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子路十三 第21章

子曰:「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」
<白話>
孔子說:「如果找不到行止合乎中庸之道的人,和他交往,那就和狂者或狷者交往吧!狂者能進取,雖然實踐功夫不夠;狷者,對不潔的言行不作,有所不為。」
<文義>
1. 中行:行止合乎中庸之道的人。
2. 與之:與,音「羽」,交往。與之,和他(她)交往。
3. 狂者:過於激進的人。
4. 狷者:「狷」音「倦」,過於保守的人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【研析】
「狂」與「狷」,一個是太激進,一個是太保守,就好比人有太外向和太內向性格,還有自大和自卑心理,這些都是「過猶不及」,都是變異,不是中庸平和的狀態,其實都是禍亂的原因。根本上講,這些偏離中庸的性格、心理,都是整個社會的道德人心失控、下滑造成的,這些性格、心理偏離了正軌,造成了社會亂象,人在變異社會中,可能也察覺不出社會道德人心有問題。想想看,中庸平和的相反,是不是偏離正軌、混亂?這些變異性格、心理是人的先天本性嗎?
狂者可能連不該做的也做了,狷者可能連該做的也不做了,這兩種都不是中庸德行。狂狷也有極端程度深淺的不同,但是可能多多少少都有過,都會損德、造業。古人認為:做好事會積德,做不好的事會損德、造業。中行可以積德,因為表現了中庸德行。君子講究重德行善,能找到具有中庸德行的人交往最好,找不到,君子也不該踽踽獨行、獨善其身、歸隱山林,那就和稍微「狂」、稍微「狷」的人交往吧!因為君子是入世的,他希望對社會人群起到良善作用。

<思惟提綱>
1.  孔子說「不得中行而與之」,他會如何做?
2.  狂者、狷者的行相為何呢?您身邊有這樣的人嗎?
3.  為什麼狂狷會是聖人的基礎呢?
4.  在我的生命中,我曾經「狂」嗎?「狷」嗎?我如何保留長處,捨掉短處?

讀誦/  魏琳蓁老師 領讀  / 16 ’05”
第21章 慢讀、緊讀、背讀10遍 
子曰:「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 !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」

第18-2章~第21章 各章讀誦5遍、串讀 5遍
18-2 孔子曰:「吾黨之直者異於是,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 直在其中矣。」
19. 樊遲問「仁」。子曰: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  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」
20.子貢問曰:「何如斯可謂之『士』矣?」子曰:「行己有恥,使於四方,不辱君命;可謂『士』矣。「敢問其次。」曰:「宗族稱孝焉,
鄉黨稱弟焉。」曰:「敢問其次。」曰:「言必信,行必果,硜硜然, 小人哉,抑亦可以為次矣。」曰:「今之從政者何如?」子曰:「噫!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!」
21. 子曰:「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 !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」

<義理解釋>   歐陽菊映老師   /  8’02”
一、引用經文及資料
1.《孟子‧盡心章句下‧37》:“何以謂之狂也?”曰:“其志嘐嘐然,曰‘古之人,古之人’。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 也。狂者又不可得,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,是獧也,是又其次也。 孔子曰:‘過我門而不入我室,我不憾焉者,其惟鄉原乎!鄉原,德之賊也。’”曰: “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?” 曰:“‘何以是嘐嘐也?言不顧行,行不顧言,則曰:古之人,古之人。行何為踽踽涼 涼?生斯世也,為斯世也,善斯可矣。’閹然媚於世也者,是鄉原也。” 萬章曰:“一鄉皆稱原人焉,無所往而不為原人,孔子以為德之賊,何哉?” 曰:“非之無舉也,刺之無刺也;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;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潔;眾 皆悅之,自以為是,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,故曰德之賊也。   
 2.《論語‧公冶長‧22》:子在陳曰:「歸與!歸與!吾黨之小子狂簡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」
 3. 《弟子規》:「流俗眾、仁者希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 (一)本章消文及文義 
(原文)
子曰:“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”
(消文)
夫子說:“我得不到一個依照中庸之道而行的人,和他在一起,那就只有和狂狷的人在一起了!狂者能進取,狷者能有所不為。”
(文義)
1.中行:中是中庸,行是依照中庸之道而行。中庸之道是聖人所行的道,無過,無不及,境界很高,要得到一個依中庸之道而行的人,很難。
2.與之:是與之同處,有稱許的意思。
3.鍾茂森博士引《孟子 • 盡心篇》引導我們去體會聖賢所讚賞的人品是什麽樣的人品,而不讚賞的人品又是什麽樣的。

(二) 狂者的特徵
狂者的特徵是怎樣呢?《孟子 • 盡心篇》中,孟子萬章請問孟子:“ 何以謂之狂也? ” 孟子:“ 其志嘐嘐然。曰:古之人,古之人 ”狂的人志向很大、口氣很大,嘴巴裡總喊著古人古人,但“ 夷考其行,而不掩焉者也 ” ,若是觀察他們的行為,則會發現與口中所說並不相符,就是言過其實,說得很大,實踐工夫卻不夠。

