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憲問十四 第11章

子曰:「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。」

<白話>
孔子說:「貧賤而能不怨恨,實在很難;富貴而能不驕縱,比較容易。」

<文義>
1. 怨:怨恨不安。
2. 驕:驕縱無度。

<思維題綱>
1. 為何「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」?
2. 孔門弟子中,誰是「貧而無怨」的代表?誰是「富而無驕易」的帶彆?
3. 如何可以做到無怨?
4. 真正可靠的快樂來自於什麼? 所以要學習對治什麼?

讀誦/  魏琳蓁老師 領讀 11’38”
憲問第十四 第11章   慢、緊、背讀   各10遍
11.子曰:“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。”

第6-2章~第11章 各章讀誦5遍串讀 5 遍
6-2.南宮适出,子曰:「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!
7. 子曰:「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!未有小人而仁者也!」
8. 子曰:「愛之,能勿勞乎?忠焉,能勿誨乎!」
9. 子曰:「為命,裨諶草創之,世叔討論之,行人子羽脩飾之,東里子產潤色之。」
10. 或問子產,子曰:「惠人也。」問子西。曰:「彼哉彼哉!」
問管仲。曰:「人也,奪伯氏駢邑三百,飯疏食,沒齒,無怨言。」
11.子曰:“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。”

<義理解釋>李誠一 老師9’56”
一ヽ引用資料
1. 張居正《四書直解.論語集釋》:「貧為逆境,非心無愧怍,而真有所得者,必不堪其憂,故貧而無怨,實乃人之所難。」「富為順境,但稍知義理,而守其常分者,便可以自製,故富而無驕,尤為人之所
易。」
2.《論語.雍也.9》: 子曰:「賢哉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賢哉回也!」
3.《論語.先進.18》: 子曰:「回也其庶乎,屢空。賜不受命,而貨殖焉,億則屢中。」
4.《中庸.14》: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。」
5.《論語.雍也.3》:「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;辭。子曰:毋,以與爾鄰里鄉黨乎!」
6. 朱熹《四書集注》:「處貧難,處富易,人之常情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(原文)
子曰:“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。”

(一) 文義解釋及白話
1.怨,是抱怨;驕,是驕慢。
2.孔子說,人處在貧窮時,很容易抱怨,要做到貧而無怨,很難;人處在富裕之境時,做到不驕慢比較容易。
3.這兩句話,我們可以看作是孔子對人心的體察。

(二) 貧而無怨難
1.人處在貧窮之境,他為了吃飽穿暖,為了老有所養,幼有所教,更容易為時勢所迫,俗語講“一文錢難倒英雄漢”。
2. 兩朝帝師張居正解釋說,貧為逆境,非心無愧怍,而真有所得者,必不堪其憂,故貧而無怨,實乃人之所難。
3. 就是說,要超越貧苦的狀態,其實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,只有在心靈提升上真正有所得的人,才能超越這種外境帶來的感受上的苦。

(三)富而無驕易
1.相反,人處在富裕之境時,不為生計所迫,多數時候不需要經受考驗,假如又能將精力或財力用在提升自己的修養、學識,則易於瞭解驕慢之過患,克服驕慢之心。
2. 正如張居正所說,富為順境,但稍知義理,而守其常分者,便可以自製,故富而無驕,尤為人之所易。
3.南懷瑾老先生說,富而無驕,這種修養其實並不容易,許多人想不驕傲,很難做到。地位高了會驕傲;有錢會驕傲;學問高了也會驕傲;甚至年齡大了也會驕傲,認為自己多吃了幾十年的飯,年輕人就不行。
4.所以孔老夫子這裡表達的不是說修養到無驕真的那麼簡單,而是兩種境界相比較來說,“貧而無怨”更難達到。
(四) 孔門弟子安貧樂道
1. 顏淵 -- 貧而無怨;子貢 -- 富而無驕
(1) 錢穆先生解讀本章時,他拿孔子的兩位大弟子顏淵和子貢來做比較。
“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”,處貧不怨的代表;子貢善於經商“不受命而貨殖焉,億則屢中。”他是富而無驕的代表。
(2) 錢穆先生說,使顏淵處子貢之富則易,使子貢處顏淵之貧則難,此處見學養高下,非孔門之講貧賤富。這裡比的是學養境界的高下,並不是孔門推崇貧窮,貶低富裕。
2. 素富貴,行乎富貴,素貧賤,行乎貧賤
《中庸》裡講,“君子素富貴,行乎富貴,素貧賤,行乎貧賤”,不管是處於貧賤還是富貴,不管在哪個地位上,作為儒家的弟子,都可以安心,都可以安貧樂道,安分守己。

