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鄉黨第十 第5章-2

享禮,有容色。私覿(ㄉㄧˊ),愉愉如也。

<白話>
孔子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,顯得和顏悅色;和國君或者朋友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,則顯得輕鬆和愉快。。

<文義>
1.享禮,享即獻,朝聘之後,即行享禮。享就是獻禮物。替國家送禮物必須莊嚴,所以「有容色」。據江永鄉黨圖考,有容色,是說身容、手容、足容如初,但非勃如戰色。(李炳南《論語講要》)
2.覿:會見,會面
2.私覿,享後以私禮相見,此時輕鬆愉快,所以「愉愉如也」。人臣不能私交外國,此說私覿,是奉命出聘,為國君所許,自是合禮之舉。(李炳南《論語講要》)

<思惟提綱>
1.你覺得孔子的的禮,僅表現在恭敬、謙遜上嗎?禮儀,可以表現在維護國家的尊嚴上?可否舉例說明?
2.從鄉黨篇所紀錄的孔子行誼中,你體會到哪些禮的內涵和精神呢?

<義理解釋> 
一、 引用經文和資料
1.“賦詩言志”構成了春秋社會生活的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。春秋士人在外交、宗教、教育、政治中普遍地賦詩稱志。他們賦詩時點出《詩經》中現成詩篇,通過詩歌的問答,了解彼此的立場。
2.《論語·季氏·13》陳亢問於伯魚曰:「子亦有異聞乎?」對曰:「未也。嘗獨立,鯉趨而過庭。曰:『學詩乎?』對曰:『未也。』『不學詩,無以言。』鯉退而學詩。
3. 魯定公十年(西元前500年),齊景公邀魯定公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山(今山東棗莊)進行會盟,史稱「夾谷會盟」。
4. 朱熹《論語集注》尹氏曰:「甚矣孔門諸子之嗜學也!於聖人之容色言動,無不謹書而備錄之,以貽後世。今讀其書,即其事,宛然如聖人之在目也。雖然,聖人豈拘拘而為之者哉?蓋盛德之至,動容周旋,自中乎禮耳。學者欲潛心於聖人,宜於此求焉。」
5.《中庸·27》「大哉,聖人之道!洋洋乎發育萬物,峻極于天。優優大哉!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,待其人然後行。」
6.《孟子·離婁下·28》 孟子曰:「君子所以異於人者,以其存心也。君子以仁存心,以禮存心。仁者愛人,有禮者敬人。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。

二、重點摘記
(一)春秋時期的聘問已成為多層次的朝見關係
1.春秋時,諸侯國的君主朝見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見,諸侯各國遣使交聘卻日趨頻繁。
2.根據記載,春秋240多年間,列國聘問盟會達到450次,魯君朝周王僅3 次,派大夫聘周僅4次,但是聘問晉君則有12次,朝貢齊國有11次,朝貢楚國也有2次,同時魯國的君主又先後收到滕、紀、杞、曹、谷、鄧等小國君主的多次聘問。
3.可見,當時的聘問已成為多層次的朝見關係,其禮節相當的複雜,進退揖讓,以及言辭,都有很高的要求和規定。
4.對於外交的辭令,都要求“賦詩言志”。所謂的“賦詩言志”,就是要引用《詩三百》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。如果某一句話說得不對,也會有生命的危險,在《左傳》中就有記錄過這樣的事情。
5.所以孔子在後來教學當中,教學生的時候就有“語言”這一科,並且說到:“不學詩,無以言”。我們熟知的“完璧歸趙”、“晏子使楚”,就展現了出使者言辭的風範和出色的應變能力。

(二) 孔子就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
1.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。他的禮,不僅表現在他的恭敬、謙遜上,同時還表現在維護國家的尊嚴上。
2.比如說,齊魯“夾谷會盟”,作為春秋時期外交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,孔子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敢,做好了文武兩手鬥爭的準備,沉著應對,隨機應變。
3.面對齊國試圖劫持魯定公的圖謀,孔子依“周公之禮”進行了合理的反擊,維護了魯國的尊嚴;而且使齊國主動歸還了之前侵佔的三處土地,為魯國贏得了這場鬥爭;也為世人提供了一個在外交領域當中敢於鬥爭、以理服人的成功範例。
4.孔子以一個外交家的卓越才華,堅持有理、有利、有節的策略,使得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勝利。

(三)禮制內涵是仁愛之心,值得繼續加以發揚
1.中國人的禮制內涵是仁愛之心。在與人交往時要謙恭待人、尊重他人,以贏得他人的尊重。
2.敬人,不僅是禮貌的姿態,或僅僅是禮儀性的表示,而是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。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,禮節就成為了形式,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儀標準。
3.傳統禮儀中的誠敬謙讓、和眾修身的禮儀原則,在當代的社會仍然值得提倡。
4.今天我們學習這一章,非常感謝孔子的弟子,非常細心地把孔子出使他國的狀態,進行了非常詳細的描述,“宛然如聖人之在目”,就好像孔子在我們面前給我們示範一樣。
5.也許我們今天沒有機會作為大使出訪他國,但國人出國公務、旅遊的機會非常多,我們要注意每一個人的行為禮儀,都是中國人形象的代表;每一個海外華人,也是中華民族的名片。
6.我們要學習孔子那份恭敬、勇敢、謹慎的態度,在對外交往中,發揚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,真正做到不卑不亢、以禮相待。
7.當今之中國,已經和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,在外交的往來中,中國也展示了大國的擔當與責任情懷,人們普遍對自己在國外的形象也很關注。

(四)總結
1.中國自古就有“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”之說。孟子曰:“有禮者敬人,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而事業非禮不能興旺,社會非禮不能安定,國家非禮不能強盛。
2.禮之用,難以盡述。禮以倫理道德的外化形式,對人們的行為規範進行了指導,這不但是一種文化的積累,更是社會穩定、天下和諧的保障。
3.時至今日,禮之外在形式,雖已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所損益,但禮的內涵和精神,那份體現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,千百年來成為促進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凝聚力和推動力。
4.孔子和他弟子的生動演繹,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,隨著時間的推移,越來越閃爍耀眼的光芒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