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先進十一 第23章-3

曰:「然則從之者與?」子曰:「弒父與君,亦不從也。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<白話>
季子然說:「那麼,他們該是肯聽話的人吧?」夫子說:「若要他們去殺父殺君,他們是不會聽從的。」

<文義>
1.從之者與:一切聽命。

<思惟提綱>
1. 孔子認為身為臣子,有哪三種境界?
2. 如何分辨做為臣子的,是大臣或是具臣或是亂臣?
3. 孔子認為子路和冉求是哪一種臣子?
4. 夫子會希望他的學生怎麼為人臣?

<義理解釋> 
一、引用經文
1.《論語.雍也.7》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。閔子騫曰:「善為我辭焉!如有復我者,則吾必在汶上矣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(一) 子路、冉求不是大臣
從這幾則可以看出,為什麼孔子認為子路、冉求不是大臣,因為他們沒有以道輔佐季氏,在無力改變時,又沒有選擇離開,甚至還成了季氏的幫兇,這是讓孔子十分不滿意的。

(二) 子路、冉有只是具臣
1.在這一點上,閔子騫就很有先見之明,季氏請他做費邑的地方官,他就對來使說:“善為我辭焉!如有復我者,則吾必在汶上矣!”(〈雍也.7〉)既然我沒辦法以道輔佐你,我就不要那個官位富貴了。
2.所以孔子說:“今由與求也,可謂具臣矣。”說子路和冉有只是具臣罷了。什麼是具臣呢?“備位充數之臣”。

(三) 子路、冉有不會是亂臣
1.孔子如此回答,讓季子然很沒趣,只好悻悻然地說:“然則從之者與?”那他們就應該是很聽話的臣子吧。
2.孔子又是一瓢冷水澆下:“弑父與君,亦不從也”。你讓他們二個人跟著去做殺父弑君的事情,他們是絕對不會聽從的。
3.孔子知道季氏權傾朝野,也藏有不臣之心,所以就借機發出警告,如果季氏殺君篡位是不會得到人心的,也沒有人會跟從的。
4.孔子對自己的弟子,他們的道德底線是完全信得過的。雖然他們不能阻止季氏許多不當的行為,但也絕對不會跟從季氏做亂臣賊子,行大逆不道。
5.這也顯示了三種不同的境界:大臣、具臣、亂臣。我們至少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,不要屈從,堅決不做亂臣,努力朝向大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