽到了,猛然驚醒過來,說:“這是季孫氏送的席子,我因為病重未能把它換掉。”說著就要起來把席子換掉。弟子們都說:“您老人家的病已經很危險了,不要再移動了吧,等到明天天亮再為你換掉它吧。”曾子說:“你們愛我的心意還不如那個小孩子。”“君子之愛人也以德,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。”就是說君子的愛人,是考慮如何成全他的美德;小人的愛人,則是考慮如何讓他苟且偷安。所以曾子說:“此刻我還求什麼呢?我能合乎禮儀地死去,我的願望就滿足了。”於是弟子們抬起曾子換席子,換過後再把曾子放回床上,可還沒有放好,曾子就過世了。

(二)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,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。
   1.曾子不愧是孔子的心法繼承者,他這句“君子之愛人也以德,細人之愛人
     也以姑息。”也正是孔子的心意吧。
   2.孔子想對弟子們說的就是:“你們合乎禮制地照料我的後事,就是對我最
     大的愛戴。這樣也是成全了我遵守禮制的美德。反過來,你們用大夫的禮
     制厚葬我,卻只是姑息了貪圖虛名的心,損害了我的理想啊。”

(三)現實中常見“愛人以姑息”
1.“君子之愛人也以德,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。”在現實生活中,這種愛人以姑息是常常發生的。
2.比如,有些父母因為愛孩子,就漠視規則,甚至損害他人乃至公共利益;因為愛孩子,就可以在考場旁邊擅自堵路,完全不管因此給他人造成的影響;因為愛孩子,就可以開假證明幫助孩子逃避軍訓,完全無視學校的安排。
3.這種愛,到底會帶給孩子什麼呢?我們都希望他人遵守規則,社會有規矩,可是自己卻常常為了自己,或者自己所愛的一些人,破壞規則。
4.純粹為了自己去破壞規則,我們一般都會認為這是沒有道德的表現,是自私自利的行為。但是如果是為了所愛的人去破壞規則呢?做的人覺得我不是為自己,不會有道德負罪感,他人也往往覺得這個人是有愛心,所以不忍心指責。如此,做的人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是錯的,自然就不會改,往往一錯再錯。

(四)夫子對弟子的教誡——克己復禮為仁
1.孔子說:“克己復禮為仁。”克己,就是克制自我的私欲,這種私欲,應該也包括這種自私的愛吧。復禮,就是恢復正當的禮制。當內心克制了自我的私欲,外在行為遵循適合的禮制,那這個狀態也就是仁了。“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”
2.孔子在這裡對弟子們的批評,正是讓他們反省,克制內在的私欲,無論這種私欲被冠以什麼愛的名義,教導弟子們尊重禮,以禮行事,這就是通向仁德的修行之路啊。

(五)結攝
1.《禮記》記載,孔子去世後,弟子們商量應該穿什麼樣的喪服,以什麼樣的規格安葬夫子。
2.子貢就說:“昔者夫子之喪顏淵,若喪子而無服,喪子路亦然。請喪夫子,若喪父而無服。”說當初顏回死的時候,孔老夫子是以喪子之禮不穿官制喪服,子路死的時候,孔老夫子也是如此。所以現在夫子去世了,我們就應該以喪父的禮安葬夫子,也不要穿官制的喪服。
3.所以孔門弟子就像對待父親那樣安葬了夫子,並且像對待父親那樣為夫子守墓三年,這應該是符合孔子心願的方式吧,弟子們最後以對待父親的禮安葬孔子,不再假冒家臣,也是對孔子這次教誨後給出的合格答卷吧。有這樣的老師多麼幸福!有這樣的學生多麼幸福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