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 衛靈公十五 第30章

子曰:「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;無益,不如學也。」    


〈白話〉
孔子說:「我曾經整天不吃,整晚不睡,都在思考,但卻沒有任何益處,還不如腳踏實地去學習。」

〈文義〉
1.嘗:曾經。。
2.寢:睡覺

〈思維提綱〉
1.自我檢視一下,自己平日"思"、"學"二者,偏好如何?
2.又自己平日所思(所學)何事 ?
3.您覺得夫子"終日終夜以思",是思考什麼? 夫子觀察出結果如何?
4. 本章夫子所言,真實用意為何?
〈義理解說〉
一、補充資料
1.《論語․為政•15》孔子曰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,
2.《論語․季氏•9》孔子曰:「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學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學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學,民斯為下矣。」(譯:孔子說:「生來就知道的,是上等人;學習後才知道的,是二等人;遇到困難才學習的,是三等人;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,這就是下等人了。」
3. 《論語․子罕•9》 大宰問於子貢曰:「夫子聖者與?何其多能也?」子貢曰:「固天縱之將聖,又多能也。」子聞之,曰:「大宰知我乎!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君子多乎哉?不多也。」牢曰:「子云,『吾不試,故藝。』」
4. 《昌黎先生集•師說》作者,韓愈(唐宋八大家之一,自稱郡望昌黎,世稱韓昌黎)   「…. 聖人無常師:孔子師郯子、萇弘、師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」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。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如是而已。…」 
二、重點摘記
(一)念文及消文 
1.子曰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。”
2.孔子說他曾經整天不吃飯,整夜不睡覺,一直獨自思索,結果並沒有什麼收穫,真不如去學習。
3.孔子在苦苦地思索什麼呢?當然絕不會是怎麼升官發財,必定是在思索怎樣才能進一步己立而立人、當前遇到的問題該怎麼解決……
(二) 思與學之關係
1. 為什麼他那麼廢寢忘食地去想,卻沒有什麼進展呢? 
2. 原因是:每個人思考的範圍,都不會超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範圍。如果問題的答案,已經超出了自己的心智所及的範圍,那麼再怎麼想,也注定是找不到答案的。就像只會加減法的人,絕對解決不了微積分的問題,井底之蛙絕對想像不出外面的海闊天空。
3. 唯一的出路——就是去學習。特別是修身這件事,主要是提升內心,這尤其離不開向有德者問學。
4. 連世上那些能親眼看見的技藝,諸如炒菜、開車之類,不跟人學還不會,何況心性幽微深邃,想修心的人豈能不靠人教。
5. 儒家本來就是以學為宗,而孔子是天縱之將聖,猶然好學而且學無常師,並最終成為集大成者。孔子本人就是為學的最佳典範,他豈不知必須問學的道理。孔子此言,意在警策後學,不要陷入自己摸索的狀態,因為那根本行不通!
(三) 夫子強調的應該是學思並重
1. 這裡強調要“學”,並非否定要“思”。
2. 因為思就是要把所學,消化為自己的東西;學而不思,聽來的東西終歸還是人家的,並沒有成為自己的。
3. 思而不學,就只能封閉在自己原有的境界中,既孤陋困乏,又自以為是。
4. 子曰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學和思都少不了。思,一定要就所學而思,學,接著一定要思;博學才能思廣,思廣必先博學。
(四) 為什麼有人愛思而不愛學呢?
1. 有多種原因:有的人是太相信自己。有的人淺嚐輒止、得少為足。有的人只喜歡自己感興趣的,不想再擴大格局。有的人覺得,求學要屈尊請問,太為辛苦,不如自己琢磨來得自在——這說明對求道並沒有真心。
2. 有的人經過自己的思索,也有些心得,似乎不必問人;這是不知道,雖有所得,若無驗證,也並不靠譜;就像自己看了點醫書就給人家下藥,這是不可取的。
3. 凡此種種,都是被自己的好惡所限。而由著自己好惡,正是拖住自己,使自己不能有長足進步的鐵鍊。
(五)結論
1. 就現實而論,在這個時代,物慾翻滾、人心浮躁,連夢裡想的都是人我是非、功名利祿,憂鬱、焦灼的現象非常普遍。這時,學習是個絕好的超脫方法。
2. 投入點時間學習,人就有機會再審視自己,重新定位自己,知道該何去何從,從迷惘混亂中恢復清醒(淨)和寧定,這也是為學很現實的利益啊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