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先進十一 第2章-1

子曰:「從(ㄗㄨㄥˋ)我於陳蔡者,皆不及門也。」

<白話>
孔子說:「跟隨著我在陳、蔡面對絕糧困境的這些弟子們,現在都不在門下了。」
(其他說法,提供參考)
1.孔子說:「我的弟子們與陳蔡兩國的大夫都無交往,才會遭遇這種絕糧的困難。」
2.孔子說:「世間的人,不管上位的人,還是下位的人都誤解我了,才會在陳、蔡之間遭遇這樣的絕糧困頓。」

<文義>
1. 從:跟隨
2. 陳蔡:指陳國和蔡國,也就是指孔子在陳蔡絕糧的事情
3. 孔子嘗厄於陳、蔡之間,弟子多從之者,此時皆不在門。故孔子思之,蓋不忘其相從於患難之中也。(朱熹《論語集注》)
4.「皆不及門」,劉寶楠正義引孟子盡心篇:「孟子曰,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,無上下之交也。」以無上下之交即此處不及門的意思。此義可從。諸弟子與陳蔡大夫無交往,始遭遇這種困難。(李炳南《論語講要》)。

<思惟提綱>
1.如果這句話解釋成「跟隨著我在陳、蔡面對絕糧困境的這些弟子們,現在都不在門下了。」,試著揣摩孔子當時的心境?
2.面對陳蔡絕糧,孔子回答子路說: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」,從這個回答中,試著揣摩孔子老師想告訴我什麼道理?
3.「陳蔡絕糧」的困頓最後是如何解決的?從這個過程中,我學到了什麼?

<義理解釋> 
一、引用經文 
1.《史記·孔子世家·44》孔子遷于蔡三歲,吳伐陳。楚救陳,軍于城父。聞孔子在陳蔡之間,楚使人聘孔子。孔子將往拜禮,陳蔡大夫謀曰:「孔子賢者,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。今者久留陳蔡之間,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。今楚,大國也,來聘孔子。孔子用於楚,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。」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。不得行,絕糧。
2.《論語·衛靈公篇·1》衛靈公問陳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俎豆之事,則嘗聞之矣;軍旅之事,未之學也。」明日遂行。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興。子路慍見曰:「君子亦有窮乎?」子曰: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」
3.《孟子·盡心章句下·18》孟子說:「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,無上下之交也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 
(原文)
子曰:“從我於陳、蔡者,皆不及門也。” /《論語•先進•2.1》
(一)本章有不同的分法
1.關於這兩句,我們是把它獨立成一章。
2.朱熹是把這兩句跟後面的孔門四科的一章合在一起,所以我們的分章,跟朱熹有些不一樣,不過這個並沒有所謂的對錯。

(二)陳蔡絕糧的故事
1.“陳蔡絕糧”在《史記》的《孔子世家》裡面有記載。在當時就是吳國攻打陳國,那陳國跟大國楚國求救,楚國派兵救陳。
2.孔子當時就在陳國、蔡國之間,周遊列國的期間。楚國聽說孔子在陳蔡附近,因為派兵救陳,所以想說,也就迎請孔子到楚國來。
3.陳、蔡這兩個小國,聽說孔子要到楚國去,擔心壯大了楚國的聲勢,讓楚國日益地強大,所以就派兵去圍困、阻撓這件事情。那孔子就在陳、蔡之間絕糧,遭受到非常大的一個挫敗跟困頓。
4.後來孔子派子貢到楚國去,楚昭王就順利地派兵迎請孔子。
5.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,有一些不一樣的說法,大致上是在哀公四年左右,也就是孔子61歲左右,就是在周遊列國比較後半段的時候。

