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路十三 第8章-1

子謂衛公子荊,「善居室:始有,曰:『苟合矣;』
<白話>
孔子談到衛公子荊時說:「他善於治其家而不奢侈,剛開始略有一些,就說:『這樣就夠用了』;」
<文義>
1.「衛」公子荊:春秋時,公子荊有三個,故編者加「衛」以區別。
1. 善:很會,很能。
2. 居室:治理家。
3. 始有:剛開始的時候,只有一些必需的用具。
4. 苟:採「但」字的意義,姑且的意思。
5. 合:是「足」的意思
5. 苟合矣:姑且充足了,就夠用了。(表示已經滿足了)
<思惟提綱>
1. 本章夫子為何讚歎公子荊節儉知足的美德?
2. 在為政之德上,夫子何以如此強調「儉德」?
3. 歷史上既有像季康子這樣貪得無厭的奸臣,也有公子荊這樣少欲知足的世家子弟,做哪一種人,才更富貴,更快樂,更自在呢?
4. 想一想什麼樣的房子才是最值得我們去追求的?

<義理解釋>  
一、引用經文
1.《左傳》魯襄公二十九年:去鄭,適衛。說蘧瑗、史狗、史鰍、公子荊、公叔發、公子朝,曰:「衛多君子,未有患也。」
2. 張居正《四書直解》大抵人之處世,莫病於貪求,莫貴於知足。然所謂知足者,謂其當下便足,非謂有所期限而止也。若有所期限,則亦不免於求矣。
3. 宋黎清德《朱子語類》問:「公子荊善居室,也無甚高遠,聖人稱善,何也?」曰:「公子荊所為正合道理恰好處,常人為居室,不是極其華麗,則牆崩壁倒,全不理會。子荊自合而完,完而美,循循有序,而又皆曰苟而已,初不以此累其心。在聖人德盛,此等事皆能化了,不足言。在公子荊能如此,故聖人稱之。」
4.《論語.季氏.12》齊景公有馬千駟,死之日,民無德而稱焉。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,民到于今稱之。其斯之謂與?
5.《論語.顏淵.18》季康子患盜,問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」
6.《論語.先進.16》季氏富於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。子曰:「非吾徒也。小子鳴鼓而攻之,可也。」
7.《論語.學而.5》子曰:「道千乘之國: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」
8.《論語.述而.35》子曰:「奢則不孫,儉則固。與其不孫也,寧固。」
9.《論語.八佾.4》林放問禮之本。子曰:「大哉問!禮,與其奢也,寧儉;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」
10.《禮記•表記 · 20》子曰:「恭近禮,儉近仁,信近情,敬讓以行此,雖有過,其不甚矣。夫恭寡過,情可信,儉易容也;以此失之者,不亦鮮乎?《詩》曰:『溫溫恭人,惟德之基。』
11.《大學 · 傳九》一家仁,一國興仁;一家讓,一國興讓; 一人貪戾,一國作亂,其機如此。 
12.《宋史·李沆傳》巢林一枝,聊自足耳,安事豐屋哉?
13.《易傳·否卦》君子以儉德避難,不可榮以祿。
14.《孟子 · 滕文公下 · 2》孟子曰:…居天下之廣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與民由之,不得志獨行其道。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此之謂大丈夫!」
(原文)
子謂衛公子荊,“善居室。始有,曰:'苟合矣。'少有,曰:'苟完矣。'富有,曰:'苟美矣。'”
(一)歷史背景介紹
1. 本章承上章,啟下章,說的事兒都和衛國有關。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,在衛國待的時間最長。上一章我們了解到,魯、衛兩國當時雖已衰敗,但相較於其他諸侯國,兩國的禮樂文化積澱最為深厚,衛國更是君子賢人,代代不絕。
2. 據《左傳》記載:魯襄公二十九年,吳國的公子季札出訪到衛國時,見到了蘧瑗、史狗、史䲡、公子荊、公叔發、公子朝等人,相談甚歡,他讚歎道:“衛多君子,未有患也。”本章所提到的公子荊,就是季札所讚美的衛國眾君子之一。
3. 那麼,公子荊是什麼時代的人呢?史書上說,公子荊是衛獻公之子,衛獻公傳位於衛襄公,衛襄公又傳位於衛靈公,就等於說,公子荊是衛靈公的長一輩。史書上還說,公子荊十五歲就代理宰相,處理國事,是一個非常有才幹、有能力的人。
4. 本章中夫子對公子荊是怎樣評價的?這樣的評價,又蘊含著夫子怎樣的心意呢?好,我們一起來做一些學習探討。
(二)本章文義解說
1. 我們知道,諸侯之子除繼承君位的稱為世子,其餘的皆稱公子,一般來說,公子長大後,父君都會分封采地,由公子自己治理封地、家室。
2. 公子荊也是如此。剛開始的時候,他只有一些必需的用具,這叫“始有”;後來略有增加,叫“少有”;後來又增加很多,叫“富有”。
3. 對這三個階段,公子荊分別說“苟合”,“苟完”、“苟美”,“合”是足的意思,“完”就是完備,“美”是美好。三句連在一起是說,始有時,即感滿足;少有時,愈感完足;富有時,更感豐足。
(三)張居正和朱子對本章的點評
1.公子荊在任何時候都隨遇而安,所欲有節,無盡美之心。
(1)張居正評點本章時說,在始有、少有、富有時,一般人還想要的更多更好,公子荊卻沒這個心思,他能做到在任何時候都隨遇而安,所欲有節,無盡美之心。
(2)張居正總結道:“大抵人之處世,莫病於貪求,莫貴於知足。然所謂知足者,謂其當下便足,非謂有所期限而止也。若有所期限,則亦不免於求矣。”一般人處世,很難抗拒物質的誘惑,很難做到不貪不求,少欲知足,然而公子荊最突出的特徵是,可以做到“當下便足”,不是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感到滿足,而是隨時知足,這才是真正的知足。否則,還是有所求。
2.公子荊輔佐國政,權高位重,但對財富淡然處之,不以外物累其心
(1)《朱子語類》當中也有一段記載,有人讀到這一段時問朱子說,公子荊善居室,這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,為什麼夫子會大加讚歎呢?
