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鄉黨第十 第13章-1

君賜食,必正席先嘗之。君賜腥,必熟而薦之。君賜生,必畜之。
〈白話〉
1. 國君賜食物於孔子,孔子必端坐正席,先嘗之以承君恩,而後頒賜家人食之。國君賜生肉,必烹煮熟而呈獻祖考,以表君榮之賜,而後分與大家共食。國君賜牲畜,必留之豢養,保其生存,無故不殺生,以表存仁之心。
2.國君賜與熟的食物,孔子必定正其席位,先嘗食少許,表示敬受國君的惠賜。君賜腥,孔子必予煮熟,獻薦祖先。獲君賞賜,榮歸於祖,表示不忘本。(熟食雖是君賜,但因從外面送來,恐在路上染汙,所以不敢供祖。)君賜生,即是賜與活的動物,孔子必畜養之。禮記玉藻說:「君無故不殺牛,大夫無故不殺羊,士無故不殺犬豕」,所以「必畜之」。畜到祭祀時,始殺作祭品。足見對於動物不能非時宰殺。《論語講要》
〈文義〉
1.君賜食,食指煮熟的食物。
2.正席,恭坐如對君上。言先嘗則以其餘賜家人。
3.腥:生魚肉等 ,未煮熟的肉類。
 4.熟而薦:煮熟以祭祖。按君賜熟食不以祭祖者,是恐怕那是些吃剩的東西。
5.君賜生必畜之:生是活牲口;因係君賜,不忍即殺,故畜養以待祭祀用。

〈思維提綱〉
1.今天的進度分三小段,每段開始都是"君賜”,意思是?
2.自己有接收過長輩或長官的饋贈嗎?回想當時收受態度和方式。
3. 本章節夫子的行誼給您什麼樣的啟示?
4.您覺得本章節的夫子的態度和方式,現在還適不適用?原因是?

〈義理解說〉
一、 補充資料
 1. 《朱子四書集注•論語集注》:「食恐或餕餘,故不以薦。正席先嘗,如對君也。言先嘗,則餘當以頒賜矣。腥,生肉。熟而薦之祖考,榮君賜也。畜之者,仁君之惠,無故不敢殺也。 」

2.《孝經•士章•五》「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,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。故母取其愛,而君取其敬,兼之者父也。故以孝事君,則忠。以敬事長,則順。….詩云:『夙興夜寐,無忝爾所生。』 」

3.《禮記•玉藻》: 君無故不殺牛,大夫無故不殺羊,士無故不殺犬、豕。

二、重點摘記
  (一) 前言
這一章都是在記錄夫子他侍君之禮。我們分作三個段落來學習。今天我們先學習第一個段落:“君賜食,必正席先嘗之。君賜腥,必熟而薦之。君賜生,必畜之。”魯君對夫子賞賜了三種食物,夫子他分別有不同的領受方式。或許大家也可以跟著思考看看,如果換作是我們,我們會如何來應對、來領受。

(二) “君賜食,必正席先嘗之”
1. “君賜食”。“食”指的就是煮熟的食物。
2. 魯國國君賞賜夫子煮熟的食物,夫子一定馬上把席子給擺端正,然後先嘗點味道。
3. 換作是我們,當領導或長輩給我們送一些食物,我們一般呐可能會很開心地先收下食物,然後很客氣地感謝對方:“唉呀!真是太感謝您了,這麼客氣。”然後接下來就把食物收下來,然後放一旁,也不見得會先去嘗一點。
 4. 為什麼夫子他要“正席先嘗之”呢?朱熹先生說:“正席先嘗,如對君也。”就如同面對國君一般。那到底夫子他到底是體會到什麼?會做出“正席先嘗”的這樣行為呢?
5. 曾有送過食物的經驗嗎 ?當您在烹調的時候,或者是在外頭嘗到好吃的食物,想要多買一份給對方的時候,您是懷抱著怎麼樣的一個想法?送到他手裡的時候,您又是怎麼樣的一個心情呢?
6. 夫子他面對的是國君。國務是如此地繁忙,當他吃到好吃的、或者是看到好的食物,還心心念念惦記著要賞賜給臣子,光是想到這樣的一份用心,為人臣的能不感恩嗎?而我又何德何能可以得到國君如此大的眷顧呢?。
7. 深遠一點想,其實國君對我特別好,是因為呀希望我可以盡心盡力地對他的天下百姓好。所以,我得到的眷顧比別人多。想到這裡,念恩生敬,一份為人臣盡忠的心情,自然而然,心的敬意生起,席子自然就給擺端正了。
8. 想到國君對我的這份心意,他一定會希望我喜歡這份賞賜,這是人之常情。所以呀,得趕快先嘗點味道,給予回饋,(唉呀!這個味道真是太鮮美了,真是感謝國君心心念念的惦記。) 得到回報的國君,一定會感到很開心。


