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先進十一 第9章

顏淵死,子哭之慟。從者曰: “子慟矣!”曰:“有慟乎?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?”
<白話>
顏淵死了,夫子哭的過於哀慟。隨行的弟子說: “夫子,您過於哀慟了!”夫子說:“真的過於哀慟了嗎?我不為這個人哀慟,還能為誰哀慟呢?”
<文義>
1.慟:(ㄊㄨㄥヽ)指哀傷過度。
2.從者:就是跟隨夫子去奔喪的人。
3.夫人:此人,這個人,指顏回。
<思惟提綱>
1.顏淵死,夫子為何會失聲慟哭,哀傷至極到了不自知的程度?
2.夫子重禮,提倡“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”,夫子這樣的表現有違背他的主張嗎?
3.兩千多年前夫子和弟子之間所展現的這種生死與共,心心相印的美好情誼對當今的師生關係有什麼啟發呢?

<義理解釋>
一、引用經文
1.朱熹《四書集注》:夫子 “痛惜之至,施當其可,皆情性之正也。”
2.《論語·子張·17》曾子曰:「吾聞諸夫子:人未有自致者也,必也親喪乎!」
3.《論語·八佾·4》:林放問禮之本。子曰:「大哉問!禮,與其奢也,寧儉;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」。”
4.《孟子・萬章下·1》孟子曰:「伯夷,聖之清者也;伊尹,聖之任者也;柳下惠,聖之和者也;孔子,聖之時者也。
5.錢穆《論語新解》“孔子之可尊,其所以為百世之聖者,在其創師道,不在其曾為大夫。”
6.《論語.先進·22 》子畏於匡,顏淵後。子曰:「吾以女為死矣。」曰:「子在,回何敢死?」
7.《論語.雍也·8 》伯牛有疾,子問之,自牖執其手,曰:「亡之,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」
8.《論語.子罕.5》畏於匡。曰: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」
二ヽ重點摘記
(原文)
顏淵死,子哭之慟。從者曰: “子慟矣!”曰:“有慟乎?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?”
(一)本章文義解釋
1.“慟”是指哀傷過度。“從者”就是跟隨夫子去奔喪的人。“夫人”是指顏回。
2.這句話是說:顏淵死了,夫子哭的過於哀慟。隨行的弟子說: “夫子,您過於哀慟了!”夫子說:“真的過於哀慟了嗎?我不為這個人哀慟,還能為誰哀慟呢?”
(二)痛惜之至,夫子是施當其可
1.透過上一章的學習,我們漸漸可以體會 “顏淵死”這件事對於夫子意味著什麼,為何夫子會失聲慟哭,哀傷至極,到了不自知的程度。
2.這裡可能會有一個問題:夫子重禮,提倡“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”,快樂,也不要過度的沉溺其中;悲傷,也不要過分的傷損身體。那麼顏淵之死,夫子卻表現出異常的悲痛,這會不會違背他的“一貫之道”呢?
3.朱熹在《四書集注》中說這並不違背,理由是:夫子 “痛惜之至,施當其可,皆情性之正也。”
4.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,來體會夫子的“施當其可,情性之正”。首先《論語·子張篇》當中夫子曾對曾子說:“人未有自致者也,必也親喪乎?”是說人一般不會情感難以自控,除非是遭遇到了喪親之痛,正所謂 “男兒有淚不輕彈,只是未到傷心處”。
5.夫子痛失愛徒,甚至有比痛失愛子更深的痛,此時如果不能夠充分表達出他內心的真實情感,這反倒是不恰當、不正常的了,所以說夫子是施當其可。
(三)孔子不會因為感情而失去理智,僭越禮法
1.此“ 慟”是否合乎於禮呢?夫子曾說:“喪,與其易也,甯戚。”辦喪事與其說要注重形式,很隆重的按照喪禮的程序走一遍,不如表現出內心真實的悲傷。
2.對於顏回之死,夫子是悲痛至極到了全不自知的程度,這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,也是夫子合乎於禮的一種表現。
3.本篇的第八章、第十一章,都提到了夫子極力反對厚葬顏回的事。當顏回的父親顏路請求夫子把車賣掉給顏回買棺槨的時候,夫子是當下拒絕了顏路;那麼孔門其他弟子又要厚葬顏回的時候呢,夫子也是當下反對的。
4.這表明夫子雖然內心十分悲傷,卻能夠保持其情性之正,不會因為自己的感情而失去理智,僭越禮法。
(四)超越親情血脈的師生之情
1.夫子是 “聖之時者”也,喜怒哀樂皆發而中節,唯顏回之死,令其“哭之慟”。那麼此“慟”,就是大有深意的,豈可等閒視之?
2.顏回在,夫子是 “吾道不孤”;顏回死,夫子則如手持火炬的禮樂文明守夜人,茫然四顧,不知該將火炬傳與何人。
3.在夫子看來,師徒之情絕不亞於父子之親。父子是血脈的延續,師徒就是精神命脈的承傳。夫子說: “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?”如此的性情中語,其中所蘊含的,就是超越親情血脈的更加深刻厚重的師弟之情。
4.說到師弟之情,我們知道中華文化特別重視師道,而孔門師弟正是中國歷史上師生一倫的確立者。錢穆先生曾說:“孔子之可尊,其所以為百世之聖者,在其創師道,不在其曾為大夫。”弟子作為夫子精神之後裔,和夫子之間有著一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緊密關係。
5.弟子們經年累月、不畏艱難緊緊追隨夫子,和夫子同生死、共患難。追隨夫子的時間越久,弟子對夫子之道的體會就越深,受到的影響和感召也就越大,於是就越加忠於夫子,虔信夫子。
6.因此,顏回在子畏於匡時才會說出 “子在,回何敢死?”這句情如父子、至誠、至性之語。
(五)孔子將千古師道光大於天下,永續於後世
1.我們學《論語》的時間越長,就越會被夫子與弟子之間這美好的師生之情所打動、所吸引。我們看到在尊師重道上,夫子自己是身體力行;在用心關愛弟子上,夫子更可謂是千古一人。
2.伯牛有疾,夫子會親自地去問疾,慨嘆說:“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”憐惜之情溢於言表。
3.子路直率、魯莽,在言語和行動上經常冒犯夫子,夫子對他卻是格外的包容,又以柔克剛,夫子是設禮稍誘子路,以禮儀和他的仁愛之心,感化了狂野的子路。
4.夫子對弟子的關愛是如此的深厚,弟子對夫子的感情又是如此的深切,顯示出孔門師弟在師道上的偉大修為。可以說我國傳統的師弟關係,乃至於師道尊嚴的奠定,是以夫子與弟子,尤其是夫子的心子顏回他們的行持是分不開的。
5.正是夫子的口傳心授,親力親為,才將以往相對鬆弛、鬆散的師弟關係,進一步的凝固和強化,奠定了 “師道尊嚴”的偉大傳統。也正是由於顏回的謹遵師教,身體力行,才使得千古師道得以光大於天下,永續於後世。