(三) 狷者的特徵 
狷者的特徵是怎樣呢?孟子說:“ 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與之,是獧也。 ” 狷者在孟子眼中是能夠潔身自好的人,有所不為,對於不潔的言行心態,不屑去做。
所以這章的文字內涵是,夫子最想與之共處的是:能行中庸之道的人,次之就是狂狷之人。

(四) 對夫子的排序,我有疑惑嗎?
1.今天如果換成我們是老師要選學生、在夥伴之中要選朋友,或是公司要選才,大家選人會是這樣的順序嗎?
2.大家會不會有種疑惑,沒有能行中庸之道的人,次之的選擇,真的會是志大才疏、眼高手低的狂者嗎?真的會是獨善其身、清高冷漠的狷者嗎?
3.如果問我,我肯定覺得還有更好的選擇吧!例如那種容易配合、主見又不會太強的人,不是更好溝通、相處嗎?
4.為什麼夫子會這麼排序呢?

(五) 狂狷是成聖成賢的基礎 
1.蕅益大師註解這章時,說:“ 狂狷,就是狂簡 ” ,
2.在《論語》第五篇公冶長:子在陳曰: “ 歸與!歸與!吾黨之小子狂簡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。 ”
(1) 孔子在陳國時,思念家鄉,想要回魯國,回去教導弟子。
(2)吾黨是指弟子與夫子志同道合,稱之為黨,這些弟子們很有進取心、有所不為。
(3)弟子們的程度如何呢?以寫文章為例子,已經可以閱讀了,只是還不知道如何裁之,功夫還沒到家,但已經具備基礎了。
3.孔子認為弟子具備狂狷的特質,是成聖成賢的基礎,只要再好好教化,弟子們就能夠得中庸之道,成為聖人。

(六) 狂狷是聖人的基礎
為什麼狂狷會是聖人的基礎呢?
1.狂者是進取、志向高遠,沒有志向,如何能成為聖賢?所以寧願有志向還達不到,也好過沒有志向。
2.狷者是有所不為、死守善道,是志向清楚,不願與世間同流合污的人。
3.雖然兩者偏於兩邊,無法做到中庸,但心中對聖賢之道的渴望追求、堅持死守的特質,卻非常難能可貴,
4.透過這樣思考,我們是否就比較了解夫子為何退而求其次是狂狷之人了。

(七)夫子最怕鄉愿,德之賊!
夫子最怕的是怎樣的人呢?
1.《孟子 • 盡心篇》中,孟子就談到,孔子得不到行中庸之道的人,次之是狂者,又次之是狷者,然後最差的人,是那種過夫子門不入,夫子也不會覺得遺憾的人,那就是鄉愿,德之賊!
2.鄉愿是怎樣的人呢?好好先生,誰都不得罪,人人說他好!這樣大家都覺得好的人,為什麼孔子反而說他是德之賊呢?
3.孟子回答“ 非之無舉也,刺之無刺也,同乎流俗,合乎污世,居之似忠信,行之似廉潔,眾皆悅之,自以為是,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,故曰德之賊也 ”
4. 這種人要批評他,好像找不出可以批評的,要指責他,也挑不出毛病,因為他與世人同流合污,隨波逐流,大家自然覺得他好。
5.弟子規說:流俗眾、仁者希。這樣的人貌似忠信、廉潔,但內心所求、行為所做,卻背離聖賢之道,只求偏安,所以是德之賊!

(八)不怕你狂、不怕你狷,只怕你爛!
1. 我的老師常說: “ 不怕你狂、不怕你狷,只怕你爛! ”
2. 狂狷有個共同的地方,都是有所抉擇,心中有清楚的理想信念,只要將其心中堅持的力道善加引導,就能於善法精進,都還有救,
3.但若是內心懶懶癱癱,要走上去就難之又難了。

 (九) 總結
討論到這兒,大家會不會對於狂狷之人有了很不同的感覺?
1.我自己和講師群共學時,體會到的是,透過夫子的眼,我才有能力看見狂狷之人的亮點。
2.再想想身邊有那麼一點點狂狷特質的人,就變得倍覺珍貴,心裡好像少了挑剔或害怕,反而是慚愧自己沒有高度看見他們的好。
3.也因此更感覺,夫子生命之高,假想我自己是老師或主管,能像夫子一樣,有信心、有能力帶得動狂狷之人嗎?內心就更想要跟夫子效學了!
4.向外看待他人、與人相處是如此,若向內看自己,從自我學修的角度來看,狂、狷、鄉愿其實在不同時間、不同情境,都很可能在我們自己身上出現,如何保留長處,捨掉短處,面對自己應改正之處,不手軟的改正!
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樣,更體會到學而時習之、有師長教導、有夥伴切磋琢磨的珍貴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