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先進十一 第25章-4

「求,爾何如?」對曰:「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;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」
<白話>
夫子又問:「冉求,你怎樣呢?」冉求回答說:「方圓六七十里,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,我來治理,只要三年的時間,可以讓老百姓衣食不缺、富足。至於禮樂方面的教化,就要等待比我高明的君子了。」
<文義>
1.如:猶或也,或者
2.足:富足也。
3.俟ㄙ、:就是等待的意思,
4.俟君子,言非己所能。冉有謙退,又以子路見哂,故其辭益遜。
<思惟提綱>
1.從冉求的回答中,您看得出來他何處答得有自信,何處答得謙退嗎?
2.冉有性格退怯,踐行力量不足,你也有這樣的缺點嗎?要如何改善?
3.子路、冉有都是以政事見長,雖然性格不同,但可以看到他們的政治主張,都有一樣的脈絡,您發現了嗎?
<義理解釋> 
一、引用經文 
1.《論語·公冶長·8》孟武伯問:「子路仁乎?」子曰:「不知也。」又問。子曰:「由也,千乘之國,可使治其賦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求也何如?」子曰:「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「赤也何如?」子曰:「赤也,束帶立於朝,可使與賓客言也,不知其仁也。」
2.《論語·雍也.10》:冉求曰:「非不說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」子曰:「力不足者,中道而廢。今女畫。」
3.《論語.八佾.6》:季氏旅於泰山。子謂冉有曰:「女弗能救與?」對曰:「不能。」子曰:「嗚呼!曾謂泰山,不如林放乎?」。
4.《論語.先進.21》 子路問:「聞斯行諸?」子曰:「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聞斯行之!」冉有問:「聞斯行諸?」子曰:「聞斯行之!」公西華曰:「由也問『聞斯行諸?』,子曰:『有父兄在』;求也問,『聞斯行諸?』子曰:『聞斯行之』。赤也惑,敢問?」子曰:「求也退,故進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」
5.《論語.季氏.1》:  季氏將伐顓臾。冉有、季路見於孔子曰:「季氏將有事於顓臾。」孔子曰:「求!無乃爾是過與?夫顓臾,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為?」冉有曰:「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」孔子曰:「求!周任有言曰:『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』危而不持,顛而不扶,則將焉用彼相矣?且爾言過矣。虎兕出於柙,龜玉毀於櫝中,是誰之過與?」冉有曰:「今夫顓臾,固而近於費。今不取,後世必為子孫憂。」孔子曰:「求!君子疾夫舍曰欲之,而必為之辭。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既來之,則安之。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,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;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。而謀動干戈於邦內。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也。」
6.《論語.先進·16》:季氏富於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。子曰:「非吾徒也。小子鳴鼓而攻之,可也。」
7.《論語·子路·9》:子適衛,冉有僕。子曰:「庶矣哉!」冉有曰:「既庶矣。又何加焉?」曰:「富之。」曰:「既富矣,又何加焉?」曰:「教之。」

二ヽ重點摘記 
上一講,夫子聽了子路的志向,沒說對不對,只是很有深意地笑了,那今天我們繼續往下聽聽冉求的志向。先一起恭誦原文:
“求,爾何如?”對曰:“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
(一)本章消文
1.夫子點名冉求來談談自己的志向,冉求說:“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”。就是大概方圓六七十里,或者小一點,五六十里的地方,冉求說的比子路的千乘之國可小多了。
2.冉求說:“求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” 我來治理這樣的地方呢?三年可以讓老百姓衣食不缺,民眾富足。“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 至於禮樂方面的熏陶和教育, “俟”就是等待的意思,那就要等待比我高明的君子了。
(二)冉求答得有自信,也有謙退
1.自信的是,他認為自己在一個小的諸侯國,或者大夫的封地裡做事,從事具體的工作,他能做到讓百姓富足。
2.謙退的是,至於禮樂方面的教化他辦不好,化行而俗美,他得是才德兼備的君子,而後能行,那麼冉求講的是不是實際情況呢?
3.《論語·公冶長篇》孔子評價過冉求,說千戶人家的縣邑,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呢,可使冉有為之宰也,所以說冉有說的也都是實話,他能準確地估量自己的才幹、能力,而且估量的結論和他老師對他的評價一樣,老師看得清清楚楚,學生也有自知之明。
4.但是我們看冉求的回答,他先說是六七十,馬上又改口說如五六十,這個細微處就看出了“求也退”的性格。張居正說:“冉有之資,本自謙退,又因子路見哂於夫子,所以他的言詞就越發地謙遜如此了”。
(三)冉有性格退怯,踐行力量不足,夫子處處給予提點
1.上一講我們也談到過,說人有的時候,很容易栽在自身的一個最突出的毛病上。《論語》中有很多篇章夫子都提到了冉有性格退怯,踐行的力量不足。
2.《雍也篇》中冉有說:“非不說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”不是不喜歡老師您講的仁道,是我的力量不足。
3.《八佾篇》季氏旅於泰山,發生了嚴重的僭越禮制的行為的時候呢,孔子讓作為季氏家臣的冉求去勸說:“女弗能救與?”不能救他嗎?冉求回答老師說:“不能。”
4.包括前面說聽到了道理,要不要馬上行動的這個問題呢,夫子說:冉求,得聞斯行諸,因為呢,求也退,故進之。
5.後面還有一個章節(季氏篇)說:季氏無故要興兵討伐顓臾,夫子就責備作為家臣的冉有,冉有卻推卸責任說:“季氏欲之,吾不欲也。”夫子直接就批評他,說“ 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”能做就做,在其位就要盡其職,沒能力做呢,就應該辭職。“危而不持,顛而不扶,”你遇到危險的事不去維持,遇到顛倒的事情不去扶救。“則將焉用彼相矣?”那還用你做什麼呢?這都是夫子對冉有退怯的這個弱點,進行處處地提點和教育。
(四)冉有的成就無法匹及顏子
1.很多時候人生就容易卡在最突出的缺點上,走不過去。正確的事,就要有勇氣去做。夫子是在這點上一直提攜著冉有,冉求也一直是卡在這個地方。
2.甚至在做季氏家臣的時候,他幫助季氏田賦改革,聚斂眾多財富,也因此受到了孔子最為嚴厲的批評,說:“ 非吾徒也,可鳴鼓而攻之。”
3.雖然最終冉有還是在夫子的教導之下,位列七十二賢,但他一生的成就和顏子無法匹及。
(五)子路、冉有「富而後教,禮樂治國」,傳承夫子的政治理念
1.子路、冉有都是以這個政事見長,雖然性格不同,但他們透過談論自己的志向可以看到他們的政治主張,都有一樣的脈絡,那就是富而後教,禮樂治國。
2.《論語》中有一篇講到:說冉求和夫子一起到衛國,他發現人口眾多,就問夫子:“人口多了怎麼辦?”夫子說:“富之”。冉有又問:“富了以後怎麼辦?”夫子說“教之”。
3.可以看出富而後教,禮樂治國,這都是子路、冉求長期地跟隨著師長,傳承了夫子的政治理念,只是呢?冉求在表述的時候,語言態度謙遜,他和子路爽朗率直的表達方式不太一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