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路十三 第2章-1

仲弓為季氏宰,問政。子曰:「先有司,赦小過,舉賢才。」
<白話>
仲弓做了季氏家的總宰,問怎樣管理政事。孔子說:「先責成手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,讓他們各負其責,赦免他們的小過錯,選拔賢才來任職。」
<文義>
1.宰:邑宰,總宰,總管,統領所有的有司。
2.有司:古代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。有司是邑宰之下各司其事的群屬。
3.賢:有德者。
4.才:有能者。
<思惟提綱>
1.仲弓問為政之道,孔子給了哪三個具體的操作原則?這三個操作原則對您有什麼啟發?
2.「先有司」這句話可以怎麼理解?
3. 部屬犯錯,受到指責是上司,為什麼還要「赦小過」呢?

<義理解釋> 
一、引用經文及資料
1. 朱熹《四書集注》:有司,眾職也。宰兼眾職,然事必先之於彼,而後考其成功,則己不勞而事畢舉矣。過,失誤也。大者於事或有所害,不得不懲;小者赦之,則刑不濫而人心悅矣。賢,有德者。才,有能者。舉而用之,則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。

二、重點摘記
〈原文〉
仲弓為季氏宰,問政。子曰:「先有司,赦小過,舉賢才。」曰:「焉知賢才而舉之?」曰:「舉爾所知。爾所不知,人其舍諸?」
(一)介紹仲弓
1.孔子稱讚他「恭己而正南面」,可以跟古代的聖君放在同一個水平,是德行、能力、氣度都非常精彩的孔門的一個弟子。
2.他為了實現自利利他的理想,不只自己專修成就生命的圓滿,而真的投身到政治場域去證成仁政王道的學習。所以在季氏門下當一個總宰,就是統領所有的臣子,等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,秉承季氏的旨意,統領所有的臣子來協助魯國國君治國。

(二)孔子給仲弓的為政指導偏向操作面
仲弓已經是在政治場域歷練的人,所以問為政,孔子的回答就偏操作面向:“先有司,赦小過,舉賢才。” 孔子講了三件事情:
1.先有司
(1)「先」的第一個解釋
“有司”司就是主管,有司就是各部門的主管。
我們剛才提到總宰要統領所有的臣子,所以他底下應該有一些相當專業的各部門的主管的人才,所以怎麼樣才能統領各部門的這些專業有德行有能力的這些人才呢?要“先”,這個“先”就是前面一章的“先之,勞之”的“先”,就是以身作則,這個就是先。
所以朱熹的註解就是從這個角度去註,就是“先之於彼,而後考其成功”。要身先士卒,先之於彼,然後再去考核他的績效,這樣才能夠以德服人。如果能夠這樣,“則己不勞而事畢舉矣”。就所有的臣子都願意為你效力,所以你不用事必躬親,整個運作就會非常的流暢,又有效率。
(2)「先」第二個解釋
第二個「先」是先選定重要的幹部。當我們要統領一群臣子,承辦重要的事情或者治理國家,第一個先把重要的幹部有司確定下來。
儒家對於治國,非常的強調舉用賢才,為什麼要舉用賢才?第一個,分工合作;第二個,權責分明。一定要透過舉用賢才,然後做一個分工,既分工又合作,彼此權責分明,就可以帶動整個治國的效率。
2.赦小過
(1)人都會犯錯,在面對自己過錯的時候,就不要掩飾,要讓它彰顯出來,透過改過讓自己進步。可是面對別人的過錯,尤其是在公共事務場域,部屬的過錯呢?
(2)孔子提醒仲弓,對小的過錯要能夠寬恕。在公共事務的場域,部屬犯錯,受到指責是上司,所有的過錯都會歸到最高的總宰,所以總宰對於部屬的犯錯就特別難以忍受。
(3)可是如果是這樣,可能會讓部屬做起事來膽戰心驚,做事的態度會變得非常消極,就是少做少錯。對於整個政令的推動、承辦,就會有很多的阻力,也不得部屬的歡喜。
(4)所以孔子提醒仲弓,對部屬的小過失要能夠寬宥。朱熹註解“刑不濫而人心悅”,處罰就不會是任意、氾濫的處罰,底下的部屬就會有一種寬釋、從容,有一種歡悅,能夠發揮自己的長才。
3. 舉賢才
(1)我們常說「一個人走的快,一群人才能夠走得遠。」,要承辦國家的大事,一定要有一群人手把手一起做。一群人要做事情,當然自己的才能要被看到。
(2)舉賢才,賢就比較偏德行;才就比較偏能力。德行跟能力兼具,是一流人才;有的德行很好,能夠代人著想,能夠觀功念恩;有些是能力強,辦事效率非常的高,這都是總宰要代國君去舉用的人才。
(3)舉賢用賢,在儒家的為政思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他背後,其實預設的就是國君並非萬能,國君也不需要事必躬親,而需要透過一幫能幹、有德有才的人來幫忙輔佐。
(4)比如說周武王有周公,商湯有伊尹,等等,就是明君一定配賢相。為什麼賢相會出現在明君身邊呢?因為明君能夠拔擢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