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顏淵十二 第20章-3

夫達也者: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,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
<白話>
一個人要是通達的話,必然質樸正直,好行義事,能覺察了知他人想法和感受,並且長存謙讓之心,主動居人之下。這種人在邦國做事一定通達無礙,在大夫之家做事,也能通達無礙。
<文義>
1.質直:本質正直
2.「好」義:ㄏㄠヽ,唸四聲,喜好
3.「慮」以下人:有兩種解釋
(1)馬融注為志慮:「常有謙退之志,察言語,觀顏色,知其所欲,其志慮常欲以下人」。
(2)俞曲園群經平議考據,慮是無慮的簡省詞,無慮與大氐同義,大氐猶如大凡的意思,就是凡事都願居於人下之義。馬、俞二氏之釋可以並存。(李炳南《論語講記》)
<思惟提綱>
1.孔子認為子張所謂的「達」,並不是真正的「達」,只是「聞」,那孔子認為什麼是真正的「達」?
2.從孔子的回答中,歸納一下,真正的「達」具有哪四個特質?
3.想一想,要做到真正的達人,下手處是什麼呢?
<義理解釋> 
一、引用經文
1.《論語·里仁·16》子曰: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」
2. 《大戴禮記曾子制言·上7》弟子問於曾子曰:「夫士,何如則可以為達矣?」曾子曰:「不能則學,疑則問,欲行則比賢,雖有險道,循行達矣。今之弟子,病下人不知事賢,恥不知而又不問,欲作則其知不足,是以惑闇,惑闇,終其世而已矣,是謂窮民也。」
二、重點摘要 
原文:
子張問:「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?」
子曰:「何哉,爾所謂達者?」
子張對曰:「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
子曰:「是聞也,非達也。夫達也者: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,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夫聞也者:色取仁而行違,居之不疑,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」
(一)什麼是真正的「達」
昨天我們談到,孔子認為子張所謂的「達」,並不是真正的「達」,只是「聞」,今天我們就跟隨孔子的教誨,探討一下什麼是真正的「達」?
孔子說:「夫達也者: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 」
1.「達」是「通達」,一個人要是通達的話,必然質樸正直,並且好行義事,所以說, 「質直而好義 」,這是達的基本條件。
2.此外,還要「察言而觀色」,察言是能覺察、分析他人的言語,因此了知他人想法;觀色是能觀察別人的表情舉止,因此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。
3.「慮以下人」就是長存謙讓之心,不傲慢,主動居人之下。
4.孔子認為一個士人做到了這幾點,就可以「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」,不管在哪裡,都可以事事通達,這就是達人了。
(二)達人的四個特質:質直、好義、察言觀色、慮以下人
為什麼這樣就可以做到事事通達呢?我們來探討一下,孔子提出的達人的四個特質。
1.質直的人,沒有彎彎曲曲的花花腸子,做人做事,坦蕩磊落,自然容易贏得他人信任。
2.好義的人,做事講道義,不會為利益放棄道義,所謂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」。
3.這裡的「察言觀色」與我們今天一般所說的察言觀色不同。
(1)我們現在說一個人善於察言觀色,往往是說這個人情商高,有時會用來形容善於鑽營、玩弄權術的人。但此處孔子所說的察言觀色的人,顯然不是這類人。
(2)孔子所說的察言觀色的人,是有了解他人的智慧,能時時注意照顧別人的感受。一個自心通達的人必然能夠通達他人之心。
4.「慮以下人」的人,謙虛謹慎。一般人都有傲慢心,都想居於人上,做人上人,因此彼此之間難免各種對立、競爭和排斥,自然難以通達無礙。達人不是這樣,達人最怕德不配位、名不副實,所以甘居人下,不怕被人佔便宜,就怕不小心佔了別人的便宜。如此達人所到之處,人人歡迎、自然事事通達。
5.所以,一個人,正直無私,還能了解別人的想法、照顧別人的感受,又謙卑待人,誰不希望和這樣的人的相處共事呢?這樣的人不正是愛人的仁者、知人的智者嗎?
(三)引用曾子的話,說明達人的下手處
1.在《大戴禮記曾子制言》篇中記載,一次曾子的弟子也請教曾子這個問題: 「夫士何如則可以為達矣?」曾子回答:「不能則學,疑則問,欲行則比賢,雖有險道,循行達矣。今之弟子,病下人不知事賢,恥不知而又不問,欲作則其知不足,是以惑闇,惑闇,終其世而已矣,是謂窮民也。」
2.不會就馬上學,有疑惑就馬上問,做事跟隨賢能之士,如此再艱險的道路,跟著走,總能到達。可是現在的弟子,不願意居人之下,不願意侍奉賢能的老師,羞恥不知,更恥於下問,等到做事時,就不知道怎麼辦了,這就是迷惑昏暗。迷惑昏暗一生,那就不是達人,是窮民,缺乏才智的人。
3.曾子的說法,也是對孔子教誨的另一種表述,特別提出每個弟子的下手處,親近賢能的師友,不斷反省自己的不足,不斷學習、不斷實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