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路十三 第15章-2

人之言曰:『為君難,為臣不易』。如知為君之難也,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?」
(全文:定公問:「一言而可以興邦,有諸?」孔子對曰:「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。人之言曰:『為君難,為臣不易。』如知為君之難也,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?」曰:「一言而喪邦,有諸?」孔子對曰:「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。人之言曰:『予無樂乎為君,唯其言而莫予違也。』如其善而莫之違也,不亦善乎?如不善而莫之違也,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?」)

〈白話〉
有人說:「『做國君困難,做臣子也不容易。』如果知道了做國君的困難,這不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?」

〈文義〉
1.幾乎:近於,猶言差不多。

〈思維提綱〉
1.聽過昨天的講說,對「為君難,為臣不易」,您有何想法? 會有時代的差異嗎?
2.回過頭想想看,語言(也可以說言論)在現今網路媒體時代,有何作用 ?您對網路媒體傳遞的內容有何看法?
3.《大學》有言: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"修身"為本。您覺得對“家事、國事、天下事”也要事事關心嗎?為什麼?如何關心才會對自他、對眾生真實產生利益?

〈義理解說〉
    一、 補充資料
魏徵少年時貧困,幼年喪父為謀生,當了道士,他融會貫通於讀書,見天下亂,特別留意縱橫家的學說。玄武門事變後,李建成(魏徵為其所用)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(秦王,後來的唐太宗)殺死,魏徵輔佐太宗十七年,史書稱他:“有志膽,每犯顏進諫,雖逢帝甚怒,神色不徙,而天子亦為之霽威(收斂威怒)。” 他們兩人,一個從善如流,一個直言敢諫,君臣之間,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話。
2.張居正:謚號“文忠” 明代政治家,改革家。 著《帝鑒圖說》提供小皇帝閱讀的教科書,由一個個小的故事搆成,每個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圖。 書中的插圖是明代的木刻版畫,線條簡單,輪廓清晰,樸拙中帶有幾分稚趣,可愛又不失傳神,兼具欣賞性和收藏性 。《四書直解:兩朝帝師張居正白話講本》以最通俗的白話文寫成。同時還融入了張居正及一些編寫等人對曆代王朝興衰的總結,以及對重大曆史教訓的獨特見解和銳意進取的改革思想。還有《張太岳集》、《書經直解》等。


二、重點摘記
(一)前言
 上一次我們講到,言語背後見解的重要性,見解決定了我們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。今天我們從孔子舉的一言可以接近於興邦或喪邦的案例來分析說明。
(二) 正講
1. 孔子舉的正面例子是,如果對“為君難,為臣不易”這句話,能夠接納並了知它的真正內涵的話,那麼君也好,臣也好,都能夠守護心念,謹慎國事,如此就能產生一言興邦之功效。
2.明兩朝帝師張居正說:「君之一身,上焉天命去留所繫,下焉人心向背所關。一念不謹,或貽四海之憂;一日不謹,或致無窮之患,為君豈不難乎?」
3. 就是:一國之君的言行身教,上關乎到天理軌則,下關乎到人心向背,如果稍有懈怠不慎,會招致整個國家的內憂外患。
4. 又說:「臣之事君,上焉輔之以凝承天命,下焉輔之以固結人心。致君之道少虧,則有瘝官之咎;澤民之方未備,則有曠職之愆,為臣亦豈易乎?」
5. 即是:一國之臣承事國君,上輔助國君承受天命,下輔助國君凝聚民心。臣如果沒有認真輔助好國君,有所欠缺,就是在其位不謀其政;臣如果不具備治理民生的本領,則是嚴重的失職、瀆職行為,作為一國之臣真的是很不容易啊!
 (三)君臣一言興邦之例
1. 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,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之間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。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明君主,他選賢任能,唯才是舉,廣開言路,納諫如流。而大臣魏徵,也是少有的敢於犯顏直諫的一代名相,他前後上諫兩百多事,李世民全然接納。
2. 魏徵死後,太宗傷心地說:“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古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魏徵逝,朕亡一鏡矣。”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,意思是,用銅作為鏡子,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;以古史作為鏡子,可以知曉興衰更替;以人作為鏡子,可以看清是非得失。唐太宗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,但現在魏徵去世,太宗少了一面鏡子。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。
3. 貞觀之治與歷史上其它盛世一樣,都是君臣對於“為君難,為臣不易”這句話有非常深刻的理解,對治國理政,從內心深處能夠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。這一言在唐太宗和魏徵身上得到實踐,也可以說是“一言興邦”了。
(四) 君臣一言喪邦之例
1. 孔子對定公也舉了“一言喪邦”的反面例子。就是人們也常說:“予無樂乎為君,唯其言而莫予違也。”就是做一國國君沒有什麼樂趣,只是他講話,下面的人都不敢違抗。孔子進一步解釋說,如果國君說的話是正確的,沒有人敢違抗也未必是件壞事,但如果說的話“不善”,就是不正確的、錯誤的,甚至是荒唐的話,下面的人都不敢違抗,那麼就會害了整個國家。
 2. 其實一個國君,如果是追求權貴、榮耀,以臣民絕對服從他為樂的話,他講的話、發布的政令原則上是沒有正確的,即使正確的話,也不會得到很好貫徹。這等於是“一言而喪邦”。
3. “烽火戲諸侯”的故事非常有名。西周最後一位天子周幽王,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,他不思挽救周朝於危亡,反而重用佞臣,盤剝百姓,激化矛盾。有個大臣叫褒珦勸諫幽王,周幽王非但不聽,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。褒族人為了把把褒珦救出來,利用幽王的好色,找到了一個叫作褒姒的美女獻於幽王,替褒珦贖罪。
4. 幽王被褒姒的美色吸引,十分寵幸她,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。但褒姒冷若冰霜,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,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,不惜想盡一切辦法,可是褒姒終日不笑。為此,幽王竟然懸賞求計,誰能引得褒姒一笑,賞金千兩。這時有個佞臣替周幽王出了一個餿主意,提議用烽火台一試。
5. 烽火台是古時候報警用的,當天子有難的時候,在烽火台上點燃烽火,以此告知附近的諸侯來勤王。荒唐透頂的周幽王竟然採納佞臣的意見,帶著褒姒登上峰火台,命令守兵點燃烽火。一時間,狼煙四起,烽火沖天,各地諸侯一見警報,以為犬戎族的人打過來了,果然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。
6. 到了驪山腳下,沒有見到一個敵人,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,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檯上飲酒作樂。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,辛苦了大家,這兒沒什麼事,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,諸侯們始知被戲弄,懷著怨恨而歸。褒姒見此情景,禁不住嫣然一笑。後來周幽王遭到內外攻擊,命令點燃烽火之後,卻沒有一個諸候來勤王救駕,幽王被犬戎兵一路追殺砍死。至此,西周宣告滅亡,進入東周。
7. “做君王唯獨以沒有人違抗為快樂”這句話在周幽王身上產生了作用,且“烽火戲諸侯”的故事本身裡邊,周幽王聽從佞臣之一言而導致國家滅亡,都說明了“一言而喪邦”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成立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