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路十三 第3章-1

1.子路曰:“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”子曰:“必也正名乎!”
2.子路曰: “有是哉?子之迂也。奚其正?”
3.子曰:“野哉,由也!君子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
4.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
5.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
6.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君子於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!”
<白話>
1. 子路說:“如果衛國的君主等待您去執政,您首先要做的是什麼?”
孔子說:“一定是糾正名分呀!”
2.子路說:“是這樣的嗎?你太迂腐了,糾正名分有什麼用?”
3.孔子說:“你太粗野了!君子對於不懂的事情,一般都採取保留意見。
4.名分不正當,說話就不合理;說話不合理,事情就辦不成。
事情辦不成,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;
5.法律不能深入人心,刑罰就不會公正;刑罰不公正,則百姓手足無措,不知如何是好。
6.所以領導做事必須說得通、說話必須行得通。
領導說話,絕不隨便、馬虎。

3-1.子路曰:“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將奚先?”子曰:“必也正名乎!”
<文義>
1.衛君:衛出公〜衛靈公的孫子
2.待子而為政:等待您(孔子)去執政
3.子將奚先:您(孔子)首先要做的是什麼
4.必:一定是
5.正名:糾正名分
<思惟提綱>
1.孔子被迫去見了南子,回來還要受到子路的抱怨,為什麼呢?
2.這一段師生對話的歷史背景為何?
<義理解釋>   黃勇老師      4分57秒
一. 引用經文
1.《論語.雍也篇.26》子見南子,子路不說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夫子矢之曰:「予所否者,天厭之,天厭之。」
二. 重點摘記       黃勇老師      4分57秒
(一)前言
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師生對話,
留下了兩個常用的成語:名正言順、手足無措。
在開始解讀這段對話之前,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這段對話的歷史背景,否則就很難深入理解。
(二) 這段師生對話的歷史背景
1. 南子的名聲太壞
這個歷史背景就是當時衛國的國政。
衛國國君衛靈公是一個好色輕德之人,他非常寵愛夫人南子,這個南子就是前面《雍也篇》中“子見南子”章的南子。
孔子被迫去見了南子,回來還要受到子路的抱怨,為什麼呢?
就是因為南子的名聲太壞了,子路擔心老師會因此名譽受損。
2. 衛國太子蒯聵 想殺死南子
當時全國上下都傳聞,南子和宋國公子宋朝私通,甚至民間還有歌謠傳唱。雖然衛靈公沒什麼計較,可作為衛國太子的蒯聵就完全無法容忍了。
當他聽到那些歌謠時,作為衛國太子的自尊心深受打擊,感到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”,於是他萌生了殺死南子的想法。
3. 南子立蒯聵的兒子輒做國君
刺殺計劃實施了,可是結果不成功,於是太子蒯聵逃亡到晉國避難,投靠了晉國的大夫趙鞅。
太子逃亡後,衛靈公想另立公子郢為太子,但是公子郢堅決推辭,不願意參與君位爭奪。於是衛靈公到死,也沒有正式廢除太子蒯聵,立新太子。
三年後,衛靈公去世了,南子想讓公子郢繼位,公子郢還是拒不接受。他說,“太子蒯聵還在,蒯聵的兒子輒也還在衛國,哪裡輪到我呢。”南子沒有辦法,只好立蒯聵的兒子輒做了國君,後世稱為“衛出公”。
4. “父子爭國”
蒯聵在晉國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,就想回國為父奔喪,當然也想繼承王位,於是在趙鞅的幫助下,就往衛國趕。
當時新國君輒只有10歲左右,南子才是衛國的實際控制人。
南子當然不想讓蒯聵回國,於是就讓國君輒“以王父命辭父命”,
稱爺爺衛靈公為王父,不認親生父親蒯聵了,派兵到邊境阻擋太子蒯聵回國奔喪、繼位。     這就是歷史上的“父子爭國”。
(三) 結論
據《史記-孔子世家》記載:
孔子於魯哀公六年自楚返衛,也就是衛出公即位四年。
當時孔子的弟子子路、子高等都在衛國做官了。
孔子返回衛國第二年,衛出公有意請孔子輔助國政。
此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的家宰,所以他會來和孔子討論衛國國政。
這段對話就發生在這個時候。

子路請教孔子說: 「如果衛國的君主等待您去執政,您首先要做的是什麼?」
  孔子回答說:「一定是糾正名分呀!」
    子路回答說:「是這樣的嗎?你太迂腐了,糾正名分有什麼用?」

哇〜子路竟然說孔子太迂腐了!
孔子將會如何回答子路?
將會如何教導弟子呢?
請繼續後面5天的學習哦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