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鄉黨第十 第16章-3

有盛饌,必變色而作。迅雷、風烈必變。

<白話>

16-3 作客時,如果有豐盛的筵席,就神色一變,並站起來致謝。遇見迅雷大風,一定要改變神色(以示對上天的敬畏)。

<文義>
1.有盛饌: 豐盛筵席。

2.必變色: <色>,神色。神色一變。

3.而作:站起來。

4.必變色而作:神色一變,並站起來致謝。

5.迅雷: 迅捷像晴天霹靂的雷。

6.風烈: 異常猛烈的大風。

<思惟提綱>

1.「有盛饌」夫子為何「必變色而作」呢?

2. 現代人作客,遇到別人盛情款待的時候,與夫子有何不同 ?

3.「迅雷、風烈」警示甚麼內涵? 夫子如何因應 ?

4. 現在人的心思,和天地自然感通的能力,有越來越弱嗎? 為什麼?

<義理解釋>《論語•鄉黨第十》第16-3

一、引用經文

1.《後漢書•郎顗襄楷列傳下》:《詩》云:「敬天之怒,不敢戲豫。」
2.《三國演義》: 「操與玄德對座,酒至半酣,操曰:玄德久曆四方,,必知當世英雄。 」

3. 《論語‧顏淵篇‧8》:
棘子成曰:「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為?」子貢曰:「惜乎!夫子之說,君子也。駟不及舌。文猶質也,質猶文也。虎豹之鞟,猶犬羊之鞟。」

4.《論語‧雍也‧16》: 子曰:「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」

5.《禮記‧邢疏‧》: 「禮義之始,在於正容體,齊顏色,順辭令」

二、重點摘記

原文 :
寢不屍,居不客。見齊衰者,雖狎必變。見冕者與瞽者,雖褻必以貌。凶服者式之,式負版者。有盛饌,必變色而作。迅雷風烈,必變。

(一) 有盛饌,必變色而作:

1.古人來了自己非常敬重的客人呢,會親自準備豐盛的菜肴,親自端上桌,這叫盛饌。

2.遇到這麼殷重的款待,孔子必變色而作,就是說夫子不僅在容貌態度上有所改變,坐的姿勢也由席地而坐,變成了曲膝坐在腿上的狀態。

3.我們現在人遇上這樣的情況,應該是直接從椅子上站起來了。所以變色而作,表達的是一份敬意和感動,敬主人待客之禮的隆重。

4.盛饌,是主人對你的尊敬;變色,就表達我們對這一份情感有所感通,能領納於心。

5.現代人作客,遇到別人盛情款待的時候,很容易忽略表達這一點,甚至有的人還在飯桌上點評,比較菜色的品種,海闊天空以顯示自己見多識廣, 這些都是不懂禮儀的表現。

6.夫子雖然在當時就已經是道德學問威名遠播,但是呢,他在任何時候、任何情況下,都能夠謙虛恭敬地以與自己互動的那一個人為主,來考慮周全事物,這就是禮的精神。

7.心存仁,待人著想;心存敬,敬人敬己。所以,他在生活裡處處顯現出行為上的克己復禮,和行為的結果上和樂宜人。

(二)迅雷風烈,必變

1.迅雷,就是迅捷而至的像晴天霹靂一樣的雷。

2.風烈,就是異常猛烈的大風。古人認為呢,當自然界發生突然的變化,人也得有相應的應變之舉,不僅要應對自然的變化,也要反省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,是不是違背了天地神靈,才引起的這樣的警示。

3.古時候天子觀察天象,發現天象有所變化,就反省自己辦的政治,是不是有什麼問題?《漢書》上說這叫“敬天之怒”。

4.“迅雷風烈,必變。”這就是夫子面對自然界的變動,與天地自然相互感通,也是一種自我反省的習慣。古人有這樣的習慣,所以也容易和天地自然相互感通。

5.比如說:曾子的母親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,沒有飯菜招待了,她就咬破自己的手指,山上砍柴的曾子馬上就能有所感通,覺得家裡出了事,趕忙趕回家幫忙母親。

6.這一點也不神奇,現在的孝子也能有這樣的感應,只是,現在人的心思不那麼純淨了,所以和天地自然感通的能力越來越弱了。

7.據說:在很多大的災難發生之前,動物都會知道,會有很多反常的行為;反倒是人類,沒有什麼預警之心了。

8. 歷史典故—劉備與曹操

(1)“迅雷風烈,必變。”這句話在《三國》裡面,劉備也曾說過。

(2)當時劉備為了避免曹操的懷疑,閉門謝客在園子裡種菜。有一天,曹操就請他赴宴,煮酒論英雄。酒至半酣,曹操突然就問了:“玄德久曆四方, 一定瞭解當時的英雄,請說說看。

