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先進十一 第7章-2

鯉也死,有棺而無椁。吾不徒行以為之椁。以吾從大夫之後,不可徒行也。」

<白話>

我的兒子孔鯉死時,也是有棺而無椁。因為我曾經當過士大夫,依禮是不應當步行上朝。」

<文義>

1. 徒行:「徒」,步行。無車,出門就必須徒步行。

2. 吾從大夫之後:孔子說我已不當士大夫了,但還算在大夫之列。

<思惟提綱>

1. 顏回過世,其父親顏路請求夫子賣車為顏回置辦外槨,夫子從哪兩個角度回絕了顏路的請求?

2. 面對最心愛的弟子顏回過世,面對其父親的請求,夫子不為情所困,他怎麼做到的?

3. 夫子對禮的堅持,沒有答應顏路的請求,是夫子有遠見代天下蒼生著想,請說說看?

<義理解釋>   先進第十ㄧ第7.2章

引用經文

1.《論語•顏淵•1》顏淵問仁。子曰:「克己復禮為仁 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…。」


2. 《論語•八佾•3》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

2.《論語•雍也•5》子曰:「回也,其心三月不違仁,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。」

3.《論語•學而•12》有子曰:「禮之用,和為貴。先王之道斯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。」

4.《論語•為政•22》子曰: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?」

一. 重點摘記     

(一)原文: 顏淵死,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。子曰:'才不才,亦各言其子也。鯉也死,有棺而無槨。吾不徒行以為之槨。以吾從大夫之後,不可徒行也。

(二) 夫子從情和禮兩個角度回絕顏路的請求

1.夫子他面對最心愛的弟子顏回過世,父親顏路來請求夫子把車子賣掉,為顏回辦外槨,夫子他從“情”和“禮”兩個角度回絕了顏路的請求。

2.一般人,這個時候很容易為人情所困,顧不了這麼多,夫子他怎麼可以做到這樣子呢?這需要非常高的 “克己復禮為仁”(《論語•顏淵•1》)的功力,看似在遵守禮制,以禮抉擇,然而如同夫子常說的 “人而不仁, 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”(《論語•八佾•3》)夫子他掌握了禮的根本,也就是仁--將心比心,代人著想。

3.在這個情境裡面,我們來看看夫子他代誰著想。除了我們昨天說的夫子他代顏回著想,不會陷顏回於非禮或違禮,成全了顏回他生前對仁德的修養堅持。

4.其實,夫子他也在禮的行為規範上保護了他的父親顏路,一則以情,同理一個極度哀傷的父親,
  將心比心。

5.這話似乎可以解讀為:“唉!我其實能體會你的心情。但是啊,我們實在不能這樣做啊,這樣做會讓我們的兒子壞了名聲。

6.另外,夫子還用禮來作為圍牆來保護顏路,讓顏路這個做父親的,免於在這樣的狀態下失責了。

(三) 夫子代天下蒼生著想

1.夫子還代誰著想呢?夫子還代天下蒼生著想。各位試想:如果這一次夫子特別開了方便門,就答應了顏路的請求,事過境遷以後,大家情緒比較平穩了,如果世人遇到了類似的情境,人們會怎麼想?會怎麼做呢?

2.“哎呀,那有什麼關係,就一個外槨嘛!你看連夫子他都可以破例為顏回開方便門,這些禮樂制度、這些規矩啊,都是講講的,參考參考罷了,什麼'克己復禮',什麼'三月不違仁'(《論語•雍也•5》),聽聽罷了。

3.自此以後, “禮之用,和為貴,先王之道斯為美。小大由之”(《論語•學而•12》),先王的一片心,想要為我們制定的這個禮,本來是可以讓整個國家社會所有的百姓可以和睦相處的,也可以成為一切行為的準則,但是啊,就在這樣子的狀態下面破壞了。

4.所以夫子的依禮抉擇、他的堅持,是能夠讓天下百姓對禮還能夠生起信心,只要照著去做,就一定可以得到好處。

(四) 結攝: 夫子對禮的堅持,為世人帶來康莊大道

1. 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(《論語•為政•22》)夫子從內心的信仰堅持,對禮的信心與實踐,為世人帶來了一條康莊大道,沿著這樣的標準去實踐,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好處。

2. 如果沒有夫子的堅持,世人的行為到底該如何取捨呢?到底什麼是對?什麼是錯?什麼時候又應該怎麼做?到底要拿什麼能夠當作行為的標準呢?這無非是把世人推到了極度危險的懸崖旁邊。

3.夫子愛禮、敬禮、實踐禮,不只是為顏回好、為顏路好,更是為天下百姓好。夫子在乎的不是眼前大家如何評價他,他更在乎的是可以為中華民族的千生萬世,留下什麼珍寶。

4.“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”感謝夫子為我們帶來最好的身教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