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顏淵十二 第12章

子曰:「片言可以折獄者,其由也與!」子路無宿諾。
<白話>
孔子說:「僅憑隻言片語,就可以斷案的人,大概只有仲由了吧! 」
<文義>
1.片言:古注將片言解釋為偏言,或半言,大致有兩種講法,一為子路在審理訟案時,偏信一方面言辭,即可斷獄。一為子路是訟案兩造之一,因為他平日言辭信實,聽訟者聽子路一面之辭,不待對驗,即可判明案情。(李炳南《論語講要》)
2.獄:是指官司、案件。
3.折獄:指斷案。
4.無宿諾:有兩種解釋:
(1)朱熹《四書集註》:宿,留也。急於踐言,不留其諾也。
許下的承諾,從來不會讓它過夜。意思是,子路承諾的事,就沒有不兌現的。
(2)何晏《論語集解》宿諾,當預諾講。無宿諾,即是不事先答應。顯示子路既然答應,必不失信。
5.子路無宿諾一句,與前段是否為一章,頗有問題。前段稱子路名,此句稱子路號,應該另為一章。但與前段意思有相關之處。記論語的人以此為子路有忠信服人之德,特別附記在此,為片言折獄作一解。(李炳南《論語講要》)
<思惟提綱>
1.想一想為什麼子路的片言可以折獄呢?要具有怎樣的特質,才能做到呢?
2.您覺得要做到「無宿諾」容易嗎?為什麼?
3.孔子對於子路稱讚其實很少,幾乎全是批評,即使稱讚,也常常是先揚後抑,想一想,為什麼呢?
4.這一章就是孔子單純對子路的讚許嗎?有沒有其他的話外之音呢?孔子要讓子路學習什麼呢? 

<義理解釋>  
一、引用經文
1.錢穆《論語新解》「其由也與:此有兩解。一說:子路明決,可以僅聽片面話斷獄。一說:子路忠信,決無誣妄,即聽其一面之辭,亦可憑以斷獄。今從後說。」
2.張居正《四書直解》「蓋仲由為人忠信明決,惟其有忠信之心,故人不忍欺;惟其有明決之才,故人不能欺。」
3.《左傳·哀公》:十四年…小邾射以句繹來奔,曰使季路要我,吾無盟矣,使子路,子路辭,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,千乘之國,不信其盟,而信子之言,子何辱焉,對曰,魯有事于小邾,不敢問故,死其城下可也,彼不臣而濟其言,是義之也,由弗能。」
4.李贄《四書評》「仲尼於子路每下毒手。」
5.《論語·公冶長·7》子曰:「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。從我者其由與?」子路聞之喜。子曰:「由也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。」
6.《論語·述而·18》葉公問孔子於子路,子路不對。子曰:「女奚不曰,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。」
7.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孟子曰:「子路,人告之以有過則喜。禹聞善言則拜。大舜有大焉,善與人同。」

