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憲問十四 第20章-2

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。康子曰:「夫如是, 奚而不喪?」
孔子曰:「仲叔圉治賓客,祝鮀治宗廟,王孫賈治軍旅。夫如是,奚其喪?」
<白話>
孔子說衛靈公無道。
季康子問道:「既然如此,為什麼靈公仍能不失其位呢?」
孔子說:「有仲叔圉替他管理賓客之事、有祝鮀管理宗廟、
王孫賈統帥軍隊,像這樣,又怎麼會失其位呢?」

<文義>
1. 仲叔圉:衛國大夫,人稱孔文子。
公冶長篇講到〜因為他“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”,所以死後被諡“文”。
2.治賓客:主管外交 管理鄰國使節賓客之事。
3.祝鮀:衛國大夫,很會說話,巧言善辯。擅長宗廟祭祀之事。
4.王孫賈:衛國大夫,擅治軍旅,統帥軍隊之事。

<思惟提綱>
1.衛靈公有哪三位大臣幫他治理國家呢?
  這三個人都各自發揮出什麼長才使國事無憂?
2.“靈公無道”〜照理應該是眾叛親離,孤家寡人的。“焉得有好臣?”
3.孔子的回答〜是要教給季康子,或者告訴我們後人什麼道理呢?
4.您嚮往理想的大同社會嗎?<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>,學了本章以後,
  給了您什麼啟發呢?想到了下腳處了嗎?
<義理解釋>10分57秒

一. 引用經文
1.《論語•公冶長•15》 子貢問曰:「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子曰:「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」
2.《論語•雍也篇•14》子曰:「不有祝鮀之佞,而有宋朝之美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難乎免於今之世矣!」
3.《論語•八佾篇•13》王孫賈問曰:「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灶,何謂也?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子曰:「不然;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」
3.《朱子集注》曰:“三人皆衛臣,雖未必賢,而其才可用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靈公用之,又各當其才。” 
4.《孟子》“不用賢則亡”“不信仁賢,則國空虛”,。
5.司馬光在《資治通鑑》中主張:“為治之要,莫先於用人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而知人之道, 聖賢所難也。”
6.《論語•子路篇•2》仲弓為季氏宰,問政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子曰:「先有司,赦小過,舉賢才。」
7.《雜興》:“駿馬能歷險,力田不如牛。堅車能載重,渡河不如舟。
             舍長以就短,智者難為謀。生材貴適用,幸勿多苛求。”
8.《易傳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。”
9.《論語•憲問篇•9》子曰:「為命,裨諶草創之,世叔討論之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行人子羽脩飾之,東里子產潤色之。」
10.《皇疏》上有人問曰:“靈公無道,焉得有好臣?”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答曰:“或是先人老臣未去者也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或靈公少時可得良臣而後無道,故臣未去也。”
11.唐代詩人白居易政論文集《策林》,第十四篇“辨興亡之由”
12.李炳南先生:“舉三臣,以勵康子也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三臣不足稱道,其事靈公,猶愈於魯三家也。”

13.明朝大儒王船山《四書訓義》:“衛多君子,夫子屢稱之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三臣在位而免於喪,使蘧史諸賢能盡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其用,其為益不更宏多乎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故曰人才關於國運。”
14.蕅益大師:“低低人,尚有大用若此,況肯用聖賢者乎?”

重點摘記

憲問篇-第20章(2)-義理解釋  朱文津老師     10分57秒
恭誦原文:
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,康子曰:“夫如是,奚而不喪?”
孔子曰:“仲叔圉治賓客,祝鮀治宗廟,王孫賈治軍旅。夫如是,奚其喪?”

今天我們學習後半部分。
孔子曰:“仲叔圉治賓客,祝鮀治宗廟,王孫賈治軍旅。夫如是,奚其喪?”

(一) 衛靈公的三位大臣
1.孔子告訴季康子,衛靈公有三位大臣幫他治理國家。
第一位是仲叔圉,就是孔文子,《論語•公冶長篇•15》講到,因為他“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”,所以死後被諡號“文”,人稱孔文子。
這樣一個人,他也有犯糊塗的時候,把女兒隨意地嫁來嫁去,
與禮相違,鬧出很多笑話。
但讓他主管外交,他卻很出色。
第二位祝鮀,孔子在《論語•雍也篇•14》中提到他的佞,就是他很會說話,巧言善辯。孔子說:“如果沒有祝鮀的口才和宋朝的美貌,就難以在世上立足。”藉以抨擊世風日下。
祝鮀擅長宗廟祭祀,就讓他來管理宗廟,古代宗法社會宗廟也是政治中心,管理宗廟其實就包括了教育、文化、內政等內涵,他也很勝任。
第三位王孫賈,在《論語•八佾篇•13》中有提到,他暗示孔子,要得到衛靈公的重用,還不如通過他,“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灶。”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深得衛靈公信任,把軍隊交給他統率。

2. 衛靈公知人善任
《朱子集注》曰:
“三人皆衛臣,雖未必賢,而其才可用。靈公用之,又各當其才。”
這三個人雖然各有缺點,但也都具才華,而衛靈公能夠知人善任,
用其所長,使這三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長才,所以國事無憂。

