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罕第九 第30章-2

子曰:「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?」
 
<白話>

孔子說:你還是沒有誠心來思,如果用心思,又怎麼    
 會遙遠呢!

<文義>

1.未之思:沒有真的想念。

2.夫:夫子借其言而反之,蓋「仁遠乎哉」之意。

3.何遠之有:有甚麼遙遠。

<思惟提綱>

1. 「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!」夫子所思何也 ?

2. 同樣是人,有的成為君子,有的成了小人,跟夫子之思關係為何 ?

 3. 回顧第25章「三軍可奪帥,匹夫不可奪志」與思之關
    係 ?

4.老師啟發善思,讓華陀成為偉大的醫者,您承許思的功能真的這麼大嗎 ? 為什麼 ?

5.更高級的思,是多角度的進入思考世界,同時檢查自我,思考的方向,跟我們生命的苦樂,關係為何 ?

6. 我們平時聽很多道理,聽了沒用,是哪兒出問題了呢?

<義理解釋>子罕第九 30-2

一.引用經文

1.《論語.述而.29》:子曰:「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」

2.《孟子.告子章句上.15》:
 公都子問曰:「鈞是人也,或為大人,或為小人,何也?」孟子曰:「從其大體為大人;從其小體為小人。」曰:「鈞是人也,或從其大體,或從其小體,何也?」曰:「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於物;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此天之所與我者。先立乎其大者,則其小者不能奪也。此為大人而已矣。」

3.《論語.子罕.25》:子曰:「三軍可奪帥,匹夫不可奪志」

6.《論語.季氏.10》:
孔子曰:「君子有九思: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
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。」

7.《孟子.性善說》:
孟子曰:「求則得之,舍則失之,是求有益於得也;求在我
者也。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,是求無益於得也;求在外者也。」
(盡心上)「耳、目、口、鼻之欲」與「仁、義、禮、智之善
性」二者皆是生而即有,易引起混淆,故徐復觀云:「孟子
以為此類耳目之欲,在生而即有的這一點上,固可稱之為
性;但當其實現時,則須『求在外』,其權並不能操之在己;
所以他寧謂之命,而不謂之性。

8. 《中庸.13》:
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:所求乎子以事父,未能也;所求
乎臣以事君,未能也;所求乎弟以事兄,未能也;所求乎朋
友先施之,未能也。庸德之行,庸言之謹;有所不足,不敢
不勉;有餘不敢盡。言顧行,行顧言。君子胡不慥慥爾。」

9. 《論語.雍也.10》:
冉求曰:「非不說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」子曰:「力不足者,
中道而廢。今女畫。」

二、重點摘要

原文:
唐棣之華,偏其反而。豈不爾思?室是遠而。”子曰:“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!
今天我們學後半段。子曰:“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!

(一)解釋文義:

1.孔子說:“你還是沒有誠心來思,如果用心思,又怎麼會       遙遠呢!

2.朱子聯繫到《論語》中“仁遠乎哉”這一章,認為夫子說的是仁,仁就在我們心中,欲得仁,思了就可以得。

3.蘇東坡認為:希望得到賢能之人的輔佐,得用心思,賢人就在身邊。

4.南懷瑾老先生則說:“唐棣開花,反偏在一面的情形呢,映射出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偏差過失,都是我們由於不注意思維所導致的。

5.所以無論思的對象,是行權、得仁,還是希望得到人才,或者生活不出偏差,不思,都辦不到;思了,就容易辦。這一點是所有學者都共許的。

(二)同樣是人,有的成為君子,有的成了小人,為什麼?

1.《孟子》中,公都子問孟子:“同樣是人,有的就成為君子,有的就成了小人,這是為什麼呢?”孟子說:“從其大體為大人,從其小體為小人。”注重身體重要部分的,就成為大人;注重身體次要部分的,就成了小人。

2.公都子繼續問:“同樣是人,為什麼有人注重身體重要部分,有人只注重身體次要部分呢?

(1)孟子說:“耳目之官不思。”像耳朵、眼睛這類器官呢,無思慮之功,不能控制物欲,往往會被外物所誘惑。

(2) “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。”心這個器官,有思慮之功,有是非取捨之辨,對外界的物誘有控制之能,一思考就會對事物的真諦有所收穫。這是上天賦予我們人類的天資。

3.所以,要先立其大者,先把心這個重要的部分先豎立起來,有思慮之功,其他次要的部分就不會被引入迷途了,這樣才可以成為大人。

(三) 運用心的思,立其心,才不至於在境界中迷失

1.前面學的“子路衣敝緼袍,與衣狐貉者立。”,還有“三軍可奪帥,匹夫不可奪志。”這都是先立其心,有思慮之功,統率之能,才不至於在境界中迷失。

2.孔子說,君子要有九思: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……見得思義,等等。這就是充分運用心的思的功能,幫助我們在各種境界面前,有所持守,心之官則思,不思,就成了擺設。

3.孟子說: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都不是外在的因素施加給我的,是我們本來就有的,夫思而已。只是沒有用心思考。

4.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全在於思,人之所以可為聖賢亦全在思,所以人和人可以相差幾倍,甚至幾十倍的差距,全在於我們對於本有之思的開發和利用。

(四)善思的華陀

1. 七歲華陀採桑葉
古人,非常重視啟發弟子思的功能。七歲的華陀拜師學醫,當天他的老師就指著院子裡的大桑樹,讓他把最高的桑葉採下來。華陀說需要用梯子,老師說沒梯子;華陀說那就爬上去,老師又不准爬。於是華陀想了想,就找了根繩子栓住一塊大石頭,丟到樹上,卡在樹枝中間用力一拉,就把枝葉拉到了眼前,採到了桑葉,老師就很高興。

2. 華陀為山羊勸架

這時,院子裡又有兩個山羊打起來了,很多人都拉不開,老師讓華陀去拉,華陀在桑樹下轉了一圈,拔了兩把綠油油的草,分別送到兩隻山羊的面前,羊一看見草就顧不上打架,去吃草了。

3. 善思,讓華陀成為大醫者
老師就滿意地說:“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。”現象界的一切,都有它各自的原因,思考了,我們就會找到原因。思,可以讓一個人,在一件普通的事情上,不斷地深入,直到發現真理。善思,就讓華陀成為了一位偉大的醫者。

(五)願意觀察,用心思考,道就在其中

1.我們很多人,總以為要找尋的大道,在很遠的地方,不知道,日用倫常之間,只要我們願意觀察,用心思考,道就在其中。

2.“父慈子孝、夫妻和睦”如何辦到?

