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罕第九 第23章-1

子曰:「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?改之為貴。巽與之言,
      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…」

<白話>

孔子說:「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,誰能不聽從呢?但用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,才是可貴的。恭順讚許的話,誰能聽了不高興呢?但只有認真推究它的真偽是非,才是可貴的。…」

<文義>

1.法語之言:法,禮儀規則。這裡指以禮法規則正言規勸。

2.巽與之言:巽,恭順,謙遜。與,稱許,讚許。這裡指恭  
  順讚許的話。

3.說:同“悅”。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4.繹:原義為“抽絲”,這裡指推究,追求,分析,鑑別。

5.末:沒有。

<思惟提綱>

1. 夫子說「法語之言」可貴之處何在? 為什麼 ?

2. 夫子說「巽與之言」為了讓聽者高興嗎?還是有其他意涵為 什麼 ?

3.我們要如何藉「法語」、「巽與」之言,來幫助自己的學習 ? 

<義理解釋>

一.引用經文

1.《論語.子路.3》

   子路曰:「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」子曰:「必也正名乎!」子路曰:「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」子曰:「野哉由也!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於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。」

2.《論語.學而.15》

   子貢曰:「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」子曰:「可也。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」子貢曰:「《詩》云:『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』其斯之謂與?」子曰:「賜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!告諸往而知來者。」

二、重點摘要 

 原文: 

子曰:「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?改之為貴。巽與之言,
        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」

 (一)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?改之為貴。

  1. 法語之言:

     法語之言,就是指直接指出是非對錯的話,一般都
      屬於直言不諱,甚至是義正辭嚴。
    比如:有一次,子路不懂卻亂發表意見,甚至有點在教 
    訓孔子,孔子就直接批評他說:“野哉由也!君子于其  
    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”孔子說:“仲由,你真是見識鄙
    陋,而且言語粗俗啊!君子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,會姑
    且存疑,而且不會妄加評判,你這樣哪像君子啊!”

 2. 能無從乎? 

  由於法語之言,說理嚴峻,令人不得不認同。聽到法語之
  言能夠認同,雖然比蠻不講理、當場頂撞要好,但這並不
  十分可貴。

3. 改之為貴 :

   真正可貴的,不是在口中認同,而是在行為上改正。如
   果在行為上依然故我,光嘴上承認也沒有太大價值。因
   為錯誤在繼續,惡果照樣會發生,所以說“改之為貴”。

(二) 巽與之言,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

  1. 巽與之言:

   巽與之言,是指委曲婉轉的話,它聽起來像是在肯定和
   表揚,但是卻隱含著批評或者建議。就像前面學過的,
   子貢曰:“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”子曰:“可
   也,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孔子既有肯定,又
   指出了不足,就像我們對人說:“這樣很不錯,那樣會
   更好。”

 2. 能無說乎?

   巽與之言,不像法語之言那麼尖銳,聽起來柔順委婉,
   有褒獎、讚揚的成分,讓人聽了不由地會喜悅,所以說
 “能無說乎?”

3. 繹之為貴:

(1)說者本意在於幫助聽者改善,如果聽者只停在被贊許的
   喜悅中,而不去細細體會個中深意的話,就失去了進步
   的機會,因為他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或者錯誤。

(2)所以說“繹之為貴”,貴在體察、推究說者的深刻意趣,
   進而將其採納以提高自己。

(3)光聽好話,高興一下就過去了,而道業不能進步,其實
   意義不大。因為畢竟學習是為了進步,而不是為了得到
   讚揚,“貴與不貴”是很清楚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