(2)朱子回答說:“子荊自合而完,完而美,循循有序,而又皆曰苟而已,初不以此累其心。在聖人德盛,此等事皆能化了,不足言。在公子荊能如此,故聖人稱之。”對聖人來說,少欲知足不算難事,但是,對於公子荊這樣一個國君之子來說,尤其是他當時已經是輔佐國政,權力很大,要想獲取更多的財富也是唾手可得的事,但是他對財富的態度卻可以做到如此的淡然處之,不以外物累其心,這是相當不容易的。
(四)在為政之德上,夫子非常強調 “節用愛人”
1. 在《論語》中,我們可以看到,當時的諸侯、大夫的通病就是 “多欲”,物質慾望相當強盛,而且相互攀比,奢靡成風,夫子對此一向持非常嚴正的反對態度。
2. 比如,夫子對齊景公的評價是“齊景公有馬千駟,死之日,民無德而稱焉!”對季康子的評價是“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”對冉有幫著季康子斂財,夫子更是疾言厲色,說“ 非吾徒也,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。 ”由此可見,在為政之德上,夫子非常強調要 “節用愛人”,隨時警示為政者“奢則不遜”、“與其奢也,寧儉”。
3. 夫子何以如此強調“儉德”
《禮記•表記》中有一句,子曰:“恭近禮,儉近仁,信近情。”“儉近仁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擁有了儉德,他就接近了仁德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試想,一個少欲知足、懂得節制慾望的人,一定不會只顧著滿足自己的貪求,而不在意他人的所需,他一定會心裡裝著他人,念及他人的苦樂,代他人著想。
4. 與此相反,多欲之人呢,多欲則好利,好利則忘義,忘義則可為一己之私慾而為所欲為。一個執政者若貪欲無度,整個朝野則會追名逐利,腐敗叢生。正如《大學》所說 “一家仁,一國興仁;一家讓,一國興讓;一人貪戾,一國作亂。”
(五)終身誦讀並實踐論語的宰相李沆
1. 宋朝有一位名相李沆,平時喜讀《論語》,曾有人問他為什麼還要讀這種已讀過的書,李沆說:“我是宰相,像《論語》中的'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 '等思想,尚未得到施行。聖人的議論,可以終身誦讀。” 他是這麼說的,也是這麼做的。
2. 李沆的相府擠在一個胡同裡,宅院狹小,陰暗潮濕,為相後從未加以修繕,椽木已經腐朽,牆體盡是裂縫。李沆的弟弟勸他好好修整一下相府,他回答說:“巢林一枝,聊自足耳,安事豐屋哉?”偌大的林子,鳥兒用簡單的樹枝壘個窩就夠了,我已經有住房,非要建個豪宅做什麼呢?
(六)為政者尤其要培養儉德,以避開險難
1. 歷史上既有像季康子這樣貪得無厭的奸臣,也有像李沆這樣節用愛人的賢相;既有齊景公這樣奢靡無度的昏君,也有公子荊這樣少欲知足的世家子弟,那麼究竟要做哪一種人,才更富貴,更快樂,更自在呢?
2.《易傳》否卦說:“君子以儉德避難,不可榮以祿。” 官場上各種財色名利的誘惑很多,一旦看不住自己的貪念,就會被不斷膨脹的物慾牽著跑,最終淪為財色名利的奴隸,隨後禍患也就跟著來了。因此,為政者尤其要培養儉德,以避開險難,絕不可追求外在的榮華富貴。
(七)總結
1. 孟子曾說:“居天下之廣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”一般人所追求的華屋豪宅,其實算不上是世上最大最好的房子,天下最寬敞的房子是什麼呢?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“仁義大道”,一旦找到這樣的房子,居於這樣的廣居之中,才能活得灑灑脫脫,坦坦蕩盪,頂天立地,這才是最值得我們去追求的。
2. 我的老師也說過,要貪就貪個大的,貪點兒眼前的蠅頭小利,真沒出息!是啊,少欲並非無欲,關鍵是看你所欲的是什麼,所欲的若能對自他都帶來最究竟、最圓滿的利益與快樂,那麼,就唯恐你少欲,唯恐你不欲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