(三)同理可證
1. 我們回到我們的生活當中,知道啊,給我送食物的人他心裡面惦記著我,哦!可能很耗時,然後呢也特別地麻煩。當我知道對方對我的這樣的心意,即使啊我再忙,即使我已經吃飽了,或者是這樣的食物我不是那麼喜歡,但是想到對方對我的一番心意的時候,我們會不會願意放下手邊正在忙的事情,然後很慎重其事地先嘗一點味道,並且開開心心地感謝對方,並給予對方熱切地回應呢?所以,“君賜食”,夫子“必正席先嘗之”,大有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。

(四) “君賜腥,必熟而薦之。”
 1. 國君賞賜的是“腥”,也就是生肉。
2.  夫子他會怎麼做呢?他會先把它煮熟,然後“薦之”。“薦”指的就是敬供祖先。
3. 朱熹先生說,“為何‘熟而薦之祖考’?是因為‘榮君賜也’。”一般呐我們得到這樣的賞賜,煮熟了就是上桌,就把它吃了。可是夫子和我們不一樣,他想到是先感謝祖先,也就是先把這樣的榮耀歸於祖先,飲水思源不忘本。
4.今天能夠得到國君這樣的賞賜、這樣的看重,是因為父母的教育、他的養育、還有祖先一路的庇佑,才能夠有今天這麼有成就的我。

 (五) 反躬自省
   1. 我們來看一下,我們平常得到榮譽的時候,又是怎麼做的呢?有時候啊,想一想自己也很慚愧。通常啊,我們就是可能會去開始敘述自己,“哇!是多麼辛苦,花了多少的心血。”不是跑開,就是來個慶功宴,犒賞自己一下,早就把領導的指導、這一路上同事們的協助跟付出,都拋到九霄雲外了!
2. 對於孩子跟學生,他們有了好成績,我們又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呢?我們啊,可能會很開心地鼓勵他:“唉呀!孩子,你好棒、好聰明啊!你,你要什麼,爸爸買給你。”
3.難怪呀,現在許多學習有成的孩子,到最後啊,竟然是目中無人;甚至呢羞于讓父母見人,覺得父母上不了檯面,什麼都不懂;覺得自己今天有這樣的成就,完完全全是自己寒窗苦讀的結果。不知道這樣的結果,是不是會叫這一路上辛苦付出的父母跟師長,會感到很傷感呢?

(六)教念恩
1.把榮耀歸於祖先。這裡面呢,其實教導我們從根本性的這種念恩來做起,才能夠有一個更好地結果。
2.當孩子他得到榮耀的時候,在學校呀,老師就要教導:“孩子,你今天能夠有這樣的成績,記得要回去好好謝謝父母。你們想想看,你們哪一個人是天生下來就愛讀書的?如果不是父母親逼著你們念書,怎麼會有現在的你們呢?如果沒有父母親這樣辛苦地工作,賺了錢自己不用,給你們用,你們今天會有這樣的成就嗎?”
3.回到家裡的時候,為人父母的就要教導孩子:“孩子呀,今天你能夠有這樣的成績,記得到學校的時候,要好好謝謝老師們的教導。如果沒有老師們地這樣地辛苦付出,怎麼可能有現在的你呢?”
4.“以孝事君則忠,以敬事長則順”,我們才可能養育出一批有血有肉、有情有義的下一代。

(七)“君賜生,必畜之。”
1. “生”,指的就是還活著的動物;“畜”,就是畜養。
2. 如果國君送的是還活著的動物,夫子會先把它養起來,不會馬上把它殺掉。為什麼呢?朱熹先生說,“畜之者,仁君之惠,無故不敢殺也。”在《禮記》裡面也說到:“君無故不殺牛,大夫無故不殺羊,士無故不殺犬豕。”
3. 如果國君在平日沒有理由,是不能夠殺牛的;大夫,是不能無故殺羊;讀書人,更是無故不能夠殺狗殺豬的。那什麼狀況才可以呢?通常是在祭祖的時候,才可以殺了這些牲畜。
4. 所以夫子收到了這樣的賞賜,就要想想:我的國君,他的好生之德,他的仁慈。所以呢,為人臣的我,收到這樣的一份禮物,也必須以仁心去對待。更重要的是,也必須用這樣的仁心,去關心天下的百姓,去厚德載物。

(八)小結
我們要學習的未必是像夫子一樣,這樣外在的言貌,這樣的禮的形式,我們不太可能做到一模一樣。但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是,夫子在禮的背後,他那一種把人對他的好,看在眼裡、放在心裡,在心裡執諦。當我們內心真實能夠在這方面用功,對人有真實的感受,能夠在根本性上面去念恩,自然而然,我們在言行上面,就能夠呈現出這一種合宜的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