(3)劉備,就列數袁術、袁紹、劉表、孫堅等等。不料曹操卻說:“這些碌碌無為之輩,何足掛齒。

(4)當今天下,用臣我看,只有你和我曹操二人。”劉備聽了大吃一驚,手中的筷子就掉到地上。正好外面雷聲大作,劉備就故作從容地俯身拾起筷子說:“一雷之震,乃至於此。

(5)曹操大笑,說:“大丈夫也怕雷嗎?”劉備就說:“聖人雲:‘迅雷風烈,必變。’”就把自己的失態給輕輕地掩飾過去了。

(6)可見古人認為面對自然界的這個突然超乎平常的變化,是要警醒和檢斂自己的。劉備拿這一點作為說詞,曹操都沒有感到懷疑。

(三)這一章描繪六種生活情態下,夫子的表現

1.在家裡睡覺怎麼睡、閒居時怎麼樣?

2.出門在外,看到服喪的人,身有殘疾的人怎麼做?

3.看到為國家辛勤工作的人又怎麼做?

4.乘車的時候,碰到這些人怎麼辦?

5.宴會上,遇到殷重的招待怎麼辦?

6.自然天氣反常的時候,又怎麼辦?

面對不同的人,不同的場合,夫子的容貌舉止都會有不同的變化。必以貌,必變,這都說一定要有所表現。

(四)恰當的表現,才能讓人感通、才能和人相處好

1.我們說很多事兒呢,你一定要表現出來,不表現出來,你說你心裡有,那心裡真的有沒有?只有你自己知道。就算是你有,可是和人交往,有多少人能百分之百地瞭解你的內心呢?這都需要我們在倫常當中,有一個恰當的表現,才能讓人感通,這也才能和人相處好。

2.從古至今最偉大的人、最了不起的人——孔子,他尚且這樣做,要必變,必貌,我們不能超越他,只希望自己不這麼做,也可以被別人理解和接受,這就是錯覺了。依著這樣見解和人交往,人生必然不會完美。

3.對所有我們愛的人,愛我們的人,我們所尊敬的人,當他們的生命遭遇變故,我們做出恰當的情感表達,或者當我們的生命發生什麼變故,感受到了別人對我們生命傾注的那一份真心,這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,絕不是你心好就好。

4.這份表達,可以讓世界變得更溫暖,充滿情感。我們不是壞人,為什麼對於這麼好的事,會願意找各種理由不去做,甚至覺得別人做到了也不對呢?

(五)內仁外禮,內學外學都得學

1.《論語•顏淵篇》,棘子成問子貢: “君子質而已矣。何必文為?”一個人只要有美好的這個品德藏於心中就好了,為什麼一定要在行為上有所文飾。

2.子貢說:“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。”虎豹的皮毛和犬羊皮毛,就是以上面的花紋來區分的。文猶質,質猶文,如果文和質一樣了,那就讓人無法辨別君子和普通人。

3.儒家教育就是要培養由內而外的文質彬彬的君子,文勝了質就野,質勝了文就史了,所以文質彬彬才能當君子。

4.心裡有,你不知道怎麼樣恰當的顯現,這也是一種不完善,不完善就值得我們去完善。

5.可不能一開始放浪形骸,還自以為是瀟灑。應對不同的人,在不同的場合,就該有不同的變化,這都是觀待他人的仁愛之心、恭敬之心的自然流露。

6.有些人雖然努力在外相上學,比如說,學著握手,學著化妝穿衣,但其心本質不一定真的發自于仁愛之心。所以,內仁才能外禮,我們內學、外學都得學,缺一不可。

(六)總結

1.現代人都愛美,女生出門之前都化化妝,男生呢也注意一下髮型和著裝, 就算化得再好,你穿得再美,我們和人互動的時候粗俗無禮,這也不好看,甚至只會更難看。

2.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走出去能光明正大,堂堂正正,真的是應該在禮儀上好好地規劃教育子女,《邢疏》云:“禮儀之始在於正容貌、齊顏色, 順辭令。”禮開始的地方,就是以怎樣的心態、怎樣的面目和怎樣的語 言來對待別人,這都不是小事,我們一定要在這三處好好地規劃我們自 己。

3.我的老師說:“一定要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這種迷悶,徹底地改變對他人的態度,怎麼對待別人並不是和自己沒關係,這件事就是造業,和我們的苦樂密切相關”。

4.最初背到《鄉黨篇》,很多人覺得很枯燥,尤其是覺得其中的禮儀,因為時代的變化用處不大,可慢慢地越背越讀出了這一章的美。

5.透過夫子弟子們精細的筆觸,我們看到了我們國家五千年文化孕育出來的一個中國人,他如此的精緻,生活得那麼美好,他一身都是天理,處事隨時動可為則,一舉一動都堪為法則,他就是古今中外最閃亮的中國人—— 孔子。

6.孔子的美好,就是請人來演,也沒有辦法詮釋,所以,我們如果追美好的生活,就要好好學習孔子,好好讀讀《論語》,好好看一看《鄉黨篇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