(二) 孔子傳達的道理
那這裡,孔子要教給季康子,或者告訴我們後人什麼道理呢?
1.首先,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。
(1)孟子認為“尊賢”是治國之本,指出國家“不用賢則亡”“不信仁賢,則國空虛”,將能否任用賢才提升至國家存亡的高度來認識。
(2)司馬光在《資治通鑑》中主張:“為治之要,莫先於用人,而知人之道,聖賢所難也。”意思是,治理國家的關鍵,首推用人。
(3)前面《論語•子路篇•2》中仲弓為季氏宰,向孔子問政,孔子給出的方案就是:“先有司,赦小過,舉賢才。”同樣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。
(4)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同志也曾經指出〜
   領導幹部最重要的兩件事,一是做決策,二是用幹部。

其次,人無完人,要能用人所長,避人所短。
(1) 清代康熙年間詩人顧嗣協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哲理小詩《雜興》〜
其中說到:“駿馬能歷險,力田不如牛。堅車能載重,渡河不如舟。
舍長以就短,智者難為謀。生材貴適用,幸勿多苛求。”
形像地告訴人們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”的道理。人總有長短,完人、
全才很少,所以在用人上,要用人之長,避人之短,因材施用,
天生我材必有用;千萬不可以強人所難、求全責備、百般苛求,
那樣會把大批人才拒之門外。
而且政治也不是一個人的事,而是一群人共同做事,那麼人與人之間互相的配合就非常的重要。
(2)《易傳》中說到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。”
   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,而眾人拾柴火焰高,團結就是力量。
    前面《論語•憲問篇•9》 講到鄭國為製作外交文書,
    就有裨諶、世叔、子羽、子產四人團隊來完成。
    而現在衛國政治,也由幾位大臣共同負責,而且各司其職。

第三,作為一個國君、一個領導,要有容人之量
或者說,要有吸引人才、讓人才為己所用的德行,
這是最重要的、最根本的一點。
(1)《皇疏》上有人問曰:“靈公無道,焉得有好臣?”照理應該是眾叛親離,孤家寡人的。回答曰:“或是先人老臣未去者也,或靈公少時可得良臣而後無道,故臣未去也。”總之,說明識人用人需要時間的累積,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。
(2)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部政論文集《策林》,
  第十四篇“辨興亡之由”中講到:“國家興盛,在於擁有人才;
  國家滅亡,則是因為喪失人才。得人也好,失人也好,
  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,而是長期發展變化的結果。”
所以靈公能識人、能用人,也不是三二天就能具備的,而是長期串習養成的這樣一種好習慣,這正是一個為君者必不可少的德行之一。但也不是隨便哪個國君都有這樣的眼光、心胸和度量的。

(3)前面在《孔子家語•賢君篇》中提到,衛靈公對賢人的恭敬和希求,
為了等待外出的大夫史魷歸來,他甚至住到郊外簡陋的房子,停止一切娛樂活動,猶如持齋一樣,等到史魷歸來才回宮,由此可見,作為一個國君,衛靈公尊重賢人達到了一心一意的程度。
雖然比不上周文王渭水之濱拜姜太公為相,甚至也不如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,但起碼贏得了這三位大臣的心,並且授之以政,在內政、外交、國防等方面都能夠獨當一面,
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。

(三) 孔子比喻的深意
孔子舉衛靈公之喻告訴季康子,還有很多深意。
1.一是讓他反省
李炳南先生說:“舉三臣,以勵康子也。三臣不足稱道,其事靈公,猶愈於魯三家也。”仲叔圉、祝鮀、王孫賈三人,雖有不少缺點,但能夠盡力輔助衛靈公,比之魯國季孫、叔孫、孟孫三家專權,而魯哀公形同虛設的狀況好多了,所以有讓季氏反省改善之處。

2.二是期許向道
(1)明朝大儒王船山在《四書訓義》中說:“衛多君子,夫子屢稱之,
  三臣在位而免於喪,使蘧史諸賢能盡其用,其為益不更宏多乎?
  故曰人才關於國運。”
(2) 蕅益大師也說:“低低人,尚有大用若此,況肯用聖賢者乎?”
   衛靈公,一個無道之君,用好了三個有缺點的大臣,尚且能夠保全
   國家和君位;如果是一個有道之君,能夠善用賢人,
   那麼國運豈非更為長久;
(3) 再進一步,如果能夠把天下的賢善之人都用起來,
豈非理想的大同社會就很容易實現了。
而這些深意,也正是孔子想要傳遞給我們後人的深切期望,
凡是在領導崗位上的人,或者普通人也可以從個人為政的角度,
   都值得好好地借鑒思索,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,
   更何況是上位之人乎!願我們大家一起共勉!

憲問篇-第20章
孔子的回答〜是要教給季康子,或者告訴我們後人什麼道理呢?
各位夥伴們, 您嚮往理想的大同社會嗎?
<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>,學了本章以後,
  給了您什麼啟發呢?想到了下腳處了嗎?

學了本章讓我想到了〜
真如老師的法語:
跟人接觸的過程中,發現每個人真的就是一本書。
各種各樣的業力,各種各樣的思想,形成千奇百怪的生命。
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很驚訝,久了之後,你就會覺得這很豐富。
走進任何一個人的心,必須懷著謙卑的心,
不謙虛的話就讀不懂,要非常小心、仔細地閱讀,才能夠讀懂。

總之,能識人、能用人,並不是三兩天就能具備的,
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。
需要時間的累積〜願我能夠 訓練自己  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,
能夠 長期串習經典,培養恭敬心,種下智慧的正因,
養成  觀功念恩 的好習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