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罕第九 第6章-4

牢曰:「子云:『吾不試,故藝。』」
<白話>
琴牢說:「夫子說過:『我不為世界所用,所以學得許多技藝。』」

<文義>
1.牢:姓琴,名牢,字子開,孔子弟子。
2.不試:不為世用。

<思惟提綱>
1.夫子說他能學這麼多技藝,理由是?
2.夫子說「吾不試」,他不為世界所用,為什麼孔子不為世界所用?
3.整個第六章的關鍵字是「多能」和「聖」,
3-1 讓夫子多能、擁有多種技藝的因緣,是哪兩個?
3-2 一個人要不要學藝?學藝的目的何在?
3-3成為君子、成為賢聖,最重要的根本在哪裡?

<義理解釋>
一、引用經文
1.《中庸》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
2.《大學》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
3. 《大學》:「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」
4.《論語•述而•6》子曰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」
5.《論語•季氏•13》陳亢問於伯魚曰:「子亦有異聞乎?」對曰:「未也。嘗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曰:『學詩乎?』對曰:『未也。』『不學詩,無以言。』鯉退而學詩。他日又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曰:『學禮乎?』對曰:『未也。』『不學禮,無以立。』
6.《論語•學而•6》子曰: 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泛而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
7.《論語•述而•29》子曰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」

二、重點摘記   

 (一)消文
1.牢,是孔老夫子的弟子-子牢,他的名字又叫做琴牢。
2.這一章是子牢引用孔子的話來講的,他說“子云”,這個“云”就是“曰”的意思,就是孔子自己說,說什麼呢?說,他為什麼這麼精通才藝呢?就是因為“吾不試”。
3.“吾不試”是什麼意思呢?“試”是用的意思,就是為國家所用,就叫做“試”。
4.孔子當年確確實實當官的機會很少,時間也很短,生為魯國人,事實上魯國的國君曾經任他做過大司寇,但是相當的短的一段時期,然後就沒有人再任用他,最後孔老夫子只好去周遊列國。他周遊列國的目的,也是想要施行“周公之道”,他非常地敬佩周公,他想要做周公的一個傳遞者,他的政治抱負就是希望將“周公之道”推廣到全天下,但是非常地可惜沒有一個諸侯敢任用他,所以孔子就講“吾不試”,我沒有被諸侯所用,沒有被國家所重用,所以他才會多技藝。
5.這個“藝”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技藝,也就是能力。像“六藝”,我們講的“禮、樂、射、藝、書、數”就是技藝,孔子確實對這些技藝都樣樣精通。

(二)不是多能就能成聖成賢
在第六章有稍微提到的,不是你學的這麼多的技藝,你就能夠成聖成賢,不是的。換句話說,多學技藝絕對不是你成聖成賢的必要條件,成聖成賢跟多才多藝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。

(三) 成聖成賢的條件
到底成聖成賢要有什麼條件呢?
1.“聖人”就是已經成道的人,到底要什麼條件呢?他必須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回歸到自我本具的自心本性上去學習。
2.可以引用《中庸》的一段話“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”
(1)什麼叫做“天命之謂性”呢?“性”是什麼呢?就是人人具足的
“本善”,本來就有的善良,這個東西一定要去把它恢復起來,顯揚出來。就是《大學》之道裡的“明明德”。
(2)第二個“率性之謂道”:隨順著我們原來的本善然後去做的話,流
露出來的這個行為就是我們的“道”,那依循著這個“本性”去做事,就是走在這條道上,“率性之謂道”。
(3)“修道之謂教”:以道的這個標準來修正自己,然後用這個經驗來感
  化、教化別人就叫做教,這就是一條“修道”。
3. 所以,到底怎樣才跟“修道”有關?絕對不是只是這些技藝而已,而是你如何回歸到自心的本性上去顯揚自己的本善。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,不要誤以為“多能”就能夠為聖。

(四)夫子多能的兩個因緣
1.孔子就說因為我沒有被國家所重用、所大用,因此我學的很多技藝,我沒有機會去發揮它的,發揮我的抱負、我的理想,那學會了不少技藝。那他的目的是幹什麼呢?其實他還是很想替國家辦事,還是很想利益所有的人。
2.從這個第六章跟第七章我們可以知道說:孔子所以多才藝有兩個最主要的因緣:第一個就是“吾少也賤”,他的家庭比較貧賤;第二個就是整個大環境沒有重用他,“吾不試”,國君或者諸侯都沒有重用他,“吾不試”。所以因為這樣的因緣條件,他多藝。

