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鄉黨第十 第18章

色斯舉矣,翔而後集。曰:“山梁雌雉,時哉時哉!”子路共之,三嗅而作。/《論語•鄉黨•18》
<白話>
鳥看見人臉色不對的時候就立刻飛走,在空裡飛翔觀察之後,才肯停到樹林上棲息。孔子說:「這些山梁上的野雞,得其時呀! 得其時呀!」。子路聽到老師的讚美,就肅然起敬,這時野雞看到子路臉色變了,就張起翅膀,拍了三下就飛走了。
<文義>
1.色:指人的臉色
2.舉:起飛,鳥見人的態度不善,立即飛去。
3.翔:迴旋飛翔。
4.集:是群鳥在樹木上,引申為止息。
5.山梁:是山澗上的橋梁。
6.雌雉:母的野雞。
7.時哉: 孔子經過山梁,看見雌雉悠然自得,便歎這雌雉能得其時。
8.共:拱手之義,讀「拱」音。
9.三嗅而作: 三振翅而起。
<思惟提綱>
1.你會注意別人臉色的變化嗎?觀察之後會做出什麼反應呢?你的反應對自己和他人有幫助嗎?
2. 如果我們跟孔子一樣走在山路中,看到了這些母雞,悠然自得的時候,你有什麼感觸?你會用什麼話去形容它們?
3. 孔子和子路師弟兩人借著母野雞來作譬喻,他們期許於後人的是什麼?
4.子路看到孔子讚美母的野雞的時候,他馬上配合著老師,就有所動作出來。那你可以想一想,如果你的老師也正在跟你講什麼的時候,你的回應是怎樣?
<義理解釋> 
一、 引用經文 
1.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「不同道。非其君不事,非其民不使;治則進,亂則退, 伯夷也。何事非君,何使非民;治亦進,亂亦進,伊尹也。可以仕則仕,可以止則止,可以久則久,可以速則速,孔子也。皆古聖人也,吾未能有行焉;乃所願,則學孔子也。
2.《中庸·2》 仲尼曰:「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;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憚也。」
二、重點摘記  講師:黃珠釵老師/14’49”
(原文)
色斯舉矣,翔而後集。曰:“山梁雌雉,時哉時哉!”子路共之,三嗅而作。
本章分成三段來討論:
(一)第一段---色斯舉矣,翔而後集
1.“色斯舉矣”的“色”就是指顏色,那這邊特別指的是人的臉色、人的面色。
2.“舉”字呢就是起飛,就是鳥起飛的意思。那這兩個合在一起就是講,當鳥看見人的臉色不對的時候,或者是態度不友善的時候,它的回饋呢,它的動作,就是立刻飛走。
3.“翔而後集”的“翔”就是指飛翔,就是指鳥在天空裡盤旋飛翔。
4.那“集”的意思是什麼呢?是指一群鳥落到樹枝上去棲息,群鳥在樹林上、在樹枝上的意思。
5.那“翔而後集”的意思就是指鳥在空裡盤旋飛翔,那飛了一段時間以後,它們就很認真地去觀察審顧四周的環境,看看還有什麼危險,對它們會有什麼危險,都沒有了危險以後,它們一群鳥才肯落到樹林上去棲息。
6.色斯舉矣,翔而後集。這兩句詩句,就是比喻人事上的進退都要合乎時宜。
7.第一段的反思
(1)那我想在這裡請大家回過頭來看自己,鳥是這樣,那我們自己又是怎樣?假設今天我們在人群中,你會注意別人的臉色在變化嗎?
(2)如果你曾經注意別人臉色的變化,那第二個你就看看你自己,你自己看到臉色變化的人,臉色不友善的人,你看了以後,你會有什麼動作回應給他?
(3)這兩個問題請大家可以想一想。通常我們在人群中,也是常常想到的只有自己,很少去注意別人臉色的變化,那即使注意到了,看到有人變得不友善了,你會怎樣?
(4)你可能第一個的想法有可能是不理他,第二個的想法可能受他的影響你的臉色也在變。那應該會很少做出怎樣的行動呢?就是開始在關心他,他到底遇到了什麼困難?我可不可以幫助他?
(5)那這三個反應,你覺得哪一個反應會讓你,帶來給你快樂,然後給你有良好的人際關係,我想大家都知道,一定是第三嘛,對不對。
(6)那第一,不理他,不睬他,這絕對不是我們學心靈提升的人所應該有的。
(7)那第二個,隨他的臉色的變化,你也跟著變化,這就是說,你很容易受到外面境界的影響,自己沒有自己內心中的宗旨所在。
(8)一位智者講過一句話,我把它送給你們:我們不能控制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,也就是說,我們周圍要發生什麼事情,我們無法控制;但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是,我們如何應對這些事情呢?這些事情發生了,我們怎麼去看待它,我們怎麼去應對它,這是我們可以做的。
(二)第二段---曰:“山梁雌雉,時哉時哉!”