(三)孔子如何面對這樣的困頓
1.《論語》裡面也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情,就是在〈衛靈公篇〉裡面,記載孔子跟弟子“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興。” 〈論語·衛靈公篇·1〉
2.子路就慍見孔子,很生氣地,所以直率的子路就非常生氣地去見孔老夫子,跟孔老夫子提出一個非常有名的一個疑問:“ 君子亦有窮乎?”這個窮,就是窮困的窮,也就是困窘的意思。
3.子路的疑問是:作為一個實踐德行、依循仁義、推廣王道、希望能夠自利利他的這個君子,也會遭受這樣的一個困頓嗎?
4.孔子的回答就是:“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”也就是說,面對客觀的一個環境,這個不是我們能夠抉擇的,儒家把這樣不能抉擇的際遇,就是面對的人、遇到的事,這個是不能自己抉擇。儒家認為這是命,命限的命,命運的命,不能抉擇的命。
5.可是,我怎麼回應這樣子的一個客觀的條件?面對的人事,我怎麼回應,這個是我可以決定的,我可以自主抉擇的。
6.這個抉擇就是義,就是仁義道德的義,這個義我們前面解釋過,就是應該。
7.也就是說,我怎麼回應這樣的人跟事這個客觀的際遇,這個是我能夠抉擇的。那我抉擇的標準是什麼?就是應該如何回應,就應該怎麼樣去回應他,也就是符合仁義的一個原則去回應。
8.孔子的這一個回答,其實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面對困頓的時候,孔子要我們在困頓的時候,還是做應該做的事情。

(四)本章的一種解釋
1.這一章提到“從我於陳、蔡者,皆不及門也。”朱熹的解釋就是說,跟隨著我在陳、蔡面對這樣的絕糧這個困頓的際遇,這些弟子呢當時都不在門下了,可能都到他方去仕宦,或者剛好不在孔子的座下學習。
2.跟隨孔子在陳、蔡絕糧的弟子,現在可考的,可以確定的,大概有幾位 : 一個是顏淵、一個是子貢、一個是子路、還有宰我,甚至包括子張等人,都是孔門裡面非常非常傑出的弟子,也就是孔子心中非常重要的弟子。
3.所以這一章,如果照朱熹的解釋的話,應該是孔子在晚年的時候想念這一批弟子,尤其是同甘共患難、一起在陳蔡絕糧的這一批弟子,那這個可以看到孔子溫暖的一種情感。
4.我們常常會覺得一個聖者,好像都是實踐我們一般做不到的一個高標準,所以會覺得聖者高高在上,甚至有一點非常地遙遠。
5.可是,聖者也是血肉之軀,也有我們一般人的情感,尤其是面對這一批,非常理解自己,也是可以一起學習成長,又共同患難的弟子,孔子在晚年是非常思念他們,所以會有這樣的話,就是皆不及門也。

(五)本章的另一種解釋
1.孔子在陳、蔡之間遭遇這樣的一個困頓,據孟子的一個說法跟解釋,孟子說:“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,無上下之交也。”
2.也就是說,其實是孔子無上下之交,就是被誤會了,沒有人理解孔子,不管是在上位的國君大臣,或者在下位的一般平民百姓。我覺得孟子的意思就是說,作為一個君子,在陳、蔡之間遭遇這樣的困頓,這個君子當然就是孔子,遭遇這樣的困頓,其實是被世間給誤解了。
3.比如說,我們剛剛提到陳國、蔡國,會擔心楚國因為孔子而更強大,所以才去圍困孔子,這顯然是一個誤會,非常大的誤會。
4.如果從孔子弟子的一個角度來看的話,那這樣的誤會,其實是弟子還可以去努力化解的。所以後來孔子派了子貢到楚國去,我覺得應該就是要突破這樣的一個困境。
5.我的意思就是說,孟子的意思,就一個聖者來說,還是可能被誤解而遭遇困頓;那就聖者的弟子來說,在面對困頓的時候,應該還要依循著聖賢老師的一個角度以及教誨,去解決這樣的困頓,或者說先安住這樣的困頓,然後再試圖去突破這樣的困頓。
6.我覺得我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的話,那孟子這個話“君子之厄於陳蔡之間,無上下之交也。”也可以看到一個有德的君子,或者一群有德的君子,在任何一個時代,都可能遭遇不可預計的一則困難的。
7.那怎麼樣面對這樣的困難呢?就聖者來說,當然是安住在這個困難,抉擇自己應該做的;那就聖者的弟子來說,應該對於聖者的教誨不移不違,不離不棄,然後在聖者的教導底下突破這樣的困境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子貢踹門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