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路十三 第20章-3

曰:「敢問其次。」曰:「言必信,行必果,硜硜然,小人哉,抑亦可以為次矣。」
(全文:子貢問曰:「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」子曰:「行己有恥,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」曰:「敢問其次。」曰:「宗族稱孝焉,鄉黨稱弟焉。」曰:「敢問其次。」曰:「言必信,行必果,硜硜然,小人哉!抑亦可以為次矣。」曰:「今之從政者何如?」子曰:「噫!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。」)

〈白話〉
子貢問孔子:「要怎樣做才可稱為士呢?」孔子說:「對自己的行事能知恥而有所不為,出使四方諸侯之國,不辱國君所託付的使命,便可稱為士了。」子貢問道:「請問次一等的呢?」孔子說:「宗親中的人都稱讚他孝順父母,鄉里中的人都稱讚他尊敬長輩。」子貢再問:「那請問再次一等的呢?」孔子說:「講話必定信實,做事必定果斷,雖然意志堅定,但只是擇其自以為善而固執不知權宜變通,這是才識短淺的人啊!也可以算是次一等的了。」子貢說:「當今從政的人怎樣?」孔子說:「唉!這些才識淺薄的人,又怎麼能算得上呢?」

〈文義〉
1.  言必信,行必果:指言語守信,行事果決。
2. 硜硜然:小石堅硬的樣子。此指態度強硬而不知權變。硜,音ㄎㄥ。
3. 小人:指才短識淺的人。
(硜硜然,小人哉:不務求大義,而專自守信於言行之必信必果,此見其識量之小,而才亦無足稱,故稱之曰小人。然雖缺乏才識,亦尚有行,故得為孝弟之次。即 指氣量小而固執,能「修身」之人。)

〈思維提綱〉
1. 本章夫子將“士”劃分成哪三等?試揣摩夫子如此分等次之間的關係。
2. 「言必信,行必果」何以卻是「硜硜然的小人」?
3. 我們可以如何達到士的最高層次 ?

〈義理解說〉 
一、 補充資料
1. 「言必信,行必果」行: ㄒㄧㄥˊ 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(http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cbdic/search.htm )
2. 《孝經•開宗明義章第一》 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 怨。汝知之乎?」曾子避席曰:「參不敏,何足以知之?」子曰:「夫孝,德之 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復坐,吾語汝。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 也。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 終於立身。《大雅》云:『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。』」
3. 《孟子•公孫丑上》 孟子曰:「子路,人告之以有過則喜;禹聞善言則拜。大舜有大焉:善與人同,舍己從人,樂取於人以為善;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,無非取於人者。取諸人以為善,是與人為善者也。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。」
4. 《論語•衛靈公•29》子曰:「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!」
5. 《論語•里仁•7》子曰:「人之過也,各於其黨。觀過,斯知仁矣。」
6. 《論語•學而•8》子曰:「君子不重則不威,學則不固。主忠信,無友不如己者,過則勿憚改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(一) 前言(本章前兩講)
1. 古代孔子之前的士、君子都是政治階級的意涵,但是自從孔子以後將士注入了德行內涵。本章凸顯的是有政治階級意義再加上德行的意涵,所以,士就是懷抱著聖賢的仁義理想志向,從事仁義之道的人。用們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有理想、有抱負,從事仁義之道的人,才是所謂的士。
2. 夫子分了三層次
上:自己對的行事能知恥而有所不為,出使四方諸侯之國,不辱國君所託付的使命。
中:宗族中的人都稱讚他孝順父母,鄉里中的人都稱讚他能悌,也就是能尊敬長輩。
下:講話必定信實,做事必定果斷,做起事來像石頭般態度強硬,卻不知權宜變通,這個是氣量有點不足的小人。
(二) 正講
1. 這一章,關於羞恥,為什麼行己有恥?讓我們想起孔子的好勇者子路。子路是最重羞恥的人。
2. 《孟子 • 公孫丑上》裡面提到,子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?“ 人告之以有過,則喜。”有人跟子路說你有過錯,他聽到自己有過錯,就會覺得很高興。
3. 為什麼勇這個德行跟羞恥這個行為有關係呢?孔子說:「過而不改是為過矣」,有過而不改這個才是真正的過。而且孔子也說:「觀過,斯知仁矣」,觀察人的過失,或者是自己的過失就可以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仁德。
4. 會改過的人就是知恥的人。因為改過也需要勇氣,一般人都怕改過,怕有過被人知道,不敢改過,因此就會過上加過,那這個其實是怯弱的表現。所以為什麼“行己有恥”跟“知恥近乎勇”它可以連接起來,一起互相解釋。
5. 為什麼 “宗族稱孝焉,鄉黨稱弟焉” ,是比 “行己有恥,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”是次一等的呢?做到孝弟而且讓鄉黨宗族的人都稱讚,這不是很好嗎?關於這個問題,我也想嘗試讓大家思維。
 6. 我自己目前想到的理由則是如下:行己有恥是一個很自重的人,談到自重,《學而篇》就有 “ 君子不重則不威 ”,這個君子不重的 “重”字就是自重的意思。
7. 一個行己有恥的人,也一定是個有孝弟心的人,有孝弟心的人,因為恥是一種有所不為的自重行為。那也就是說,他不敢做出違背或者對不起父母事情的人,那更不用說他去服侍君主,也一樣會不敢做出違背或對不起君主的行為,所以自然就已經是做到孝弟的這件事情。
  8. 《孝經》裡邊說:「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」這邊是“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”,是屬於事君的階段,但他用的是行己有恥,已經到了「 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 」 的最高層次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