1.“曰”就是指子曰,所以換句話說,就是孔子講的話。
2.那“山梁”是指什麼呢?是指架在山谷與山谷之間的橋樑,也就是稱之謂山澗上的橋樑。
3.“雌雉”是指什麼呢?雌是指母的,有公的有母的嘛,是指母的,雌字,念cí,也有人念第二聲,也有人念第一聲。雉是指野雞,雌雉就是指母的野雞。
4.山梁雌雉,那孔子讚美它說:“時哉時哉!”為什麼讚美?用“時哉時哉”讚美它呢?也就是它們掌握了時機,能得其時。善用時機,遇到外面境界的改變的時候,它們能夠善用時機,作最合宜、合乎時宜的抉擇跟處理。
5.第二段反思
(1)那這第二小段我想說,也同樣的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,那其實思考一個問題的結果,都是希望借由外境能夠策勵你內心的心靈,然後心靈能夠提升,能夠進步。
(2)你想想看,如果我們跟孔子一樣走在山梁上,走在山路中,看到了這些母雞、母野雞,悠然自得的時候,你有什麼感觸?你會用什麼話去形容它們?
(3)有一種狀況是它走它的,我走我的,了不相干,對不對,這是第一種狀況。
(4)第二種狀況,唉,可能注意一下它們,就是可能,有時候那個野的母雞呀,它們顏色很漂亮啊,或者是怎樣,很讚美它,然後說,喔,你看它又飛到哪裡了,它又做什麼了,就期待一下,可是跟你的生命了不相干。
(3)那第三個呢,唉,可能就會跟孔子一樣,有一些讚美,那當然也許不能像孔子那樣,有那種生命那麼高度、那麼深度的“時哉時哉”的讚美,可是可能還是會有一些感受的。
(4)這三種答案你們可以自己去想一想。那其實孔子是一個很偉大的教育家,他所有的在外的這些境界,都可以成為他指導他的孩子、他的學生,生命的指導。
(5)我記得小的時候,就喜歡讀他的一句話就是,“逝者如斯,不舍晝夜。”對遇到人家在河邊、川邊,他就能夠有這樣的感歎,然後教育他的孩子呢,能夠懂得珍惜生命,然後在這個很短很短的生命中,趕快善用時間。
(三)第三段---子路共之,三嗅而作
1.子路共之,這個字,就是讀第三聲,也就是拱手作揖,代表他的禮貌、尊敬。
2.那三嗅而作的意思是什麼呢?就是鳥張起翅膀,拍了三下,然後而作,它一樣地就飛走了。
3.那這個嗅字還有其他的解釋,說是像狗一樣地看東西,那狗通常在看東西的時候,都是忽然間看起來的,所以都會有一種驚嚇的感覺,那我們這裡就不採用這樣的解釋法,也就是說鳥張起翅膀的意思。
4.然後“子路共之,三嗅而作。”這整個八個字的意思,這兩句話的意思,我們可以把它翻譯成說:當子路看到孔子,也就是他的老師,見到母的野雞悠游自在的時候,他很高興地讚美它說:“它們得時了。”就是得到時機了,那就以“時哉時哉”讚美它。而子路看到老師讚美的時候呢,就肅然起敬,那臉的顏色也跟著變了,這時候的野雞呢,看到子路容色變了以後,它也一樣的就張起翅膀,拍了三下就飛走了。
5.第三段反思
(1)那我們同樣的在第三小段我們還是來思考一個問題,就是孔子和子路師弟兩人借著母的野雞來作譬喻,他們期許於後人的是什麼?
(2)那你也許可以想一想說,子路看到孔子讚美母的野雞的時候,他馬上配合著老師,就有所動作出來。那你可以想一想,如果你的老師也正在跟你講什麼學什麼的時候,你的回應是怎樣?
(四)“時哉時哉”的深入探討
1.講完了這三小段以後,我們一起再來看看“時哉時哉”這四個字的涵義是什麼?再想想看,對你的生命,你覺得“時哉時哉”的學習,是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2.我們千萬不要等閒看這四個字,以為這是掌握時機的,或者是什麼,我們可以運用孟子的話來解釋它,孟子曾經講過,“可以仕則仕”,仕就是指做官,一個人步在仕人的事,“可以止則止”,可以停止下來就停止下來,“可以久則久”,就是指時間很久,可以做很久就做很久,“可以速則速”,可以快就快,這是“聖之時者也”。
3.所以你的該做官的時候,就應該去做官;該辭官的時候,就應該去辭官;該久處官位的時候,就要久處官位;那要馬上離開,你就可以馬上離開,這是身為君子該做的事情。
4.那其實我們看孔子的一生,也是做到了這樣子。比如說,他當魯國的大司寇的時候,看到魯君沉迷於酒色,然後還不上朝,這時候他立刻辭官,周遊列國。所以聖人,就是在適當的時機做最適當的事情。
(五) 總結
1.所以《鄉黨篇》記錄了孔子的這些細微的言談行止,其實他不管做什麼,他都合乎禮,合乎禮,用禮來衡斷,他完全完全沒有什麼問題。
2.可是他最美的地方,就是貴之時中,民以時為大,所以就是他最合乎時宜,最識時務,最知道進退,行止久速,無不得乎時中。孔子一生宣導禮,但是最重要的民以時為大。
3.希望我們大家通過學習,成為有智慧的人,那我們做任何事情,都能夠合時宜,都能夠識時務,能夠知進退,行止久速無不得乎,無不得乎時中,那真實地能夠做到《中庸》裡面講的: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。”
4.君子時時刻刻守著這個中,但是又隨著因緣、時間的變化而變化,充滿了慈悲,也充滿了智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