(六)本章反省
1.反觀我們當今的教育界,教師輕忽學生,學生惡搞老師的事情,是時有發生的。師生之間缺乏深厚感情的連接,結果導致師生關係的衝突對立、冷漠緊張。
2.學生不知要尊師重道、恭敬老師、努力學習、長養德行,以此報答老師的辛勤教導之恩;老師則不知要在學科知識之上更要傳道、授業、解惑。
3.要做一個真正有道的老師,那就必須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,如此才能夠真正的關愛學生,幫助學生提升生命的境界。
4.如此來看,兩千多年前夫子和弟子之間所展現的這種生死與共,心心相印的美好情誼、美好行誼,是否可以幫助當今的師生,找到那種師道尊嚴的源頭活水呢?讓這至真、至純、至善、至美的師弟關係,在人間再現,成為人世間最美的一道風景線呢?
(七)總結
1.傳統文化雖已斷層了多年,然“斯文在茲”,中華師道猶存於我們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。而這也正是維繫中華文化數千年於不墜之重大關鑰。
2.讓我們承繼這偉大的師道傳統,將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、道統法脈,在你我心中代代相傳,綿延不絕,並將之發揚光大,以此慰藉夫子的在天之靈,以此慰藉夫子這穿越了千年,依然迴盪於我們耳畔的千古一哭,千年一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