(1)比如,我們希望父慈子孝、夫妻和睦,就得思:自己在五倫關係中每一處的定位?得思他人之於我,最基本的訴求是什麼?接下來呢?做。

(2)“所求乎子,以事父;所求乎臣,以事君;所求乎朋友,先施之。”做好了這些,就達成了我們要的和樂。

(3)反過來,你想家庭和樂,卻整天思:孩子怎麼辛苦了我,先生怎麼不照顧我,朋友又是怎麼自私自利,那就算你看得再正確,距離你要的和樂都越來越遠,又有什麼意義呢?

3.正確思考,才可以得到

(1)思考,才可以得到;不思考,就會錯過。而有的人,一思考,就像一隻被夾住尾巴的牛一樣,陷入了痛苦,動彈不了。

(2)比如說:天氣預報說颱風來了,正常的人會想:我們需要準備什麼?你如果想:颱風來了,把房子吹走,怎麼辦?我得多難過,這就是幼兒級的思。

(3)遭遇失敗,應該思怎麼渡過難關,而不是想怎麼懷疑人生。

(六)善用我們的思

1.《論語•雍也》,孔子勉勵冉有要精進于道,冉有就說:不是不喜歡老師你的道,我力量不夠。夫子說:“力量不足,中道而廢;今女畫。”力量不夠的人,努力一半,走不上去了;你還沒有努力,就說自己做不到,這就是用思,畫地自封。你思我做不到,就真做不到了。

2.要善於觀察、規劃、利用我們的思,想對了,愚公都能移山;想錯了,碰到了棉花,都是撞牆。

(七)生命是思維的續流,要刻意引導我們的思

1.從某一個角度來說,生命就是思維的續流。活著,我們的思就從未停止過,做夢也在思。

2.我們不刻意引導我們的思,就是任意所緣,胡思亂想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推動大家,把空閒的時間放在背誦經典上。因為一次次讀背的過程呢,就是一次次幫助我們把思維的所緣,放在聖賢的經驗上。

3.人生學會對思的內容加於抉擇,這一點十分重要。設法去記憶聖賢的經驗,以聖賢的見解思,否則胡思亂想,到死也想不出什麼,真正提升我們的生命的見解,得到什麼有益的收穫。

(八)聽很多道理沒用,哪兒出問題了呢?

1.我們平時聽很多道理,不用心思,過了就過了,而後還會總結一個經驗,聽了沒用。哪兒出問題了呢?就是我們沒有用思,把聽到的道理放在生活中,觀察、確認。

2.比如我們說:生活中一切好處來源於學習,你不思,就只當這是別人的一句勸學之言;你仔細思,就會發現,就是這樣的,人類連走路吃飯都是學的,更何況其他更複雜的能力,自然得學。

3.一個道理怎樣內化為我們自己的經驗,就是靠觀察思維,沒有思,就沒有了聯繫行動的紐帶,行為自然跟不上。

(九) 心力是怎麼獲得的呢?

另外呢,我們也都有這樣的經驗:高興的時候,再忙、再累都不覺得;不高興的時候,掃地都覺得千難萬難。哪兒出問題呢?心力不夠。心力是怎麼獲得的呢?也是由思而獲得的。

1.正向的思,越思越快樂,力量也越大;負向的思,越思越難過,力量就越來越微弱。

2.如果生活中,我們感到越來越沉重無力,無法前行,甚至充滿了滄桑感,那就要觀察一下,我們思的內容、方向是不是出問題了。

(十)世界所有的進步,都始於思,思則得之:

1.有人說:一天有一千四百四十分鐘,我們如果有百分之一14分鐘出來正確思考的話,我們人生進步的速度,都會變得十分迅猛。拋開個人的修身立德,我們看人類整個歷史,這個世界所有的進步,都是始於思,思則得之。

2.思的功效之神奇,也是隨處顯現。國家城市的出現,汽車飛機的發明,一切新事物的出現,都源於人類的思,而後才創造出來的。

3.我的老師說:人,力不能搏虎,動作緩慢不如狡兔,鼻子不如狗,也不能像鳥一樣飛翔。可是因為思呢,我們成了萬物之靈,上天入海,無所不能。

(十一)總結:

抉擇思的內容與方向,就把握住了生命的方向:

1.不論個人修身立德,還是在世間成就事業,得關注我們的思,抉擇思的內容,思的方向,控制好了這些,就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我們生命的方向。

2.三種思:

(1)初級的思,是被外面的環境牽著走,作了簡單的反應。

(2)高級一點的,就是學了一些理論,主動在境界中應用。

(3)更高級別的思,不但可以多角度地思考世界,還可以
檢查思考者本身,甚至運作思考的方向。

3.很多事情,都是可以通過改變思考的方法,來改變事情的結果的。這就是:“命自我立,境隨心轉。”“道不遠人,人之為道而遠人,不可以為道。”讓我們回到起點,解決思的問題,思想純正,才是走向快樂的起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