二、重點摘要   
原文:子曰:「片言可以折獄者,其由也與!」子路無宿諾。
(一)本章文義探討
1.解讀文義 :獄,是指官司、案件。折獄,指斷案。仲由是子路的名字,老師與弟子,就像父子一樣親密,所以直呼其名。孔子說:“僅憑隻言片語,就可以斷案的人,大概只有仲由了吧!”
2.片言,有多種解釋:
(1)一種解釋為偏言,偏聽一面之詞,說子路只需要聽一面之詞,就可以斷清楚案件。
(2)還有一種,片言,解釋為少言,隻言片語,三言兩語。子路只需要三言兩語就可以斷清楚一件案子。這件事情大概只有子路可以做到吧!
3.從語氣上來看,孔子很顯然是對子路的讚許,門人見孔子如此評價子路,還特別附註了一句,就是後面,子路無宿諾。
(二)為什麼子路的片言可以折獄
我們先來探討一下,到底是什麼原因?可以使子路,片言可以折獄。
1.錢穆先生說,子路有兩個特點,第一是忠信,第二是明斷。張居正在《四書直解》裡也說:“蓋仲由為人忠信明決,惟其有忠信之心,故人不忍欺;惟其有明決之才,故人不能欺。”就是說,因為子路為人忠信,所以別人不忍欺騙他;子路政事見長,有明辨決斷之才,所以別人想欺騙也欺騙不了他。
2.我想大概還有一個人皆所知的原因,子路好勇,所以,別人也不敢欺騙他。我們讀論語,或者看電影、電視中,子路的形象,印像比較深刻的往往是他的率真剛勇。而忽略了他真正值得我們效學的很多了不起的特質。比如子路是一個大孝子,二十四孝裡就有“子路負米孝親”的故事。
3.子路在當世的時候,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其言而有信,信到什麼程度呢?忠的程度,忠信。《左傳•哀公》裡記載:有一個小邾國的名射的人,要以一座小城句繹投奔魯國,派人給魯君傳信:如果貴國指派子路來和我約定的話,我就不需要盟約了。可見子路在當世的忠信之名,甚至超出一個國家盟約的信譽,非比尋常。據記載,這件事搞得當權者季氏很沒有面子,季康子還特別派冉有去責問射。
4.本章後一句:子路無宿諾,是孔子門人的附錄:子路許下的承諾,從來不會讓它過夜。意思是,子路承諾的事,就沒有不兌現的,不僅如此,他還會盡其所能,最快地去兌現。
5.盡己所能即為忠,恪守承諾即為信。一個人要做到讓任何人都相信他,信服他,非常的不容易,如果靠能力、靠手段都不可能實現,惟有靠德行:絕對的真誠,絕對的坦蕩、絕對的信實,子路就有這個德行,所以他可以片言折獄。
(三) 為什麼子路總是被老師批評
常讀《論語》的有心人不難發現,孔子對於顏回,基本上全是表揚,可是,對於子路稱讚其實很少,幾乎全是批評,即使稱讚,也常常是先揚後抑,甚至有時候都是打擊了。明代思想學家,李贄的《四書評》裡曾經說:先生於子路,每下毒手。當然,這是一種調侃的說法。為什麼孔子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子路呢?很值得我們探究。
【原因一:孔子與子路關係親密】
  1.一方面,恰恰說明孔子與子路關係親密,子路是跟隨孔子年頭最長的學生,性格特別率真,是發言的最積極,表現最活躍的學生,有問題馬上就問,哪怕是對老師有不滿,也敢直接表達。所以,關於子路的故事也特別多,《論語》裡出現次數最多的就是子路,大概有 40多次。
  2.雖然看起來性格有些魯莽,但在眾弟子中,除了顏回,孔子最喜歡的應該就是子路了。《論語•公冶長》,孔子說:“道不行,乘桴浮於海,從我者,其由與?”說孔子要找個地方隱居的話,就願意帶著子路。子路聽到老師講這樣的話,也特別開心,結果又被老師打壓了一下:“由也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”。孔子與弟子之間的交流特別和諧、融洽,而且特別生動鮮活!
【原因二:子路是一個受教的好學生】
  1.另一方面,子路總是被老師批評,正說明子路是一個 “受教”的好學生,具備了可教的條件。你想想,一個學生不願意接受你的批評,你願意經常去批評嗎?佛法裡講,這叫具備了“弟子相”。簡而言之,就是做弟子、做學生,有做學生的樣子,至少對老師有一顆謙恭的心,老師說的話,願意去聽,願意照著去做。
2.我們看子路,雖然屢屢受批評,可是子路的態度是什麼呢?首先看子路對於老師的恭敬,《論語•述而》裡記錄,葉公問孔子於子路,子路不對。子路這樣一個心直口快的人,別人問起他對於老師的評價,他竟然選擇閉口不應對。可見,孔子在子路心中的位置是極高的,不敢隨意評價自己的老師。
3.再看,對於自己過失的態度。子路是“聞過則喜”。《孟子.公孫丑》記載:“子路,人告知以有過,則喜”。當我們慢慢了解子路之後,才發現子路原來是如此的可愛之人,老師怎麼會不喜歡,怎麼會不樂意教他呢?
(四)對比子路,想想我的狀況是如何
1.反過來看我們自己,則常常是自以為是的狀態,不僅是對於別人喜歡評頭論足,即使對於我們的師長,也是喜歡找毛病。即使不說出口,內心也會有種種不認同的想法:你為什麼總是稱讚他?為什麼看不到我的努力?老師,您應該這麼教!老師,這件事應該這麼做!我的老師有一次講了一句話,特別經典,他說 “你到底是來跟我學習的,還是來教我的?”
2.在人生成長的路上,離不開老師的引導,遇到一位願意教你的好老師,是人生之大幸。其實,這個世界上並不缺乏好老師,我們之所以遇不到好老師,是我們沒有具備做一個好學生的條件。
3.假如有幸遇到了真正的好老師,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清空自己,以最謙卑的心去接受老師的教導,並努力的照著老師的教導去實踐。
4.經常聽人說:我適合這樣的方式學習,我喜歡那樣的學習方式!其實,這不是真正的學人應有的想法。該用怎樣的方式,是不時地敲打、批評,還是多點表揚呢?真正的好老師,一定比我們更懂得如何教好我們!
(五)本章總結
1.孔子 “片言折獄”的讚許,讓我們認識了一個忠信決斷的子路,也認識了一個受教、尊師的子路。
2.難道這一章就是孔子單純對子路的讚許嗎?有沒有其他的話外之音呢?孔子要讓子路學習什麼呢?
3.其由也與!其由也與!仔細品味一下,“片言折獄”這件事大概只有子路一個人能做到吧!孔子這裡也沒有說自己能不能做到,難道在這件事上,子路比孔子還厲害?如果讓孔子來斷案,又是怎麼樣一種狀態呢?大家一定很好奇吧?
4.很巧妙的是,下一章剛好也是講打官司、斷案的事,而且是孔子講自己斷案的狀態,老師和弟子到底有何不同呢?通過下一章的學習,我們一定會有新的認識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