(五) 成為君子、賢聖,最重要的根本在哪裡?
1.我們要特別去瞭解,到底“修道”是怎麼一回事?也就是說真的能夠成為君子,成為賢聖,他的最重要、最重要的根本到底在哪裡?
2.大家從《論語》一直讀下來應該很清楚,怎樣才能夠真正地走這條“明明德”之路?或者走這條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幫助自己又幫助別人的這條道呢?其實就是要把根本學好。
3.比如說,品德的根基要紮穩,比如說,自己內心的“仁”要不斷地去培養,還有自己內心對人的那份慈悲的心。
4.其實“藝”只是行“仁”的一個工具而已。這個工具當然越多越好,不是說不要它,可是它不是一個必要的條件,它是一個輔助你能夠成聖成賢的一條道路。
5.孔子整個儒學的大綱是“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”這個“藝”字簡單的講,就是我們講的六藝,“禮、樂、射、禦、書、數”。它是一個行“仁”的工具,完成仁道,完成你衷心幫助別人的很重要的工具。
比如說你會唱歌,你就可以結交會唱歌的朋友,然後,取得信心,然後彼此在心靈的道路上往前邁進。

(六) 我們到底要不要學藝?
最後我想跟大家共勉的是,既然學“藝”不是成聖成賢的一個必要條件,也不是說“多能”就能夠為聖,那我們到底要不要學這些才藝?
1.為什麼孔子講說“不學禮,無以立;不學詩,無以言”?這個“藝”到底要不要學?這是可以去深思的問題。
2.學藝的目的要做什麼?
到底我們學“藝”的目的是要做什麼?那怎麼孔子又說“志於道,據於德,依于仁,游於藝”。“藝”雖然排在最尾後,可是還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綱領的項目。
3.藝要學,在德具足了以後學。
(1)我想引用一句話來做解釋,就是《學而篇》我們學過的,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泛而眾,而親仁”。前面這些都學完了以後,這些根本的德具足了以後,“孝悌”這些德都有了時侯,“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”。還是要學“文”的。
(2)學了“文”後要做什麼呢?以文會友,幫助別人跟別人交往,因為人跟人是不可分割的,沒有辦法離開的,我們要跟很多人接觸,而與人相處得好還是不好,和諧還是不和諧,其實都關係我們生命的痛苦和快樂,所以“以文”。
(3)“行有餘力”,則要學“文”,當然“文”跟“藝”是不太一樣的,可是它們都是屬於一種外在東西,外在一種學習的內涵,文章等等,“藝”呀,都是這樣。那行有餘力,還是要學文。學文的目的呢,就是要以文會友,跟一群人,跟我們周遭的人好好地和諧地相處。
(4)然後會友以後要幹嗎呢?回到了我們最中心的思想,完成我們的“仁道”。以友來輔助我們仁德,仁義。仁,以友輔助輔仁,就是要幫助我們最高的儒家的核心思想——“仁道”的完成、“仁道”的修為。
(5)所以要不要學“藝”?要學。只是,不是像剛剛講只為了謀生,為了消遣,甚至於為了賺錢,拿這個“藝”去賺錢,或者是去炫耀自己。而是為了什麼?讓自己成為一個有修為的人,他就是要幫助別人。所以技藝到底要不要學?當然多學,有時間學,就學。

(七)結攝
1.我覺得,孔子讓我們非常敬佩的地方,就是不被所用的時候就學技藝,毫無抱怨。雖然他滿腹的理想,可是他不抱怨,就趕快學技藝。
2.他學技藝的目的,就是要去幫助更多的人來完成他的“仁道”。所以多學,能學就多學,那你就可以幫助很多人。
3.但是如果你沒有高遠的志向跟目標,你學了很多的技藝的話,能不能夠成為聖人,那是無關的。
4.如果你有在學的過程之中,你一直想要去幫助別人,一直想要去利益整個國家社會,然後你的內心都不斷地在改變中,都能夠讓本具有的那種自心本性發揚出來的時候,那就對了。那就學“藝”,就是要多學。
5.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
孔子也講過一句話,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( 〈述而•29〉)要讓自己成為有一個仁德、仁道的人確實不容易。但是這個“欲”字,“我欲仁”,我如果想要“仁”,它就會出現在我的面前。所以你自己內心,心的所趣向跟內心的所願望是很重要的。只要你願意不斷地念說我要成為一個有仁德的人,我要“明明德”,我要“親民”,我要“止於至善”,我要“修身”,我要“齊家”,我要“治國”,我要“平天下”,你想要的這麼一直都在為別人想,為他人想,為國家社會想的時候,“斯仁至矣”。你就會把自己很多的自私自利放下,而以國家為重,以別人為重,所以,那個時候“仁”就不難了。
6.藝要學,為利他而學。
所以,我想說跟大家共勉這一段,就是說到底要不要學“藝”?要學。可是你學的目的是什麼?對你個人,對整個國家社會,或者對你周遭的人,你學“藝”是要幫助他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