(五) 原憲甘貧
1.提到貧而無怨,我們很自然的會想到顏淵。其實孔門弟子中安貧樂道的代表不止顏淵,還有一位,就本篇篇名中出現的原憲,我們在雍也篇第四章已經認識過,“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;辭。子曰:毋,以與爾鄰里鄉黨乎!”。
2.原憲,字子思。出身貧寒,小孔子36歲。孔子任魯司寇時,曾做過孔子的家宰,孔子給他九百斛的粟米俸祿,他推辭不要。
3.《孔子家語》記載,孔子死後,原憲遂隱居衛國,粗茶淡飯,生活極其清貧。原憲的同窗好友子貢,做了衛國的上大夫後,穿著輕裘,衣著華麗,坐著駟馬高車,前護後擁,浩浩蕩蕩地來看望原憲。因陋巷狹窄高車無法通過,只好下車步行。原憲衣冠不整,拄著藜杖,出來和子貢相見。子貢就關心地問他:“啊呀!你是不是生病了?”原憲回答:“無財謂之貧,學道而不能行,謂之病,我沒有病,只不過窮而已。”子貢見他這個樣子,很慚愧地走了。
4.原憲站在門口,徐步曳杖,朗誦著歌頌其祖先的詩歌《商頌》,聲滿天地,若出金石。
5.《莊子.讓王》記載了原憲甘貧的典故。原憲身居陋室,窮困潦倒,安貧樂道,矢志不渝,後人常用“原憲甘貧”來比喻安貧樂道之人。所以本章出現在憲問篇,當是孔門後人借夫子的話表達對原憲的崇敬之心。

(六) 無怨就是樂
1. 藕益大師在批註這一章裡面講到,“無怨就是樂”。能做到無怨就是快樂,貧而無怨,你就能得到樂。
2.富了,當然也要無怨。其實,這個怨,不僅貧窮時會有,富人也一樣會有。
3.不少人在貧窮的時候,看到別人有錢,心裡就不平,有怨。他就希望富貴,成天就想著,假如我要是富裕了就一定能得到幸福。
4. 可是,真正有一天他發財了,有地位了,他又生驕慢心了,驕奢淫逸會帶來無窮的煩惱,還會不滿足,看到別人比他更有錢,心裡還是煩惱,結果還是不快樂,還是有怨。
5.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導致我們不快樂的是不讓我們滿意的外境,其實,快樂的根本不在外境。像孔子的學生顏回和原憲,他們在這個貧賤的地位上,快樂得不得了。
6.說明什麼? 苦和樂,其實不在於貧和富。貧和富是外在的,而真正可靠的快樂一定是來自內心的,內心如何獲得快樂?首先,要學習對治我們內心的怨。
7. 這其實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,需要長期的學習和練習。我們可以把怨看作是一種情緒,當怨心強烈的時候就演變成“嗔恨”了。

(七) 總結:“志於道”貧也樂 富也樂
1. 我的老師告訴我,怨的發生是有跡可循的,在最初發生時,它可能就只是我們不高興的一個念頭而已,如果能及時發現它,進而及時消滅它,不要讓它有長大的機會,那我們的心會快樂很多。
2. 當然根本的快樂之道,還是要向聖賢學習,找到生命的方向,“志於道”,當內心有了方向,貧也會樂,富也會樂。
3.“貧而無怨難,富而無驕易”,難、易二字是本章重要點。《朱熹集注》提醒我們:處貧難,處富易,人之常情。
4. 然人當勉其難,而不可忽其易也。不管難和易,這兩個境界是作為志于道的士人,都應該努力達成的境界。
5.難的,不可退縮,要勉為其難,向難而行,先難而後獲,無怨是我們的目標;容易的,更不可輕忽,慢心不可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