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11章

子曰: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」    
〈白話〉
孔子說:「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謀劃,就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。」

〈文義〉
1.慮:謀劃。憂:憂患。
2. 本章主要提醒人要能未雨綢繆,所謂有備無患,以現在的流行語來說,就是要”超前佈署”吧!

〈思維提綱〉
1.檢視一下自己的習慣,是深謀遠慮凡事先做規劃還是走一步算一步?
2.常懷憂患意識,會不會快樂不起來,形成負面思考的習性?
3.深謀遠慮做規劃和活在當下不計畫,有何優劣之處?
4.也許我都有事先規劃,那麼回想一下: 我是用怎樣的發心和什麼目標來做規劃?

〈義理解說〉  
一、補充資料
1.《論語•述而•2》 子曰:「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於我哉?」
2.《論語•述而•18》葉公問孔子於子路,子路不對。子曰:「女奚不曰,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。」
3.《孟子•公孫丑上•2》曰:「伯夷、伊尹何如?」
曰:「不同道。非其君不事,非其民不使;治則進,亂則退,伯夷也。何事非君,何使非民;治亦進,亂亦進,伊尹也。可以仕則仕,可以止則止,可以久則久,可以速則速,孔子也。皆古聖人也,吾未能有行焉;乃所願,則學孔子也。」
4.《論語•子路•17》子夏為莒父宰,問政。子曰:「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欲速,則不達;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。」
5.《論語•述而•36》子曰: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」
(課外補充參考:)
6.《中庸•20哀公問政》「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;言前定,則不跲;事前定,則不困;行前定,則不疚;道前定,則不窮。」 
*跲(ㄐㄧㄚˊ):絆倒、跌倒;言語受阻而不通暢。
*凡身口造業,都要謹慎思慮;意保持正念,身口就不容易犯。
*這裡所說的「道」字,是指做人處事的法則、準則的「道」,也可以譬喻如開一條人行道路的道(無限生命→六道?)。那在事先必須要有久遠的準備和計劃,才不會使自己的前途,走到窮途末路,或水盡山窮而無法回頭的困境。
7.《孟子•滕文公上》第一章引述顏淵的話:「舜何人也?予何人也?有為者亦若是」。意思是說:「舜是何等偉大,而我是如此渺小,但只要願意向偉人看齊、學習,也可以成就一定的作為。」

二、重點摘記
(一)原文翻白話 
  這一章原文很短,那白話翻譯簡單如下:人如果不作長遠打算,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態變化,很快地眼前就會有憂患的事情發生。哦~這一章這麼短,可是意義非常深遠,以下我就分幾個重點來分析這一章有關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”的重點。

