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先進十一 第24章-2

子路曰:「有民人焉,有社稷焉,何必讀書,然後為學? 」子曰:「是故惡夫佞者。」

<白話>
子路說:「那個地方有老百姓,也有社稷,去做治理百姓和宗廟祭祀的事也算是在學習,為什麼一定要經過讀書才算是學習呢?」孔子說:「就是這個原因(指無理還在強辯),我討厭巧語善辯的人。」

<文義>
1.民人:人民、百姓。
2.社稷:社,土神。稷,穀神。本指土神和穀神,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, 
 用來泛稱國家。
3.惡:音「ㄨˋ」,憎恨、討厭。
4.佞:音「ㄋ|ㄥˋ」,巧言善辯。

<思惟提綱>
1. 當你跟隨著師長、上級身邊學習時,會怕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嗎?
   怕的原因何在?
2. 當你面對別人批評時, 當下現起的是排拒、瞋恨、自我保護的心理, 還是感恩
  之心?
3. 最常批評我的人是誰?為何他們常常批評我?
4. 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,來面對他人的批評?才能得到最好的饒益!
 
<義理解釋>先進第十ㄧ第24.2章  講師:劉暢 8' 04"

一、 引用經文
1.《論語•子張•13》:子夏日:仕而優則學,學而優則仕.
2. 《四書註解》: “能言而不能行,故謂之佞。”
3.《論語•公冶長•5》:或曰:“雍也仁而不佞。”子曰:“焉用佞?禦人以口給,
   屢憎於人。不知其仁,焉用佞?”

二ヽ重點摘記
<原文>.
子路使子羔為費宰。子曰:“賊夫人之子!”子路曰:“有民人焉,有社稷焉,何必讀書,然後為學?”子曰:“是故惡夫佞者。”

(一) 本章意思
(前面)我們談到的是為學與為政的關係,儒家主張的是 “學而優則仕”(《論語•子張•13》)。
當子路提出讓學猶未成的子羔從政的時候,夫子並不贊成,那當子路進一步說明的時候,夫子說:“他討厭花言巧語狡辯的人。”子曰:“是故惡夫佞者。”

(二)夫子批評子路佞、提醒他子羔不行當官
1.夫子一向說子路是好勇,這裡說他是佞呢?蕅益大師《四書註解》上說:“能言而不能行,故謂之佞。”就是說,只懂得說,而不能夠做,這叫佞。
2. 夫子並沒有批評能說的人,只要你能做到,那能說是好事;做到能說到,說到也能做到,這是聖賢。如果是能說不能行,那叫佞,就是狡辯,不叫辯才。所以言語要在德行的基礎上,這才是真言語。
3. 夫子在這裡批評子路,同時也是提醒子羔,子羔讀書沒讀出來,德行學問還不足,也不能馬上就出來做事,那樣容易誤事。
4.自古以來,就有不少這種人。比如說戰國時代很有名的叫“紙上談兵”的趙恬,他也讀兵書,讀兵法,跟皇上談起兵法來,那是頭頭是道,可是能言而不能行,等他帶兵打仗呢,就全軍覆沒,四十萬軍隊全部被消滅了,他自己最後也中箭身亡。 這就是能言不能行的結果。

(二)焉用佞?夫子更重視的是行
1. 在(《論語•公冶長•5》)中也有一篇:或曰:“雍也仁而不佞。”子曰:“焉用佞?禦人以口給,屢憎於人。不知其仁,焉用佞?”就是有人說啊,冉雍這個人呢有德行,但不善於說話,口才不好。夫子就說:“何必要口才呢,伶牙俐齒地和人辯論,結果招致別人的討厭,冉雍仁不仁我不知道,但何必要口才好呢?”
2. 所以這個佞啊,非常地接近巧言令色。一個呢,就是跟別人互動的時候,常常要在言語上壓過別人、勝過別人;另一個呢,就是話說得很好聽,可他的行為呢,是離仁德越來越遠的。所以夫子更重視的是行。

(三)遭到師長批評,馬上為自己辯解,是糟糕的
1.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作為跟隨師長很久的子路,他不可能不知道夫子的用人觀,只是當遭到師長的批評時,馬上就為自己辯解。
2. 其實,真正的老師只有一個目的,無非是希望你向上,你有不對的,他就指出來告訴你,然後再怎麼鼓勵你。偶而能碰見這種情況反而遮羞,乃至於找一個藉口,這真的是很糟糕。
3. 講師的分享
(1)記得剛參加工作時,我的主任反覆叮囑我,要謹慎處理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某種情況,並給出具體的處理意見,要我到時候照著做。
(2)結果事到臨頭的時候,我把主任的叮囑呢忘得一干二淨,我沒有按照主任交待的去做,那主任情急之下呢就對我進行了很嚴厲的批評。
(3)那時候啊自己也年輕氣盛,不但不認錯,反而找了很多藉口為自己辯解,內心裡還覺得主任小題大做,後來呢,這件事給主任和部門呢都帶來很多的麻煩。
(4)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心裡,就是一味自我的保護,心裡也知道有錯,但是不承認,反而狡辯,那可想而知呢,自己以後的進步空間能有多大?
(5)所以,當我們跟隨著師長、上級身邊學習的時候,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,如果一味地捂著,小心地保護著,怕被發現,那我們跟著師長學什麼呢?

(四) 面對尊長的批評,要去看到尊長關愛我的心
1. 回顧一下從小到大,批評自己最多的人是誰?是父母,是老師。哪個父母不是望子成龍?哪個老師不是希望自己的學生將來有出息?
2. 可我們的心面對這樣金貴的批評的時候,不但生不起感恩心,當下現起的卻是排拒、瞋恨的心理,是一種強烈的自我保護,這樣不但阻礙了自己的成長,也辜負了師長對我們的期望。
3. 夫子批評子路的背後,我們也看到他對弟子的那顆殷殷關愛守護之心,也非常地令人感動。

(五). 總結
1. 總括起來,這一章夫子與弟子的對話,是在教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,如何抉擇。雖然表面上看到的是師徒之間關於學習與實踐次第問題的討論,但背後的內涵我們還要用心揣摩,我們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一顆心面對師長或者他人的批評?
2. 我的老師曾經說:“聖賢都是靠努力改過而來,現在別人告訴你的過錯,你應該求之不得,高興都來不及,更何況是父母、尊長?”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