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路十三 第3章-3

子曰:「野哉由也!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
<白話>
孔夫子說:「仲由啊,你真是粗野的很呢!君子對他所不知道的,是不隨便亂說
的。」

<文義>
1.野:粗鄙、鄙俗。責備一個人輕率回應。
2.野哉由也:粗野的很啊!仲由!
3.蓋闕如:闕疑。如,語助詞。闕音缺,空虛。

<思惟提綱>
1.何謂正名?
2.你認為正名很重要嗎?
3.什麼事都要正名嗎?
4.衛國,當時的國君派兵阻攔父親,因為父親藉外人之力,要將兒子趕下來,取而代之。父子爭國,該如何正名?
5.「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」,為何有時候做不到?

<義理解釋> 
一、引用經文及資料
1. 程樹德《論語集釋》:【集解】馬曰:「正百事之名。」(註:馬,漢朝馬融。)
2. 《論語.顏淵.11》齊景公問政於孔子,孔子對曰:「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」
3. 《論語.顏淵.19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!」
4. 《論語.子路.6》:子曰:「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(一) 前導
我們今天繼續學習《子路篇》第3章。
子路問孔子,衛國國政當前首要的問題是什麼,孔子說是“正名”。對此子路不以為意,以為太迂了。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,什麼是“正名”?正什麼名?

(二) 什麼事都要正名
1.漢朝馬融批註說,“正百事之名”,什麼事都要正名。
2.《史記》以及宋朝以來的學者大都主張,是正衛太子蒯聵和衛出公輒的父子之名。
3.如果是說正父子之名,蒯聵是父親,本來就是太子,太子之位也沒有正式被廢除;現在他回來了,應該讓他做國君,做兒子的衛出公應該讓位。

(三) 正名-名實相符,則政通人和
我們在《顏淵》篇中學過,齊景公問政於孔子,孔子對曰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孔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政通人和,就要人人各安其位,各盡其責,敦倫盡分。國君要像國君的樣,大臣要像大臣的樣,父母要有父母樣,子女要有子女樣,這就是人倫大道。用今天的話說,就是每個身份對應的責權利要明確,處於什麼身份,就要承擔相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,名實要相符。

(四) 政者,正也
1.我們在《顏淵》篇中還學過,季康子問政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!”
2.在《子路》篇中,孔子還說過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 ”領導自己以身作則,行得端、立得正,自然下屬服氣,不用強制命令,下屬也會服從。
3.反之,如果領導自己行不端、立不正,命令下屬的自己都做不到,下屬自然不會服從這樣的命令。即使表面服從,也常常是陽奉陰違,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。

(五) 衛國父子爭國,當務之急就是正名
1.現在衛國,作為國君的兒子派兵阻攔作為臣子的父親,作為臣子的父親又藉外人之力,要回國將兒子趕下國君的位置,取而代之。父子爭國,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。君不仁、臣不忠、父不慈,子不孝,哪裡還有人倫天理?作為一國之君都是這樣,怎麼能為一國之表率,怎麼能治理好國家?
2.所以孔子認為,衛國的當務之急是就是正名,君臣父子的名分要名實相符,每個名分的責權利要明確。否則一切都是混亂的。

(六) 孔子說要正名,子路為何不以為然
1.可能他想,如果衛出公輒要請孔子輔助,孔子要正名,就等於是讓輒不要做國君了,要把君位讓給他的父親蒯聵。這樣好像太對不起人了,人家請你來幫助他,你來就讓人家讓位,這個名該怎麼正法?
2.子路沒想明白,所以他說,“有是哉”,哪有這個道理?“子之迂也,奚其正”,老師您的話扯得太遠了,衛出公現在已經在位很久了,就讓他一直做下去就好了,何必還要去正名?

(七) 子路慘死在衛國父子爭國當中
子路是這個觀點,他反對讓蒯聵回來繼承君位。所以,後來蒯聵真的回來發動政變的時候,子路護駕,結果就死在亂軍之中,還被剁成肉醬。孔子為此非常地傷心,子路死在父子爭國當中,真的是很冤枉。

(八) 君臣父子的結怎麼正名?待續
所以這個名該怎麼正法,到底孔子是什麼意思?過去的先儒們眾說不一。在這裡請同學們都思考一下,衛國這個混亂的君臣父子的結應該怎麼破解,怎麼正名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