(二) 遠慮就是作為一個人要想得很遠。
第一個,就是遠慮就是作為一個人要想得很遠。那不遠慮,也就是說不想得很遠,那會產生什麼毛病呢?
1.得少為足的毛病。
也就是說,人無遠慮,習慣沒有想得很遠,那以為這樣就夠了,安於現狀,養成習慣,就會阻礙我們前進的動力,這個是得少為足的毛病。
(1)舉個例來說,現在我們學習《論語》,總以為學了《論語》這樣就夠了,但學了《論語》,不學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,可以嗎?不管我學得完,或學不完,總之我們能學一天就是一天,多學一點聖賢智慧,就會增長一點智慧,本來學習就沒有止境的一天。
(2)放到無限生命來看,這輩子沒學的,下輩子還是要學。孔子早就說過: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。”又在《述而篇》裡邊說:葉公問孔子於子路,子路不對。孔子就說:「女奚不曰:『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。』」所以,你看,孔子的學習精神從來就沒有停止學習過,聖人學習的典範就是這樣。
(3)孔子不但是活到老、學到老的典範,更是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處,讓自己忘掉了憂愁,一輩子都活得很快樂。那孔子怎麼做到的呢?因為他學的是聖王之道,懷抱著天下蒼生,建立大同理想的遠大夢想來學習。
(4)所以我們要如孟子所說的,在《孟子•公孫丑上》裡面所說的,「乃所願,則學孔子」,不學那些得少為足的人,或者是眼光短淺、生命沒有目標的人,這是第一個。我們對於有關於沒有遠慮,沒有想得很遠,會有什麼毛病?第一個得少為足的毛病。
2.短視近利的毛病。
就是說,沒有遠慮,沒有思考得很遠的人,他只會追求眼前的利益,卻看不到更大、更遠的大利在等著我們。
(1)短視近利的特質,就是好像我現在好就可以了,可是呢,將來呢,你可能不好。這個就好像投資一樣,有銳利眼光的人,他知道投資最好的,但那個最好的,可能現在看起來是不好的,甚至違反了現在的利益,會讓我損失一些。
(2)如同投資在小兒的教育上面,那為什麼父母親再怎麼窮也不能窮教育,還要花錢損失一些利益,讓他補習,學習這個,學習那個。那如果你是短視近利的父母,那你就直接讓孩子直接去賺錢就可以了,起步就馬上得利了呢,為什麼還要送小孩子去上學、補這個、補那個呢?無非也就是希望,讓孩子將來透過學習,可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面,希望將來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。
(3)所以孔子說:「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,欲速則不達。」這些呢都是可以說是具有短視近利的毛病。
(4)說到這裡,現在的父母親在孩子的投資方向好像錯了,都偏向在成績考試上面的、學科上面的補習,卻從不讓孩子提升他們的志向,讓他們成為志向遠大、胸襟遠大的人,讓他們成為向聖人、典範者學習的人。
(5)投資方向錯了,將來你的孩子終究只是為了追求成績考試,成為追求名利,將來即使功成名就,可能卻成為不孝順的孩子,對父母也不敬不愛,那你投資可就虧大了。
(6)大家看一下周邊的人或鄰居,有沒有孤獨老人呢,在台灣自殺的孤獨老人中,或是兩個老伴,一個久病,一個照顧厭煩了,就殺了另一半,這真是悲劇呀!身邊的子女到哪裡去了呢?大家觀察一下周邊的老人狀況,就能體會到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”的道理。
(7)我們畢竟都會老,對我們來說,要投資哪一個比較重要呢?因此,你一早起來學習聖賢的道理雖然累,也想放棄,但道理學進去了,改變自己的行為,特別是孝道的行為,也有可能改變他人的行為,這個是長遠的投資。
(三) 立志,人必須要有高遠的中心目標
  我要闡述的第二個重點是,這一章必須跟立志的課題,拿來作為很重要的思考。也就是所謂的立志,就是人必須要有高遠的中心目標,這個就是人有遠慮,要思考得很遠,跟你的志向很遠,這個都是息息相關的。
1. 立志這個課題呢,意思就是把眼光放遠,然後呢你會得到很多很多的好處。那就好像這個目標放遠,你就不會計較眼前的人事的這些小事情,所謂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」你不會只是做一個計較這個、計較那個的人,因為呢,你的志向很遠大,你根本不會管眼前的這些、這個人事的這些小事。
2. 同時呢,立志呢,它的好處是在這裡,是可以召喚出內心無比的力量,可以幫助自我實現。那我們人呢,內心裡邊有很大的潛力沒有發揮出來,最主要就是因為呢,我們得少為足嘛,我們短視近利,所以呢我們就因為沒有那個動力去追求那個更遠、更高的東西,所以呢,以至於我們就會忽略立志這個課題。
3. 王陽明說:「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。志不立,如無舵之舟、無銜之馬,飄蕩奔逸,終亦何所底乎?」那也就是說,志向不立的話,天下是沒有一件事情可成的,你現在所成的,可能只是一個短視近利,或者是短期的,讓你覺得好像心滿意足的,但是呢都不知道,在遠方還有更大的利益你可以去追逐。
4. 王陽明這句話告訴我們,如果志立了,天下一定是有一定是可以完成的事情。所以呢,我們把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”,跟立志的課題結合起來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5. 這一章呢,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”,目的是要讓我們過一個「現在好,將來好」,或者是「現在不好,將來好」的人生,而不是要我們過了一個「現在好,將來壞」,或者是「現在不好,將來也不好」的生活,那我們就要來深深體會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」的道理。
6. 這個遠慮,如果是對一個學佛法的人來說,更要想到從無限生命這樣的遠,生生世世,遠到生生世世,所以從現在起,我們努力成為一個有理想、有抱負、有志向的君子。君子就是追求聖賢的必然的階梯。
7. 今天我們講的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”,它跟立志的課題是息息相關的。那也就是要我們有中心思想,心裡呢,常懷抱著志氣,有聖賢典範在我們心中作標準,常常練習,熟練的話,遇到外面任何境界的時候,你就會拿這個標準來衡量、來對照,這跟一個沒有遠大志向,心中無聖賢典範的人,面對外面境界的時候就會很不一樣。
8. 為何要叫我們常常發願,其實目的就是不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,目的無非就是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,要做個有宗旨或者中心目標的人。否則一般動物,它不會有遠大的志向,如果我們自己沒辦法活著有宗旨跟中心目標的人,那麼人就跟一般的禽獸沒有兩樣了。
(四)總結
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」,告訴我們,我們呢要想得很遠很高,而且必須要跟立志這個課題結合在一起。
立志這個課題,也許大家一般人聽不太懂,但是呢,你可以把它化為一般的語詞。比如說,像一個人活著要使命感哪,一個人要成為有理想、有抱負的人哪,一個人活著的目的應該要追求聖賢典範哪,或者是說,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。
事實上,這個都是人呢,就是把人無遠慮,人無遠慮的這個遠慮呢想得很遠,是同樣的意思的。希望這一章大家好好地去思維,對自己呢,把它落實到自己的,問自己有沒有遠慮,有沒有立志了,這個課題相當地重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